肖國武
《燭之武退秦師》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一中的一篇,選自《左傳》。講的是鄭國被秦、晉兩個大國包圍,危在旦夕,鄭大夫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說服秦穆公撤圍。他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說服秦伯撤走圍鄭的軍隊,并且派兵幫助鄭國防守。最后晉軍也不得不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進一步深究探討,就有更多的疑問擺在我們面前:
首先,秦晉圍鄭所為何事?
文中表述很明確,“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睆闹锌闯鲈蛴卸旱谝唬崌鴮x無禮;第二,鄭國背晉依楚。對于“鄭國背晉依楚”,是指在兩年前即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jié)果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派人出使晉國與之結(jié)好,會盟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打動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quán),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場戰(zhàn)爭。
而對于“鄭國對晉無禮”,只說到晉文公(重耳)出亡過鄭時,鄭國沒有以應有的禮遇接待他,其他則語焉不詳。究竟當時情況如何,《史記·晉世家》有記載:
“過鄭,鄭文公弗禮。鄭叔瞻諫其君曰:‘晉公子賢,而其從者皆國相,且又同姓,鄭之出自厲王,而晉之出自武王。鄭君曰:‘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叔瞻曰:‘君不禮,不如殺之,且后為國患。鄭君不聽,重耳去?!?/p>
當時叔瞻是要求禮遇的,但鄭君不許,叔瞻從社稷出發(fā),主張若不能禮遇,則不如殺之,以免留下禍患。鄭君仍舊不聽,任由重耳離開,就這樣得罪于晉國。其中鄭君的昏庸愚蠢暴露無遺,叔瞻的深謀遠慮也可見一斑。
其次,晉國圍鄭為何拉上秦國?
秦、晉是相鄰的兩個強國,都想爭奪霸權(quán),矛盾尖銳,出兵對陣,互相征伐。但他們?yōu)榱烁髯缘睦?,又互相利用,互相?lián)合,甚至彼此通婚,這就是后世所說的“秦晉之好”。
晉武公晚年娶齊桓公女兒齊姜,這便是“秦晉之好”的開端,此后又有過兩度聯(lián)姻。齊姜與當時太子姬詭諸有私情,姬詭諸繼位后,成為晉獻公,把庶母齊姜娶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后來嫁給秦穆公為夫人;晉獻公的兒子晉文公,他的夫人文嬴,又是秦穆公的女兒。晉文公和秦穆公是女婿和岳父的關(guān)系,“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晉國圍鄭,拉上秦國是再合適不過了。
再者,秦國愿意出兵意欲何為?
可以肯定的是,秦國出兵絕對不是為了所謂的“義”。 “春秋無義戰(zhàn)”,孟子說的一點沒錯??鬃诱f:“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時代,這才是合乎義的;“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則是春秋時代,而春秋時代“禮崩樂壞”,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zhàn)爭。
秦國偏居西北一隅,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為相,國勢日益強大,也想要爭奪霸權(quán),向西已無空間可拓展,只有向東擴張。此時晉國邀其圍鄭是一個難得機會,可謂正中下懷。秦國既然也有擴張的愿望,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了。
那么,秦晉圍鄭之后結(jié)果又怎樣?
燭之武受鄭伯之命,夜縋說秦穆公,他利用秦晉矛盾,采用離間策略,令秦伯不僅答應退兵,而且留軍助鄭防晉。晉國在失去同盟后孤立無援,想追擊秦軍,怕失去盟友;想攻打鄭國,又有秦軍守衛(wèi)。最后也不得不撤退,由此鄭國的危機得以化解。晉侯(文公)所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智);以亂易整,不武”,也無非是冠冕堂皇的托辭,給自己一個臺階,最關(guān)鍵的還是“失其所與,不知”,權(quán)衡利弊之后從現(xiàn)實利益考慮,最終還是放棄。這是一個明智的抉擇,正因如此,才造就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最讓人關(guān)心的是,燭之武后來如何?
《左傳》有記載:“晉侯不見鄭伯,以為貳于楚也。鄭子家使執(zhí)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痹谟崟刑峒啊巴暾?,燭之武往朝夷也”,意即燭之武陪同太子夷去朝見晉國,完成了一次出使任務。燭之武有退秦之功,得到鄭伯的賞識,晉軍未退,仍請教于燭之武,燭之武又定妙計,鄭伯很是器重,想派他前去請成,不想?yún)s被石申父搶了機會,但仍舊依燭之武之計行事,并圓滿完成任務。
鄭伯接到商人弦高密報,派人前往客館窺視,見杞子等人厲兵秣馬,整頓器械,只等秦軍到來準備獻城。乃使燭之武見杞子等人,贈以束帛,委婉規(guī)勸讓他們回國。杞子大驚,暗想陰謀敗露,鄭不可留,秦亦不可歸,遂逃奔齊國,鄭國于是安靖。
至此,燭之武臨危受命、顧全大局,不避艱險、義無反顧,三定奇謀妙計,不勞一兵一卒,于不動聲色中克敵制勝,其愛國精神和大智大勇可見一斑。
曹操有詩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睜T之武滿腹經(jīng)綸,卻不得重用,這種懷才不遇的痛苦煎熬,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他并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堅守,七十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可見銳氣未減;仍能建功立業(yè),可見才華依舊。終于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也是最關(guān)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搏,為自己的一生劃上一個完美的驚嘆號,給后世留下無盡的深思和感慨。
[作者通聯(lián):甘肅山丹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