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鳴
高中語文教材是實施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是高中語文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關鍵紐帶。
根據(jù)《教育部關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北京、上海、天津、山東、遼寧、海南等6省份2019年秋季開始使用國家教材委員會審核通過的教育部組織編寫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語文教材”(以下稱“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此后“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將陸續(xù)在全國高中鋪開使用。
這套“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以《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為依據(jù),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以《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依歸。這是迄今為止,我國語文教育理念最新的一套高中語文教材。它繼承了我國數(shù)千年母語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借鑒了中外語文教育改革的成功經(jīng)驗,貫徹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語文學科精神,構(gòu)建以“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為基礎、培養(yǎng)“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的綜合性、實踐性語文教學體系,從而達到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這套高中語文教材讀寫單元主要由“范文系統(tǒng)”和“助讀系統(tǒng)”等構(gòu)成。作為語文教材的重要構(gòu)成因素之一,“助讀系統(tǒng)”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語文教材的生命力,其作用不可小覷。
何謂教材“助讀系統(tǒng)”?教材“助讀系統(tǒng)”在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哪些呈現(xiàn)方式?它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什么作用?這是廣大高中師生不甚明了而又非常關切的問題。筆者不揣淺陋,嘗試根據(jù)自己研讀教材的體會做一點粗淺探究,以拋磚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何謂教材“助讀系統(tǒng)”?
教材“助讀系統(tǒng)”,也可稱作教材“導學系統(tǒng)”、“助學系統(tǒng)”或“提示系統(tǒng)”。顧名思義,教材“助讀系統(tǒng)”就是教材中用以幫助學生自主閱讀學習課文內(nèi)容,進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而設計的一系列文本材料。
語文教材“助讀系統(tǒng)”自然是旨在以“助讀”和“導學”為核心,提供學生掌握教材中的課文內(nèi)容及其語文知識的方法和技巧。它是語文教材的基本構(gòu)成要素,其根本任務是為了幫助學生自主閱讀學習,是對學習要求、重難點和方法路徑的提示,對某些疑難問題的詮釋,對相關資料的引述、知識的拓展等。
教材“助讀系統(tǒng)”是語文教材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既是學生自主閱讀學習語文的“金鑰匙”和“金拐杖”,也是語文教師備課與授課的“航燈”和“羅盤”。它不僅對學生的自主閱讀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而且對教師的課堂教學也起著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
二、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讀寫單元“助讀系統(tǒng)”的呈現(xiàn)方式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分為“閱讀與寫作”、“整本書閱讀與研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三種單元類型。每個類型單元的“助讀系統(tǒng)”不一樣。本文側(cè)重探討“閱讀與寫作”單元(簡稱“讀寫單元”)的“助讀系統(tǒng)”,而“整本書閱讀與研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單元的“助讀系統(tǒng)”不在本文探討的范疇。
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上、下兩冊分別安排了五個和六個“讀寫單元”。其概況分別列表如下:
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上冊“讀寫單元”概況
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下冊讀寫單元概況
【注釋】篇名前標有*為自讀課文。
從上面兩個概況列表可以看出,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讀寫單元”共有十一個單元,其中“文學閱讀與寫作”五個單元,“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和“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各三個單元。每個單元的課文都分為“教讀”和“自讀”兩種類型,而且?guī)缀醵及才帕伺c閱讀課文相應的寫作實踐活動任務,體現(xiàn)了教材讀寫融合的編寫理念和思路。
通過研讀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讀寫單元”的全部內(nèi)容,我們發(fā)現(xiàn)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讀寫單元”的“助讀系統(tǒng)”的呈現(xiàn)方式主要有:
