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
新課標下語文核心素養(yǎng)被分為18個任務群,在教學中采用“活動”策略 ,打破了課堂內(nèi)外的界限。改革步入了“深水區(qū)”,從書本向人回歸,由知識向能力回歸,由考向學回歸的任務群“回歸”理念也使課堂從淺層地“教”到深度地“學”。
但是現(xiàn)實課堂中,教師為表面活躍而設置與文本、學生、目標相脫離的任務,導致課堂教學出現(xiàn)知識淺表化、思維低階化、評價形式化等現(xiàn)象。殊不知,有效課堂并非在平面滑行,而應開展深度學習,即在教師引領下,培育真實的深層體驗,構建內(nèi)在的邏輯思維,挖掘知識的豐富價值,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素養(yǎng)發(fā)展。
筆者認為在任務群活動下,教師通過確立目標、發(fā)布任務、引導啟發(fā)、評價考察策略引導推動深度學習,讓學生循序漸進從文本、文理、文意中獲得深度核心素養(yǎng)。具體研究策略如下:
一、發(fā)布真實任務,文本深刻理解
教學目標是貫穿教學——學習——評估全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在真實可行的目標指引下,教師依據(jù)學生真實學情、挖掘文本資源,以任務活動推進深度課堂,深化語文教學,優(yōu)化教學質(zhì)量。
總目標:體會司馬遷深刻的生死觀
1.尋找真心朗讀者——讀出情深的憤與悲
成功的朗讀,能勾起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撥開文言枯燥乏味的面紗,進入情境、深入文本。但是,朗讀在當前較多語文課堂只是扮演讀準字音與正確斷句的角色,如何讓學生能夠明情悟理,就需要真實的任務驅動。
任務一:穿越時光,尋找一位真心朗讀者,用聲音為我們傳達司馬遷的憂愁幽思和激憤慷慨。
課前準備:學生自主報名,填寫真心朗讀卡,面試后,教師挑選4位真心朗讀者展示。
真實的任務成功解決了學生“假”朗讀的現(xiàn)狀?;顒泳哂形?,全班一半以上學生報名;活動有難度性,文本重點譯注讓學生自行解決;活動有挑戰(zhàn)力,情感揣摩、語言表達;活動有影響力,此次活動后,學生不甘做“鼓掌者”,而愿為“發(fā)聲者”,辯論賽、課本劇等活動開始深入課堂。
2.角逐最佳辯論手——探究理深的言與默
如何解讀作品,或者怎樣進入作品世界,是一個文理的探尋過程。孫紹振指出“要進入文本結構的深層,就要從‘意脈開始。所謂還原就是‘意脈的還原,也是人的性靈的還原”。抓住文本內(nèi)在脈絡,引導學生思維深入思考。
任務二:結合所學,你認為司馬遷心中的悲與憤,是想說還是不想說?
活動形式:自由化辯論方式,選擇兩位學生在黑板為正反方論點做記錄。
通過意脈把握,抵達文本深層內(nèi)涵;結合辯論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圍繞教材,落實了精讀、揣摩、提煉的架構能力;激活思維,鍛煉了傾聽、質(zhì)疑、表達的思辨能力;激發(fā)潛能,展現(xiàn)了自信、果敢、創(chuàng)新的素養(yǎng)品質(zhì)。以辯明理,以論促學地探尋作品思想。
3.擔任幕后編排者——權衡意深的輕與重
教師在深度解讀文本的時候一定要有系統(tǒng)意識,對課文文章字里行間的分析,對篇章謀篇布局進行探究,于學生質(zhì)疑處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思考,通過人本教學效能,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情感共鳴,增強學生的品德意識
任務三:《古文眉詮》中評,“書以謝解來書位置兩頭”“大致在自明著史”。開頭結尾為遲遲不回信的之由,中間部分大致為“自明著史”之由。你認為與司馬遷著書之由無關的文段,思考能否刪除?
