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強
(上海尚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 201302)
孔在印制電路板(PCB)中的主要作用是實現(xiàn)層間互連或安裝元件,幾乎所有的PCB需要孔。隨著電子產品越來越復雜,PCB上的孔越來越密,技術難度越來越高,設備投入越來越大,因此成孔技術越來越重要,值得深入研究、分析。
業(yè)界常以導通與否把孔分為電鍍孔(PTH)、非電鍍孔(NPTH)兩類;以孔兩側可見與否把孔分為通孔(Through hole)、盲孔(Blind via)、埋孔(Buried via)(見圖1)。
就成孔方式來看,PCB業(yè)界采用過的成孔方式有:機械鉆孔、機械沖孔、激光成孔、光致成孔、化學蝕孔、等離子蝕孔、導電柱穿孔等,目前應用相對較為廣泛和成熟的成孔技術為:機械鉆孔和激光成孔(注:業(yè)界常用“激光鉆孔”,實際上“激光成孔”一詞更要準確些,因為這是“光”加工的過程,本文采用“激光成孔”這一說法)。
就目前PCB的技術發(fā)展狀況而言,一般將孔徑在0.3 mm及以下的孔稱為微孔(Micro-via),本文將對此類微孔進行探討。對于微孔成孔,目前最常用的工藝有機械鉆孔、CO2激光成孔、UV激光成孔三種。簡單來說,微孔中的盲孔多采用激光成孔(CO2激光成較大孔,UV激光成較小孔);通孔(含埋孔)則多采用機械鉆孔。
圖1 孔結構示意圖
PCB機械鉆微孔屬超高速機械加工,目前主軸最高轉速可達35萬轉/分。一般30萬轉/分的機械鉆孔機每分鐘可鉆500個左右的ф0.1 mm的孔(注:此數(shù)據(jù)僅供參考,不同的加工條件鉆孔速度差異較大)。一般機械鉆孔可用于各種類型的PCB微孔加工(如HDI、芯片級封裝載板、FPC等)。下文將從鉆頭(物料)、工藝和質量三方面展開闡述。
機械鉆微孔中用到的主要物料為鉆頭(又名鉆刀、鉆針、鉆嘴),它是機械鉆微孔過程中用到的切削刀具。
PCB用鉆頭,一般刃部采用鎢鈷類合金(硬質合金材料),目前鉆頭的制造有整體式、插入式和焊接式三種,插入式和焊接式的鉆頭柄部為不銹鋼;刃部多采用外周倒錐和鉆心倒錐的設計結構。該合金以碳化鎢(WC)粉末(88~94%,注:碳化鎢已從原來的90%降到88%)[1]為基體,以鈷(Co)(6`12%)為粘結劑,經(jīng)高溫、高壓燒結而成,具有高硬度(碳化鎢硬度在92.5 HRA以上,抗彎強度在4000 N/mm2以上)和高耐磨性。調整碳化鎢和鈷的配比和碳化鎢顆粒度大小,可以改變鉆頭的性能,微孔鉆頭一般鈷含量要較其他鉆頭多一些。鈷含量變化引起鉆頭性能變化的狀況(見表1)。
表1 鉆頭性能與鈷含量的基本關系
目前,PCB常用微孔鉆頭(簡稱微鉆)刃部直徑規(guī)格有0.075、0.1、0.15、0.2、0.25和0.3 mm等,也有0.05 mm及其他特殊直徑規(guī)格,但相對較少。圖2為日本佑能公司的鉆頭能力狀況,其在2008年宣布可以試制ф0.007 mm的鉆頭,實際可供應的最小鉆頭直徑為ф0.02 mm;中國大陸的金洲公司在2020年初宣布其突破ф0.01 mm的鉆頭。(注:成年人頭發(fā)直徑約ф0.07 mm,ф0.007 mm的鉆頭直徑是頭發(fā)直徑的十分之一)。
圖2 為日本佑能公司的鉆頭能力狀況
微孔鉆頭柄徑有兩種:ф2.0和ф3.175 mm,一般主軸轉速30萬轉/分及以上的鉆孔機多使用ф2.0 mm的鉆頭柄徑;鉆頭刃部多為UC型(對鉆頭刃部進行修磨,以減少棱刃與孔壁的摩擦);為了分散微孔鉆頭的應力集中現(xiàn)象,一般在鉆頭柄部與刃部之間加入了緩沖段,做成階梯狀。