1.單元導語
縱觀必修上下兩冊書十一個“讀寫單元”的“單元導語”,可以發(fā)現(xiàn),“單元導語”一般都由3個自然段的文字組成。
請看必修下冊第一單元“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二)”的“單元導語”: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增廣賢文》)流派眾多的諸子學說,浩如煙海的古代史籍,都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深刻體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當下與未來。
本單元選取了《論語》《孟子》《莊子》中的經(jīng)典篇章,以及《左傳》《史記》的精彩片段。閱讀這些文章,有助于我們了解中華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領會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增強文化自信。
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整體把握經(jīng)典選篇的思想內(nèi)涵,認識其文化價值,思考其現(xiàn)代意義。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體會相關篇章論事說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達風格。閱讀史傳文,要關注其敘事曲折有序、寫人生動傳神的特點,嘗試理性評價歷史敘述中體現(xiàn)的思想、觀念,認識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這個“單元導語”第一個自然段用簡明而優(yōu)美的文字扼要地闡釋說明了單元人文主題“中華文明之光”:深刻體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當下與未來。單元人文主題是這個單元應該達成的“立德樹人”的培育目標,是語文課程獨特的育人價值的體現(xiàn),是對學生進行成長教育、生命教育的具體體現(xiàn)。我們教師在教學這個單元課文滲透思想教育時對這一目標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第二自然段介紹單元的學習任務群及選文情況,闡述了閱讀學習單元課文的意義:“有助于我們了解中華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領會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增強文化自信。”
第三個自然段闡述了單元的核心學習任務及學習目標:“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整體把握經(jīng)典選篇的思想內(nèi)涵,認識其文化價值,思考其現(xiàn)代意義。”“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體會相關篇章論事說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達風格。閱讀史傳文,要關注其敘事曲折有序、寫人生動傳神的特點,嘗試理性評價歷史敘述中體現(xiàn)的思想、觀念,認識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這個單元核心任務是圍繞單元人文主題并基于學習任務群的特點提出的,具有統(tǒng)領整個單元學習的意義。而學習目標更多關注學習任務群的要求,主要是語文素養(yǎng)當中工具性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2.課文注釋
課文注釋通常包括選文出處與版本、作者簡介、寫作背景簡介、疑難字詞句和重點字詞句以及一些中外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釋義和解析,等等。
例如,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中的選文《峨日朵雪峰之側(cè)》下的首條注釋:“①選自《昌耀抒情詩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峨日朵雪峰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內(nèi),是祁連山脈的一座無名山,靠近祁連山峨堡鎮(zhèn),山頂終年積雪。作者在詩中借稱這座山為‘峨日朵雪峰。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詩人。代表作有詩歌《劃呀,劃呀,父親們!》《意緒》等?!?/p>
這條注釋,就清楚地交代了選文出處與版本:“《昌耀抒情詩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痹姼铇祟}《峨日朵雪峰之側(cè)》中的“峨日朵雪峰”的地理位置及概況:“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內(nèi),是祁連山脈的一座無名山,靠近祁連山峨堡鎮(zhèn),山頂終年積雪。作者在詩中借稱這座山為‘峨日朵雪峰?!弊髡吆喗椋骸安?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詩人。代表作有詩歌《劃呀,劃呀,父親們!》《意緒》等?!?/p>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讀寫單元”的課文注釋規(guī)范準確,體例統(tǒng)一,基本上都是以權(quán)威注版本或權(quán)威工具書為依據(jù)的。這從教材編寫者特別重視從以整理出版中國古籍的專業(yè)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中選擇文言詩文文本可以窺見一斑。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上、下兩冊“讀寫單元”的26篇(首)文言詩文,選自中華書局出版社版本的就高達14篇(首)之多,選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的也有9篇(首),選自人民文學出版社版本的有2篇(首),選自民智出版社的1篇(首)。
3.學習提示
與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必修教材相比,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讀寫單元”的課文,課后雖然沒有安排“研討與練習”,但是卻安排了課文“學習提示”這個欄目。