學生認為“傳曰‘刑不上大夫?!薄肮湃怂灾厥┬杏诖蠓颉笔撬抉R遷表達“士可殺不可辱”的大義,與忍辱著書相違背,可以去掉。筆者詢問大家是否認同該同學的編排時,有學生認為不可刪,因為結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表明司馬遷實際也贊揚士人以節(jié)為重、以生為輕的豪邁精神,就像他在《史記》中贊揚屈原,所以司馬遷其實給我們一種生死觀——在生死攸關之時,選擇最有價值的生或死,就是他以書為重,以死為輕的堅韌精神。
學生自發(fā)的掌聲,表明學生通過自省、自悟才可解構、建構文本,互補、互思才能深入、厚讀人物。
二、開展真切引導,文理深究體悟
孔子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學生“憤”“悱”的過程便是其深度思考,深度學習的過程,而教師則需要把握時機,積極引導,促進更深體悟。
1.尋簡易處深度追問
淺層的語文課堂將教學看成一線性因果聯(lián)系,看似課堂熱鬧非凡,學生面紅耳赤,實則收獲甚微。如何營造靜水流深的課堂,讓學生醍醐灌頂、心有戚戚,就需要在學生簡單思考時深度追問,汲引思維源泉。在“司馬遷著史之由”探討時,學生從“則仆償前辱之責”認為司馬遷寫《史記》可以償還自己的罪責,憑借《史記》立身揚名。
學生缺乏全面思考和深層分析就容易得出片面的結論。筆者在簡易處追問道,既然是洗刷自己的罪責,當然是希望越多人知道越好,為何他說“藏”之名山,傳于“其”人?通過前后文細節(jié)處,抓出學生思維跳板,讓學生理解他隱忍著書是為了家族使命、個人理想,更是對古人的效仿,對后人的期盼。
讓學生深度思考,通過獨立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也逐漸由簡單趨向復雜。
2.于生成中深度闡釋
課堂是一個真實的語言場,教師要有靈活的教學機智,運用真切的引導,讓學生在真實語言的碰撞下,會激發(fā)深度的潛能。在“司馬遷的生死觀”討論結束,準備進入創(chuàng)寫活動時。有位學生說“老師,我覺得我可以用十二個字來形容司馬遷:大智不群,大善無幫,何懼孤步,何懼毀謗?!边€沒等筆者反應,班級有同學已經(jīng)有掌聲,但筆者深感這個掌聲多有“起哄”之嫌疑。
課堂的生成是激發(fā)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的資源。筆者抓住時機,讓學生將這十二字書寫在黑板上,并讓其為同學進行講解。生成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司馬遷生死觀體會,還為學生提供了舉一反三的思考范例??陀^真實的生成如一石入水,激起層層漣漪。馬上有同學闡釋自己的觀點“是非在己,毀譽由人,得失不論”。
從引用《文化苦旅》中的語言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到自己凝練出精要的言語,著實是學生在教師真實回應下的深度學習。這種各抒己見的形式既有效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寬度,又淬煉了其思維深度。
3.在互動中深度發(fā)展
西塞羅曾經(jīng)說過:“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xiàn)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xiàn)實?!比绾螖[脫現(xiàn)實的預設思維性,就要在師生互動中,以平等課堂,帶給學生對文本更深的解讀。當學生將“是非在己,毀譽由人,得失不論”深度闡釋時,筆者心中是驚喜的,而教師的回答或許更能激起課堂的思維火花。
筆者詢問原作者“精彩的觀點讓我感觸頗深,老師能在你的觀點之后補充一條嗎?”教師平等互動的姿態(tài)讓課堂更加和諧,在同學們的期待中筆者將“成敗皆雄”補充其后,并補充道“有人覺得司馬遷是失敗者,換一個角度,他也是一個成功者……”學生紛紛回答道:“他成就一家之言”“他將堅韌精神傳遞后世”。
繼而有學生主動評價“老師我欣賞你這四個字,讓我理解了為什么司馬遷將‘烏江自刎的項羽寫入帝王專屬的‘本紀中,這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的生死觀?!睅熒ピu讓學生更能深入司馬遷,并對英雄、生死的價值觀有了深刻的認識。
擺脫傳統(tǒng)課堂窠臼,注重教師、學生、文本三者的良性互動,在原有認識基礎上使學生主動建構而非被動接受,實現(xiàn)思維的生成與深入。
三、利用真確評價,文意深創(chuàng)展示
1.深入生活的語言實踐
在語文課堂構建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自身語言的描述,構建一個真實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文本的人物與情節(jié)、體悟作者的內(nèi)涵與思想、抒發(fā)心中的情感與思考。
評價活動一:司馬遷此信“為智者道”,他一直在等待懂他的人,如果司馬遷這封信落入“解憂雜貨店”,你會給司馬遷如何回信?