微孔鉆頭的發(fā)展趨向是碳化鎢晶粒度由目前的0.2 μm向納米級減小,結構上由雙排屑改為單排屑(或者改為單刃型設計),增大螺旋角度,減小鉆尖角等,以提高抗扭矩力和韌性,并保證硬度。另外,為了提高鉆頭硬度,減小摩檫,降低切削溫度,目前正在開發(fā)微孔鉆頭表面強化(或者涂層)技術(此技術在大鉆應用比較成熟),具體有電弧離子鍍、離子注入、化學氣相沉積(將特硬的碳化鈦或氮化鈦等化學沉積到碳化鎢基體表面)和磁控濺射等技術[2]。
機械鉆微孔中需要關注的工藝參數(shù)主要有以下6個:
(1)轉速/切削速度。
轉速:每分鐘主軸旋轉的圈數(shù)
切削速度:每分鐘切削距離
(2)進刀速度/進刀量。
進刀速度(也稱落速):每分鐘主軸下降的距離
進刀量:主軸每旋轉一圈所鉆入的距離
(3)退回速度。
退回速度(也稱提速):每分鐘主軸提升的距離
(4)疊板數(shù)。
影響疊板數(shù)的因素有:板層數(shù)、板厚、最小鉆孔孔徑、孔位公差要求、內層銅厚、孔環(huán)等,主要需要關注板層數(shù)、板厚、最小鉆孔孔徑。
(5)鉆頭狀態(tài)。
鉆頭狀態(tài)包括鉆頭的研磨次數(shù)和鉆孔數(shù)。隨著微孔鉆頭的研磨次數(shù)增加,鉆孔質量將逐漸變差,故鉆孔數(shù)需要減少。由于更小的微孔鉆頭(如ф0.1 mm和ф0.075 mm的鉆頭)比較難研磨,故PCB廠家多數(shù)情況下使用一次就報廢處理(最多可研磨一次,但相應的孔數(shù)要減少)。
(6)有效行程。
有效鉆孔行程是鉆頭下限值(Down值)和上限值(Up值)之間的差值;這一點有時易被忽略,但應注意:增加0.5 mm的無效鉆孔行程,對微孔鉆孔可能會造成15%以上的產能損失。
機械鉆孔工藝參數(shù)(鉆削條件)對微孔加工、加工質量的影響見表2和3。
曾經(jīng)有些公司推出了可進行盲孔加工的機械鉆孔機(最精準的孔深精度控制在±12 μm,見圖3),但是隨著激光成孔機的技術成熟和效率大幅提升,機械鉆盲孔的應用愈來愈少(注:控制深度機械鉆孔技術目前應用愈來愈多,但孔深精度要求不如鉆盲孔高)。
表2 鉆削條件對微孔加工的影響
機械鉆微孔常見的質量缺陷有:孔大、孔小、多鉆、漏鉆、未鉆透、偏孔、釘頭(內層銅面兩側延伸的厚度大于銅厚的100%)、孔壁粗糙度超標、孔內毛刺、內層拉盤、內層破盤等。
表3 鉆削條件對微孔加工質量的影響趨勢
圖3 機械鉆盲孔例
質量缺陷常用的檢驗工具有:
(1)塞規(guī):檢查孔徑大??;
(2)標準膠片/底片:檢查鉆孔位置及有無多鉆、少鉆;
(3)放大鏡:檢查孔口、孔壁狀況;
(4)檢孔機:檢查孔數(shù)量、孔徑、孔位置精度。
一般用在高層次PCB(例如載板)上的機械鉆微孔的孔形(如孔壁粗糙度控制在≤25 μm)、孔徑(如孔徑公差控制在+10 μm/-20 μm以內)、孔位(如孔位精度控制在≤±40 μm,甚至≤±30 μm)等質量要求普遍比較高。
激光(Laser)是英語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通過受激輻射實現(xiàn)光放大)的縮寫。世界上第一臺激光器誕生于1960年。60多年來,激光技術已與多個學科相結合形成多個應用技術領域,在PCB行業(yè)應用也非常成熟。激光成孔興起的主要原因是PCB布線越來越密,但傳統(tǒng)的機械鉆孔無法快速、穩(wěn)定量產微盲孔的加工(減少通孔,增加盲孔是提高PCB密度的有效的方法)等。下文將從激光原理、工藝和質量缺陷三方面展開闡述。
2.1.1 激光分類
(1)按輸出的連續(xù)性與否分為:連續(xù)波和斷續(xù)脈沖式(Q開關)激光;
(2)按產生激光的主要介質分為:氣體激光(如CO2分子、準分子)、固體激光(如Nd:YAG激光,為摻釹釔鋁石榴石晶體,釔鋁石榴石晶體為其激活物質,釹原子含量0.6~1.1%,可激發(fā)脈沖激光或連續(xù)式激光)、液體激光、半導體激光(GaAs);