筆者揣測,不安排單篇課文的“研討與練習”,目的是減輕學生的機械性書面作業(yè)負擔,而給學生留足課外讀書和思考的時間,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閱讀各種中外名著,以激活學生的想象、聯(lián)想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必修教材單篇課文后安排了“研討與練習”,但實際上幾乎沒有多少學生完成這個“研討與練習”,大都將其棄置一旁,實際上是有名無實的。
以課文“學習提示”取代過去的“研討與練習”,這是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讀寫單元”編寫思路上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新。
請看必修下冊第八單元第15課《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后的“學習提示”:
魏征和王安石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一位以敢諫善諫著稱,一位以主持變法知名。《諫太宗十思疏》是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魏征的奏章,勸諫皇帝居安思危、善始慮終?!洞鹚抉R諫議書》是宋神宗熙寧三年( 1070)王安石給司馬光的回信,逐一反駁對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動變法的決心。兩篇文章行文簡潔,說理嚴謹,理足氣盛,誦讀課文,把握其主要觀點,體會作者對國家大事的擔當精神,領略文章駢散結(jié)合的行文特點,學習其思慮周詳?shù)恼f理藝術(shù)。
《諫太宗十思疏》寫于唐王朝國力上升的階段,側(cè)重建議君主如何“守成”?!洞鹚抉R諫議書》寫于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時代,強調(diào)臣子如何幫助君主“除弊”。課外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文章寫作的背景,從課文的論述出發(fā),與同學探討“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善始與克終”“墨守成法與因時而變”“同俗媚眾與堅持自我”等問題。
古漢語很多實詞的義項往往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的成語或其他詞匯中,比如“永保無疆之休”的“休”,與“休戚”的“休”同義;“能克終者蓋寡”之“克”,其義項仍保存在成語“克勤克儉”中,聯(lián)系現(xiàn)代漢語中的相應詞語,有時可以幫助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
通過閱讀上面這個“學習提示”,我們指導,“學習提示”是幫助學生打開閱讀學習課文文本大門的金鑰匙。
這個“學習提示”不僅介紹了文章的作者身份、寫作背景、主要內(nèi)容以及行文特點和學習目標,從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寫法、語言等諸多方面提示了文本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而且提供了課文的閱讀方法、學習路徑等內(nèi)容,如此,不僅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文本的興趣,讓學生有意愿認真閱讀文本,領會文本的內(nèi)容,學習文本的寫法,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思考文本內(nèi)容,而且使學生有章可循,有法可學,通過閱讀這個“學習提示”也能獲得其他文本學習的方法,日積月累,不斷浸潤,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習慣將會逐步養(yǎng)成,自主學習語文能力也會逐漸得以培養(yǎng)。
當然,這個“學習提示”不僅適用于學生的自主閱讀學習,而且也是我們語文教師備課和授課的重要指引。
4.單元學習任務
“單元學習任務”原本屬于語文教材中的“練習系統(tǒng)”,然而實際上各個系統(tǒng)又都是相連相通、相互依存的,并不是孤立的個體存在,兩者之間又相互交叉重疊,所以,一定意義上看,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讀寫單元”的“單元學習任務”同時也是很好的“助讀系統(tǒng)”。
請看必修下冊第一單元課文后面的“單元學習任務”:
一、先秦諸子學說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第一個高峰,影響深遠,值得我們深入理解。閱讀諸子的著作要把握他們的主要觀點和思路,從中吸取思想養(yǎng)分。學習本單元所選的三篇先秦諸子文章,完成以下任務。
1.孔子表示“吾與點也”,孟子提倡“保民而王”,莊子重視“依乎夭理”。把握這樣一些觀點的內(nèi)涵.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相關文章,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從這三篇文章中任選一篇,找出并分析文中的重要觀點.進而深入理解全文。把自己的思考寫岀來,與同學討論。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和《齊桓晉文之事》展現(xiàn)了儒家對人生價值和理想社會的追求。閱讀這兩篇文章,思考這些追求的意義,同學之間展開交流。
二、閱讀史傳作品,了解了史實之后,還要進行深入思考,甚至對史書的記載提出質(zhì)疑。本單元所選的兩篇史傳中就有不少值得探究的問題,例如:燭之武游說成功,除了辭令巧妙外,還有什么深層次的原因?項羽不殺劉邦僅僅是因為“為人不忍"嗎?司馬遷對鴻門宴的記述有沒有“不合常理”的地方?細讀課文,探究上述問題(也可自己設計問題),寫出自己的看法。
三、古代文化經(jīng)典包含著先賢對社會、人生、歷史的深刻思考,至今還能給我們很多啟發(fā)。閱讀這些經(jīng)典時,既要充分理解先賢的思想,也要立足現(xiàn)實,自主思考。從以下兩個話題中任選其一,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闡述你的觀點。
話題1:孟子勸說齊宣王“發(fā)政施仁”,認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對實現(xiàn)理想社會的設想,在今天看來有什么可資借鑒之處?又有哪些不足?
話題2:經(jīng)典寓言的寓意是豐富的。有人認為《庖丁解?!繁磉_了莊子“順應自然”的思想,有人則認為主要是強調(diào)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這則寓言的富意?
