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蘭,歐嘉雯,梁小玉
(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廣東 湛江 524000)
急診創(chuàng)傷骨科患者臨床患病的原因多而復雜,而因交通引發(fā)的車禍現(xiàn)已成為該類疾病產(chǎn)生的最主要原因[1]。而劇烈疼痛是這類疾病最主要的臨床癥狀,不少患者因劇烈疼痛故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得不到良好的保障,甚至有一小部分身體素質(zhì)較差或身體疼痛耐受性較差的患者,還可能因此對生命構成嚴重的威脅。所以,加強對該類患者的疼痛治療并尋求一種積極有效的護理方式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有效的護理方式不僅可以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還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并促進患者身體的康復[2]。鑒于此,本研究分析探討綜合護理干預模式對急診創(chuàng)傷骨科患者疼痛程度和睡眠質(zhì)量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 年9 月至2019 年6 月接診的急診創(chuàng)傷骨科患者80 例,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可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40 例。其中對照組男24 例,女16 例;年齡19-58 歲,平均(33.2±12.9)歲;創(chuàng)傷原因:交通傷20 例,平地摔傷9 例,高空墜落傷6 例,重物砸傷3 例,機器絞傷2 例;實驗組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齡18-57 歲,平均(33.1±11.9)歲;創(chuàng)傷原因:交通傷19 例,平地摔傷8 例,高空墜落傷6例,重物砸傷5 例,機器絞傷2 例。兩組間年齡、性別以及創(chuàng)傷原因等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①年齡不得高于60 歲者;②均須住院治療且中途不得轉(zhuǎn)院者;③意識清晰且能積極配合醫(yī)院治療者。
1.3 排除標準。①患有急慢性疼痛史者;②患有精神病史且肝腎嚴重不全者;③對外科手術耐受性差或身體素質(zhì)差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方法,其主要包括病情觀察、藥物鎮(zhèn)痛等措施。
1.4.2 對實驗組患者予以術后疼痛綜合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普及宣講疼痛、疾病及手術治療等相關知識。術前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清楚不同患者對疼痛的認知情況,并簡單講解不同患者的情況,讓患者對術后疼痛緩解方法、疼痛規(guī)律等知識均有所涉獵;
(2)加強對患者的病情的監(jiān)測,并及時采取相關措施。護理人員應重點關注患者術后疼痛的緩解情況及術后病情變化,重點加強術后疼痛巡查。密切觀察患者傷口有關的具體事項如傷口的愈合程度、傷口的包扎等,就異常情況應及時上報有關人員并處理;
(3)密切注意患者情緒變化,必要時進行心理疏導。護理人員應重視關注患者的術后情緒變化,必要時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減少其對術后疼痛的擔心受怕,以防止其因負面情緒而影響患處的良好愈合。
1.5 觀察指標及療效標準。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價,其中0 分為無疼痛感,10 分為最無法忍受的疼痛。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睡眠質(zhì)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PSQI)進行評價,主要包括4 個方面,分別為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質(zhì)量和睡眠效率等。滿分共計21 分,評分越高說明睡眠質(zhì)量越差。
1.6 統(tǒng)計學分析。選用SPSS 24.0 軟件對本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的資料用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檢驗,組間比較用t 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疼痛程度的比較。兩組患者疼痛程度護理干預后較干預前顯著降低,且實驗組降低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疼痛程度的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疼痛程度的比較,分)
組別 例數(shù) 干預前 干預后 t P對照組 40 9.45±1.69 6.25±0.79 10.849 <0.05實驗組 40 9.44±1.65 3.56±0.58 21.263 <0.05 t - 0.027 17.375 - -P - >0.05 <0.05 - -
2.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睡眠質(zhì)量評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PSQI 評分較干預前明顯降低,且實驗組較對照組降低程度更明顯,差異具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急診創(chuàng)傷骨科患者臨床患病的原因多而復雜,而因交通引發(fā)的車禍現(xiàn)已成為該類疾病產(chǎn)生的最主要原因。而劇烈疼痛是這類疾病最主要的臨床癥狀,臨床中不少患者因劇烈疼痛而使得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得不到良好的保障,并相當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zhì)量,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了不少生活與精神的困擾與折磨[3]。因此,加強對該類患者的疼痛治療并尋求一種積極有效的護理方式有著重要意義。一項安全有效的護理方式不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提高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還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從而促進患者身體的康復。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PSQI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PSQI 評分比較,分)
組別 例數(shù) 干預前 干預后 t P對照組 40 9.68±1.25 5.98±1.25 13.238 <0.05實驗組 40 9.36±1.86 3.26±1.62 15.641 <0.05 t - 0.903 8.407 - -P - >0.05 <0.05 - -
基于此,本研究探討綜合護理干預模式對急診創(chuàng)傷骨科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與睡眠質(zhì)量的影響[4]。在本研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予以綜合護理干預模式。通過普及宣講疼痛、疾病及手術治療等相關知識能夠使讓患者對術后疼痛緩解方法均有所涉獵;加強對患者病情的監(jiān)測,并及時采取措施使患者訴求及時得以解決;密切注意患者情緒變化,必要時進行心理疏導從而促進患者手術傷口的愈合。結果顯示:在疼痛程度與睡眠質(zhì)量兩方面上,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VAS 評分與PSQI 評分較干預前均明顯降低,且實驗組降低程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這表明綜合護理干預模式能夠有效降低急診創(chuàng)傷骨科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有效提高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5-8]。
綜上所述,運用綜合護理干預模式治療因創(chuàng)傷而帶來的痛苦與折磨,能夠及時有效降低急診創(chuàng)傷骨科患者的疼痛程度,有效地提高其睡眠質(zhì)量和提升了護理滿意度,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促進友好醫(yī)患關系的培養(yǎng),故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