(3)按波長分為:紫外激光(波長248~355 nm)、紅外激光(波長9300~10600 nm)。
2.1.2 激光加工原理
光照射到物體時,一部分被表面反射(反射率大小與物體表面形貌、被加工物質特性有關),一部分透過表面進入物體內部,被物體吸收(光的吸收率與材料屬性直接相關,吸收的光對物體產生熱效應),還有一部分穿透過物體。
光要對物體產生作用,物體必須盡可能多的吸收光。物體對光的吸收不僅與光的波長有關,同時與物體自身屬性有關,圖4是PCB主要原材料對光的吸收率。從圖4可以看出:樹脂對不同波長的光的吸收率沒有明顯差異,它在紫外光和紅外光區(qū)域的吸收率都較高;玻璃纖維對不同頻率光的吸收率差異較大,它在紫外光和波長較長的紅外光區(qū)域的吸收率較高;銅箔僅在紫外光區(qū)域的吸收率高(故紅外光很難直接加工銅箔)。
圖4 PCB主要原材料對光的吸率 (資料來源:ESI)
20紀80年代末,業(yè)界出現(xiàn)了用于PCB成孔的CO2激光成孔設備,使用的是波長為9400 nm的紅外激光,成孔速度快,但只能加工樹脂、玻璃纖維,無法直接加工銅箔。90年代后,出現(xiàn)了以惰性氣體為光源的成孔設備(如ArF、KrF、XeF等),其波長達到了193、266、351 nm,該類激光設備可直接加工銅箔,但成孔速度慢,同時需要提供惰性氣體。之后出現(xiàn)了采用Nd:YAG的激光成孔設備,波長355 nm,其峰值功率可達十幾千瓦,這種強功率的紫外激光可直接加工銅箔,且速度較快。目前研發(fā)的有紫外混合光纖(耦合)激光和飛秒(10~15 s)激光成孔設備[5]。
2.1.3 激光光束模式
通常,為了使得激光成微孔的孔型更好,一般都會將最初的高斯狀分布的激光光束(Gaussian beam mode)變換為扁平式分布的激光光束(Top hat beam或稱作Shaped beam),見圖5所示。
圖5 激光光束模式(左圖為高斯分布,右圖為扁平式分布)
目前業(yè)界常用的激光成孔有CO2(屬紅外光,用CO2做激光源)和UV(紫外激光,用Nd:YAG做激光源)兩類(兩者基本性能比較見表4)。最新的激光成孔機多為兩臺面兩束激光或者兩臺面四束激光(采用分時或分光的方式將一束激光變換成兩束激光以提高加工效率)。
表4 CO2和UV激光基本性能比較表
2.2.1 CO2紅外激光工藝
其加工過程是:被加工件吸收CO2紅外激光能量后,分子做劇烈熱運動,當加熱溫度達到材料熔點時,材料發(fā)生熔化;若持續(xù)供給激光能量,材料上的溫度在極短的時間內上升使材料氣化,而后蒸發(fā)飛逸形成孔。因此有時把CO2紅外激光加工稱作熱加工。
受CO2激光加工波長的限制,通過光學系統(tǒng)聚焦的CO2激光光束直徑最小約35 μm左右,故可加工微孔的最小孔徑為35 μm,見圖6。
一般CO2紅外激光常用于HDI板、芯片級封裝載板的微孔加工。
圖6 35 μm的激光孔(左:從頂部看,中:從底部看,右:切片圖)
2.2.2 紫外激光工藝
其加工過程是:被加工件吸收紫外激光能量后,紫外激光的化學能就能破壞有機分子的分子鍵、金屬晶體的金屬鍵和無機物的離子鍵,形成懸浮顆?;蛟訄F、分子團或原子、分子,這在局部發(fā)生蓬松,施以吸力,可使小微粒逃逸或被強制吸走形成孔。因此有時把紫外激光加工稱作冷加工。
一般PCB加工用的紫外激光的最小光斑尺寸為15 μm,理論上最小的成孔孔徑可為15 μm(采用punch方式);但應該注意,實際中多數(shù)情況下,紫外激光加工的孔徑要大于15 μm,可參考圖7的說明(圖7中左圖選擇的是圓形路徑,也可選擇其他的激光行走軌跡路徑);若沿激光束軌跡的激光能量最大,最終打掉的底銅也深。
一般紫外激光常用于FPC(此類機臺一般是一臺面一束激光,紫外激光不易碳化FPC中的PI)、帶有極小微孔的芯片級封裝載板的微孔加工。