四、學習文言文,需要多誦讀,有意識地積累一些詞語和語法知識,逐步形成文言語感。如文言中一些常見的實詞,義項較多,可用卡片記錄下來,梳理總結(jié)不同義項及相關例句,并根據(jù)學習情況隨時增補新的內(nèi)容。仿照示例,為本單元的一些義項較多的實詞制作卡片。
從這個“單元學習任務”安排的內(nèi)容看,設置了4個綜合性語文學習任務。這4個綜合性學習任務幾乎覆蓋了整個單元閱讀與寫作以及梳理和積累的學習內(nèi)容,同時兼顧“中華文明之光”這個單元人文主題“深刻體悟前人的智慧,了解中華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領會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增強文化自信”學習目標的落實。這也是這套語文教材的最大亮點之一。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讀寫單元”的“單元學習任務”的設計,突出了單元內(nèi)容的整合,注重學習任務的綜合性與實踐性,設置了真實、有意義的語文學習情境,并提供了較多的學習支架,同時非常重視學生自主、合作開展各種體驗性和探究性活動。
縱觀必修上、下兩冊的“單元學習任務”的安排,通常四個學習任務的設計有著內(nèi)在的邏輯規(guī)律和層進式考量,第一個學習任務一般是基于單元課文的閱讀,圍繞這單元人文主題進行,并盡可能緊密貼近和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或由此適度向外延伸拓展;第二、三個任務則大多著眼于整合文本的共同特點,從文章結(jié)構(gòu)、寫法、特色等方面進行,幫助學生達成本單元工具性的學習目標;第四個學習任務則注重引導學生借鑒單元選文的寫法進行寫作實踐活動,一般都安排了一篇寫作指導的小短文,對學生的寫作實踐活動進行理論指導,以提升學生的寫作理論素養(yǎng)。
請看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的“單元學習任務”分工——
第一個學習任務中的兩個小任務都立足于“通過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會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理解、認同、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
第二個學習任務則著眼于“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夠辨識、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基本的語言現(xiàn)象和文學現(xiàn)象,并能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闡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運用基本的語言規(guī)律和邏輯規(guī)則,判別語言運用的正誤,準確、生動、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認識;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語言文字作品,探究和發(fā)現(xiàn)語言現(xiàn)象和文學現(xiàn)象,形成自己對語言和文學的認識”和“提升思維品質(zhì)。自覺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經(jīng)驗,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增強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
第三個學習任務則又立足于“語言表達與交流。能憑借語感和對語言運用規(guī)律的把握,根據(jù)具體的語言情境和不同的對象,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文明得體地進行表達與交流;能將具體的語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際情境和歷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評價”和“美的表達與創(chuàng)造。能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表達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和觀念,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講究語言文字表達的效果及美感,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
第四個學習任務則又著眼于“語言積累與建構(gòu)。積累較為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言語活動經(jīng)驗,形成良好的語感;在已經(jīng)積累的語言材料間建立起有機的聯(lián)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規(guī)律”和“語言梳理與整合。通過梳理和整合,將積累的語言材料和學習的語文知識結(jié)構(gòu)化,將言語活動經(jīng)驗逐漸轉(zhuǎn)化為具體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語言實踐中自覺地運用”。
這里每個“單元學習任務”中設置的這些任務彼此相互關聯(lián)、前呼后應,構(gòu)成結(jié)構(gòu)化的語文實踐活動,以綜合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單元學習任務”既是教材獨立的“練習系統(tǒng)”,又是教材“助讀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好這個“單元學習任務”,扎扎實實地落實《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使學生語文學習效率最大化。
5.課文圖像
教材課文所插配的相應的圖像非常豐富,其中必修上冊讀寫單元課文中就有13幅插圖, 必修下冊更有22幅插圖。這些圖像有作者手書的照片,如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沁園春·長沙》開篇高頭就插配了作者毛澤東的手書《沁園春·長沙》照片;有課文主人公的照片,如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第2課《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就插配了主人公袁隆平在田間觀察稻穗的彩色照片;有課文作者的照片,如必修下冊第三單元第7課《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就插配了作者屠呦呦的彩色照片……像這樣清晰直觀的課文圖像,可以避免單一枯燥的閱讀學習氛圍,激發(fā)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及記憶。
