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通常是腦部動脈因血栓、粥樣硬化或異常物體(固體、氣體等)造成腦供血突然中斷,導致腦組織壞死引起的[1]。ACI后遺癥較多,偏癱是最常見的一種,部分患者的偏癱等癥狀即便通過常規(guī)早期康復訓練,通常也難以改善。時效性激勵護理是當患者的癥狀改善或行為進步時,及時鼓勵患者,在一定限度內(nèi)激發(fā)患者往更好方向發(fā)展。本研究將時效性激勵護理模式應用在急性腦梗死(ACI)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訓練中,以提高干預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2月~2018年2月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接受治療的126例ACI患者為受試對象,將2016年2月~2017年2月就診患者59例納入對照組,2017年3月~2018年2月就診患者67例納入研究組。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納入標準:經(jīng)影像學檢查等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2]ACI者;首次發(fā)病且時間≤48 h;入院時有不同程度偏癱;患者或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腦部疾病者;合并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代謝功能異?;蚝喜盒阅[瘤者;合并肢體殘疾或關節(jié)疾病者;伴有精神疾病或不能遵從醫(yī)囑者。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評估患者心理、生理狀態(tài),預防患者出現(xiàn)痔瘡、泌尿感染、肺炎等癥狀,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健康宣傳。研究組患者給予時效性激勵護理,護理方法如下:
1.2.1 醫(yī)護人員激勵護理 醫(yī)護人員指導患者翻身、轉移、步行等訓練,鼓勵患者嘗試進行訓練;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為患者制定相應小目標,在患者達到目標后,進行下一個目標,激勵患者朝更好的方向努力。
1.2.2 家屬激勵護理 護理人員對家屬進行疾病知識健康教育培訓,采用口頭教育、分發(fā)宣傳單和健康手冊、建立網(wǎng)上交流平臺等形式輸出教育知識,幫助家屬了解患者身心情況,以滿足患者期盼為出發(fā)點鼓勵家屬幫助患者進行康復鍛煉,對其鍛煉中的微小進步予以肯定、支持和表揚;在護理人員指導下,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技能的訓練,逐漸減少幫助,鼓勵患者逐步恢復自理能力,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適時進行鼓勵。
1.2.3 病友激勵護理 征集ACI癱瘓患者恢復良好的病友作為志愿者,護理人員主持舉辦病友交流會,鼓勵恢復良好的病友分享經(jīng)驗與心得,作為榜樣和實例對患者進行鼓勵和刺激;鼓勵患者與同期住院患者積極交流,交換自身感受等,共同鼓勵,共同進步。
1.3.1 運動能力 兩組均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MS量表)[3]作為運動能力評估依據(jù)。記錄護理前及護理2個月后數(shù)據(jù)。量表分為兩部分,上肢總記66分,下肢總記34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越好。
1.3.2 自我管理行為評估 兩組均采用功能獨立性評測(FIM)[4]作為自我管理行為評估依據(jù)。記錄護理前及護理2個月后數(shù)據(jù)。量表總分126分,分數(shù)越高,自我管理行為越好。
1.3.3 干預效果評估 兩組均采用癱瘓康復評定手冊[5]作為干預效果評估依據(jù)。于護理2個月后測評。手冊分為3部分,顯效:可自己行走,日常生活技能可自己完成;有效:行走及日常生活技能需要他人幫助完成;無效:無法自己行走,日常生活技能完全依賴他人;總有效率=顯效+有效。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2個月后運動能力(FMMS量表)、自我管理行為(FIM量表)分值;記錄護理后兩組患者干預效果(癱瘓康復評定手冊)。
表2 護理前及護理2個月后兩組患者運動能力比較
對照組護理前FIM得分(53.6±12.4)分,護理后(79.1±10.2)分;觀察組護理前FIM得分(53.3±12.3)分,護理后(98.2±8.6)分。與護理前相比,護理2個月后,兩組患者FIM得分均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t對照組=17.91,t觀察組=34.10,t組間=11.36,P均<0.05)。
對照組顯效25例,有效25例,無效9例,有效率84.75%;對照組顯效 35例,有效29例,無效3例,有效率95.52%;兩組有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21,P<0.05)
研究發(fā)現(xiàn),ACI患者發(fā)病48h內(nèi)進行早期康復,可有效緩解殘疾程度;給予患者早期肢體、行為鍛煉,有利于患者重新掌握日常生活能力。時效性激勵護理是以期望理論為基礎制定更完善的激勵護理模式,利用激勵在一定時間限度內(nèi)的有效性,增加患者的治療信心,積極配合護理和鍛煉,從自身出發(fā),增加恢復機會。此外,在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時刻關注患者的言行舉止,指導患者家屬及病友志愿者采用合適語言、恰當方式對患者進行激勵,調(diào)動其鍛煉積極性,從而改善護理效果。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研究組患者預后康復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究其原因可能與時效性激勵模式采取正確的激勵模式,幫助患者認清疾病現(xiàn)狀、身體素質(zhì)現(xiàn)狀,幫助其設置恰當期望目標,在醫(yī)護人員、家屬、病友及恰當目標的激勵下,患者能夠達到這一目標,從而再次制定下一階段目標,循序漸進,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huán),不斷進步,從而提高干預效果相關。時效性激勵護理是個性化的護理模式用語言刺激患者,使患者積極參與治療,努力進行肢體、行為、日常生活的鍛煉,從而促進患肢血管流動,刺激中樞神經(jīng),使大腦受損部位血管快速恢復有關,最終達到改善患者預后功能的效果。由此可見,時效性激勵護理在提高患者康復效果的同時,也間接促進了患者與家屬、病友、醫(yī)護人員的交流和溝通,促進其社交功能。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ACI)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訓練中進行時效性激勵護理可加快恢復速度,加強患者運動能力,提高干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