2.2.3 CO2紅外和UV激光加工能力對比
CO2激光和UV激光加工能力對比見表5所示。
圖7 紫外激光成孔(左為示意圖,右為切片圖)
表5 CO2和UV激光加工能力比較表
圖8 Conformal Mask工藝(左為激光成孔后的切片,右為電鍍后的切片)
圖9 Large Window工藝(左為激光成孔后的切片,右為電鍍后的切片)
圖10 銅面減薄+處理+ CO2激光成孔(左為激光成孔后的切片,右為電鍍后的切片)
圖11 CO2激光成通孔(左圖為二層通孔,一般呈“×”狀,右圖為三層通孔)
圖12 UV激光成盲孔
圖13 UV激光成通孔
圖14 UV激光成錐形孔(下孔徑為15 μm,左為激光成孔后的切片,右為電鍍后的切片)
2.2.4 激光成孔的工藝參數(shù)
CO2激光成孔的主要工藝參數(shù)有:光束直徑、脈沖寬度、脈沖數(shù)量和成孔模式。圖15中右圖為Via Mechanics公司新申請的一種CO2激光直接成孔模式的專利,不同的成孔模式,最終的成孔速度、孔形質量差異很大。UV激光成孔的主要工藝參數(shù)有:光束移動速度和行走軌跡、圈數(shù)、激光頻率和激光功率等,較為復雜。
2.2.5 激光成孔的關鍵技術點
(1)加工工藝參數(shù)。
見圖16,圖中的六個圈所示的位置,理論上激光參數(shù)應該是不同的(特別是A和B處差異很大),但實際中只能選擇一種,故設定參數(shù)時既要考慮去除掉位置A處的玻璃纖維,也要考慮不可過大損傷位置B處的底銅)。
(2)銅箔、介質層厚度。
厚度不均,公差過大,參數(shù)越難選取,應盡量控制銅箔、介質層的厚度不均、公差過大問題。
(3)對位。
對位問題涉及到兩種對位:層間對位和整板對位。
對于激光成孔的層間對位,一般即使有偏差,大都在可接受的允許范圍內,如圖17的右圖所示(注:對于機械鉆通孔的對位標靶或者定位孔,通常是各層圖形標靶綜合后的中心位置,它兼顧了各層圖形由于漲縮、偏移等因素導致的標靶偏位情況;對于激光成盲孔的對位標靶,多數(shù)僅是參考次外層圖形上的標靶位置,所以不同層間的盲孔位置可能會有偏移)。
整板對位則是比較大的問題。如果前期未控制好(特別是漲縮較大的材料,或者非線性、非對稱的扭曲變形),后續(xù)偏移可能會比較大;對此,一種方法是對位算法的優(yōu)化(不能是簡單的算術平均),另一種方法是分區(qū)域對位法(即多組標靶孔對位,一般為兩分法或者四分法,主要是針對對位精度要求極高的PCB),如圖18所示(注:后續(xù)工序也應該進行相應的分區(qū)域對位)。
圖15 兩種CO2激光直接成孔模式
圖16 不同位置的激光參數(shù)選取差異
圖17 層間對位(左圖無偏移,右圖有偏移)
圖18 分區(qū)域對位法
激光成微孔的質量標準一般要求較高,缺陷檢查項目也較多。如孔壁粗糙度一般要控制在≤18 μm,孔徑公差一般控制在≤±20 μm(為便于后續(xù)的盲孔電鍍,一般激光微盲孔加工為倒梯形狀,0.65ф(下孔徑)≤ф≤1.1ф(上孔徑)),孔位精度一般控制在≤±20 μm等。
具體來看,激光成孔常見的質量缺陷有孔徑不符、偏孔、漏孔、多孔、孔壁側蝕、鼓形、玻璃纖維突出、樹脂殘留、底銅損傷、孔底外沿微裂、底銅分離、孔口懸銅等。
綜上,目前來看:在HDI和芯片級封裝載板領域,微孔孔徑在0.15 mm及以上的通孔,多采用機械鉆孔;孔徑在0.05~0.15 mm之間的通孔,視工藝流程、規(guī)格要求、成本狀況選擇機械鉆孔或者CO2激光成孔;孔徑在0.05 mm以下的通孔多采用UV激光成孔。微孔孔徑在0.05 mm及以上的盲孔多采用CO2激光成孔;0.05 mm以下多采用UV激光成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