另外,必修教材上、下兩冊書末的“古詩詞誦讀”欄目下的4首古代詩歌,也都配有“助讀系統(tǒng)”——簡明的注釋和閱讀指導,這對學生熟讀背誦這些詩歌,體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漢語美感,加強文化積累都是益處多多的。
三、充分挖掘和利用“助讀系統(tǒng)”對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用
人類世界已進入信息的時代,這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語文學習單純依賴課堂教學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隨著新課改向縱深推進,培養(yǎng)“終身學習能力”的教育思想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課程標準》“前言”中指出:“普通高中的培養(yǎng)目標是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zhì),著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科學文化素養(yǎng)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自主發(fā)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p>
《課程標準》的頒布,突顯了研究高中語文教材“助讀系統(tǒng)”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課程標準》“課程性質(zhì)”強調(diào):“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jīng)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培養(yǎng)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發(fā)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zhì),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理解文化多樣性?!?/p>
《課程標準》“教材編寫建議”中強調(diào)“教材的編寫要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p>
“終身學習能力”“自主發(fā)展能力”“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這是當代高中生應該培養(yǎng)和具備的能力和習慣。
語文課程是中國學生的母語課程。高中生的自主意識在不斷增強,已擁有了一定的語文知識積累,形成了自己獨具個性的學習方法。在學習目標的引領下,指導學生借助“助讀系統(tǒng)”進行自主閱讀學習、培養(yǎng)自主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也是正當其時。
“助讀系統(tǒng)”是語文教材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挖掘和利用語文教材“助讀系統(tǒng)”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既是《課程標準》的題中之義,又是現(xiàn)階段高中語文教學的現(xiàn)實需要。
教材“助讀系統(tǒng)”對實施高中語文教學的師生雙方有什么作用?
1.“助讀系統(tǒng)”對教師實施語文課堂教學的作用
(1)“助讀系統(tǒng)”可以幫助語文教師開啟備課和授課的思路,幫助語文教師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仔細研讀整本教材“助讀系統(tǒng)”有利于教師對全書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的整體把握,使教師的備課與授課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尤其是在沒有教師教學用書的情況下,“助讀系統(tǒng)”對年輕教師的備課和授課來說,就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助教系統(tǒng)”。
“助讀系統(tǒng)”的單元導語是整個單元的內(nèi)容整合與結(jié)構(gòu)編排,簡明扼要地說明單元的人文主題、所屬學習任務群及選文情況、單元核心任務及學習目標。這就為語文教師備課和授課確立教學目標明確了方向。
教師可以借助“助讀系統(tǒng)”的“學習提示”確立課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可以用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學生閱讀文本,幫助學生領會文本的內(nèi)容,學習文本的寫法,把握閱讀方法、學習路徑等,這樣也讓學生有章可循,有法可學,通過閱讀獲得學習的有效方法。
單元學習任務是學生需要完成的整個單元的學習任務,自然也是教師需要完成的整個單元的教學任務。教師借助“助讀系統(tǒng)”的單元學習任務來完成備課和授課任務,可以切切實實地將教學任務落到實處,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幫助學生全面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
(2) “助讀系統(tǒng)”可以減少語文教師查找教學資料的時間,能夠有效減輕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負擔。
每篇課文下面的選文出處與版本、作者簡介、寫作背景簡介以及數(shù)量眾多的重難點字、詞、句的音義解釋等課文注釋,實在是理解把握課文內(nèi)容的金鑰匙。學生自主閱讀學習課文時,完全可以通過自學掌握這些基本知識。
同時,教師備課和授課時也完全可以將“助讀系統(tǒng)”課文注釋提供的這些資料直接作為有效教學參考資料。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語文教師查找工具書等教學資料的時間。倘若學生課外通過自學已經(jīng)掌握了這些基本內(nèi)容,那么也就還能減輕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負擔。
2.“助讀系統(tǒng)”對學生自主閱讀學習課文的作用
(1)可以激發(fā)學生閱讀學習課文的興趣,利于引領學生漸入佳境。