【例文】太史公足下:曩者辱得閱《史記》,而今得書,感激之情心一日而九涌。每念足下之辱,未嘗不捶胸頓足,不禁悲憤。然今得書,乃知足下榮辱之分、去就之抉。人生,需以泰山之死,若未得,則以泰山之生!仆與諸生深知身肩家國之重任,定計于壯志。吾等應以足下堅韌之心,愈挫愈勇;更以足下深思深省之格,成一驕子。
具有真實生活情境的學習任務,要回到生活原點,點燃表達激情,在讀寫并行中,發(fā)散思維,升華語文知識與內(nèi)涵。
2.深入經(jīng)典的整書閱讀
語文教學也是一種信息性教學,這種教學要求開拓獲得信息的渠道,引導學生在信息資源中自由翱翔。除了課文的既定資源外,補充課文延伸資源。利用學生認為司馬遷的生死觀在《史記》的一些英雄中也有流露的課堂即時資源,生成課外衍生資源。
評價活動二:《史記》并不是普通的謳歌人物的傳記, 而是充滿著“生與死”價值思考的“一家之言”。請結合《史記》傳記中的篇目進一步學習,完成“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推薦。完成推薦表:
推薦表完成后,小組交流,每組推薦一位英雄,利用網(wǎng)絡平臺,推出一期“生死抉擇下的英雄——《史記》人物篇”公眾號。
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深度學習教學配合起來, 以雙向整合的研究與實踐,,促進、帶動教育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發(fā)展,更好將真實目標深入素養(yǎng)。
3.深入時代的創(chuàng)新人格
評價活動三:有人說,義士的生死選擇或許源于時代的因素,請聯(lián)系司馬遷與屈原經(jīng)歷,思考“這是一個的時代,需要的英雄”。在學生探究屈原與司馬遷后,結合現(xiàn)實,讓學生思考:不同時代催生不同英雄,那么你處于怎樣的時代,需要怎樣的英雄?
筆者最后評價,既然時代需要這樣的英雄,你愿意成為這樣的英雄嗎,如果愿意,我們將“需要”改成“我要成為”再齊聲朗讀下吧。
充分發(fā)掘教材中的傳統(tǒng)文化和時代精神要素,通過群文閱讀串聯(lián)兩篇文章的內(nèi)核思想,將時代使命融入課堂中,既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拓寬學生思維,更夯塑造學生文化品質(zhì)。
四、真實學習目標,深度核心素養(yǎng)
對真實學習目標的達成評價,關鍵在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獲得,即學生通過任務活動,實現(xiàn)對語言運用、思維發(fā)展、審美創(chuàng)造、文化發(fā)展素養(yǎng)的獲得,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獲得,評價課堂學習目標真實性:
1.語言層面:讀寫真建構,評析深運用
在口頭語言組織與表達,書面語言整合與呈現(xiàn)的過程中,學生將語言建構落到實處。任務驅動下,學生模擬語言情境,自覺實踐朗讀出司馬遷的怨與憤。真實語言情境教學中,通過文言回信,檢測學生文言實詞與虛詞理解,積累語言材料,重組凝練文字,獲得對人物理解、分析與評價能力,建構知識并運用生活。
2.思維層面:質(zhì)疑真思辨,遷移深提升
通過辯論、刪改等活動,學生思考《報任安書》呈現(xiàn)的“悲與憤”“言與默”“輕與重”,多角度辯證分析司馬遷的生死觀。加強課內(nèi)依托與課外銜接,不斷發(fā)散新知與舊知,歷史與當代,增強思維的遷移性、靈活性、批判性等高階認知能力,感知司馬遷生死觀的重要意義。
3.審美層面:形象真鑒賞,情意深創(chuàng)造
真實引導分析,學生感受司馬遷《報任安書》不同于一般書信體,除了敘事,還有抒情、議論,充分展現(xiàn)了司馬遷堅韌、智慧、的人物形象,具有“情”“意”“真”的審美體驗。學生從讀——辯——寫的活動,在加深了語言文字美的同時,也結合自身的感悟創(chuàng)造心中的人物形象,既創(chuàng)造美也增加了閱讀快感。
4.文化層面:時代真體悟,文化深傳承
在真實任務活動開展下,學生能在文化繼承的基礎上用現(xiàn)代觀念挖掘文言文本的現(xiàn)代意義。學生能夠理解司馬遷“泰山之重”的生死觀,成為古今士人的精神指引。時代與英雄的辨析下,感悟新時代需要青年直面人生,用堅韌成就自己的英雄。從千年文本中讀出當代映射,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使命感。
任務是學習的起點,以目標引領、活動串聯(lián);任務是教學的終點,以綜合評價、反饋反思。真實的學習目標直指核心素養(yǎng),深度的核心素養(yǎng)反饋學習目標。在雙向引導下,教師用“真”設任務,活動的實際、引導的切實、評價的精準,讓學生主動思考,以“深”入文章,挖掘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的素養(yǎng)內(nèi)核。任務活動只有在真情實感之下、靜水流深之中,才是深度學習。
[作者通聯(lián):浙江海寧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