①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圖像“助讀系統(tǒng)”,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第8課《琵琶行》一文的插圖《琵琶行(局部)》(清·改琦 作)生動再現(xiàn)了潯陽江畔琵琶女舟上為詩人白居易彈奏樂曲的場景。這很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和探究欲望,更多地體會到琵琶女生活的無奈與潦倒,真切地了解琵琶女和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心理遭際。
②可以促進學生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又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助讀系統(tǒng)”的“課文注釋”內(nèi)容豐富,數(shù)量眾多,資料龐雜,對課文相關背景知識進行補充和延伸拓展,版本知識、作者介紹、文學文化常識、史地科技常識、文言知識等等,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如果學生能夠主動將這些零星化、碎片化的知識進行分門別類地梳理、歸納、探究,那么就是一份很好的學習和復習資料。根據(jù)我們對幾十年來中、高考題目的觀察分析,大量考題就源自于課文注釋。
(2)“助讀系統(tǒng)”為學生自主學習語文提供了方法和路徑指導,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
①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一些方法和路徑,促進學生獨立地運用所學知識分析閱讀材料、思考質(zhì)疑,從而獲得自己的學習方法,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語文的習慣和能力。
必修上冊第三單元“單元導語”第三段中這樣寫道:
學習本單元,要逐步掌握古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認識古詩詞的當代價值,增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意識。要在誦讀和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境,欣賞其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感受詩人的精神世界,體會詩人對社會的思考與對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養(yǎng)和文化品位;嘗試寫作文學短評。
又如該單元第7課《短歌行》《歸園田居(其一)》的“學習提示”中明確指出:
要在誦讀中體會這兩首詩不同的韻律、節(jié)奏和表達技巧,結(jié)合詩人的身世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這個單元“助讀系統(tǒng)”中的“單元導語”和“學習提示”就這樣為學生的自主閱讀學習提供具體詳細而又易于操作的方法和路徑。
必修下冊第三單元“單元導語”第三段這樣寫道:
本單元主要學習知識性讀物的閱讀方法,發(fā)展科學思維,培養(yǎng)科學精神。閱讀時要把握關鍵概念和術(shù)語,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闡釋說明、邏輯推理的方法,體會文章語言嚴謹準確的特點;還要運用所學知識,探究實際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
又如該單元第8課《中國建筑的特征》的“學習提示”中明確寫道:
閱讀本文,要注意文章如何用簡明而又準確的語言介紹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特點,重點把握所謂中國建筑的“文法”和“詞匯”的含義;思考為何說不同的建筑“詞匯”能表達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讀完后再想想自己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是否有了某些新的發(fā)現(xiàn)。
學習這篇文章要體會科技論文的特點,學習文章用嚴密、準確的語言介紹事物、闡述原理的方法,還要想一想作者的語文素養(yǎng)對他的研究與思考有什么幫助。
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物質(zhì)文化,除了建筑,陶瓷、漆器等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多讀一些這方面的論著,如南宋蔣祈的《陶記》、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陶城》、當代學者王世襄的《中國古代漆器》等。
這個單元“助讀系統(tǒng)”中的“單元導語”和“學習提示”不僅為學生自主閱讀學習課文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和路徑幫助,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自主學習習慣,而且有意引導學生由課內(nèi)學習向課外學習不斷延伸拓展,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的語文知識寶庫。
②“助讀系統(tǒng)”各部分內(nèi)容各有側(cè)重,又彼此關聯(lián),以“助讀”和“導學”為核心,共同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能力”、自主進行“語言實踐活動”和“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
“單元導語”主要說明了單元人文主題、所屬學習任務群、選文情況、單元核心任務學習目標;課文“學習提示”主要用來指導學生閱讀文本,具有激趣、釋疑、指路等功能,為將要學習的課文的學習目標、重點和難點,提供了閱讀學習方法和路徑;“單元學習任務”則更是明確了本單元閱讀和寫作融合的綜合學習實踐活動任務。這些“助讀系統(tǒng)”各有分工,同時彼此關聯(lián),相互支撐,以“助讀”和“導學”為核心,起到激發(fā)和增強學生閱讀的欲望以及引導學生思考與交流、表達的作用,促進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自主進行語言實踐活動,不斷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自主發(fā)展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厚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教材“讀寫單元”的“助讀系統(tǒng)”作用頗大,益處多多,我們廣大語文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好這一“金鑰匙”“金手杖”,充分挖掘其作用,發(fā)揮其效益,循序漸進地引領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作者通聯(lián):安徽歙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