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麗
(伊春市中心醫(yī)院,黑龍江 伊春 153000)
隨著社會醫(yī)療水平的發(fā)展,臨床麻醉技術也隨之獲得了快速的發(fā)展,靶控靜脈麻醉與靜吸復合麻醉在臨床中應用中較為常見,靶控靜脈麻醉是一種操作簡單、易于調控的麻醉技術,利用藥代動力學作為基礎,使用模型對藥物分解情況進行模擬,從而確定藥物的最佳濃度,優(yōu)點在于可對麻醉深度進行控制,可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調整藥物濃度,操作簡單、給藥精準[1]。靜吸復合麻醉是臨床麻醉中較為傳統(tǒng)的一種麻醉方式,將靜脈輸注麻醉與吸入麻醉聯(lián)合使用來維持全身麻醉的一種麻醉方案,具有對呼吸道無刺激的優(yōu)點,但不足之處在于麻醉起效較慢、術后蘇醒時間長、鎮(zhèn)痛效果不顯著[2]。靶控靜脈麻醉和靜吸復合麻醉各自麻醉效果不同,本研究中,對靶控靜脈麻醉與靜吸復合麻醉的臨床應用情況進行了研究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本院于2018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接治的60 例全麻手術患者為此次研究對象,對其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30 例)與觀察組(n=30 例),其中對照組男14 例,女16 例,平均(49.85±9.85)歲;觀察組30 例,男12 例,女18 例,平均(49.15±9.36)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其差異不符合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誘導藥物均為:異丙酚3 mg/kg,芬太尼2μg/kg,維庫溴銨0.1 mg/kg,氣管插管后,對照組患者予以靜吸復合麻醉,術中吸入2%異氟烷、66%N2O 以維持麻醉效果;觀察組患者予以靶控靜脈麻醉,術中持續(xù)輸注4-12 mg/kg 丙泊酚維持麻醉,電腦內輸入患者相關指標,設定芬太尼靶濃度為2 μg/L,恢復自主呼吸時拔管。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術中血壓、心率、蘇醒時間和術后疼痛程度,并對數(shù)據(jù)作以統(tǒng)計分析,術后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進行評估,滿分為10 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高。
1.4 統(tǒng)計學分析。將數(shù)據(jù)結果納入軟件SPSS 17.0 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使用t 和表示計量資料,P<0.05 表示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中血壓、心率、蘇醒時間對比。觀察組患者血壓水平、心率均低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患者蘇醒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血壓、心率、蘇醒時間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術中血壓、心率、蘇醒時間對比
組別 例數(shù) 收縮術壓(中S血B壓P)( m(m舒DH張BgP)壓)心率m(in)次/蘇(醒h時)間對照組 30 106.48±16.45 55.89±12.78 74.45±11.45 18.64±8.46觀察組 30 96.45±14.26 45.64±12.45 66.12±8.12 13.45±6.12 t - 2.524 3.147 3.250 2.723 P - 0.014 0.003 0.002 0.009
2.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比較,對照組患者VAS 評分(5.45±1.56)分,觀察組(2.42±1.36)分,比較結果為(t=8.019,P=0.001),觀察組患者VAS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觀察組麻醉方案鎮(zhèn)痛效果顯著。
芬太尼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麻醉藥,是一種阿片受體激動劑,該藥物作用與嗎啡較為類似,鎮(zhèn)痛效果顯著,約為嗎啡的60-80 倍,芬太尼鎮(zhèn)痛作用強且產生快,適用于麻醉前、麻醉中以及麻醉后的鎮(zhèn)靜與鎮(zhèn)痛[3]。異丙酚是一種作用較快,且強效的全身麻醉劑,具有持續(xù)時間短,起效快,不良反應少,蘇醒迅速而平穩(wěn)等特點,異丙酚普遍對重癥病人鎮(zhèn)靜及臨床各科手術麻醉中采用,并和神經(jīng)肌肉阻滯劑、吸入型麻醉、鎮(zhèn)痛藥等聯(lián)合使用,無明顯配伍禁忌[4]。兩種麻醉藥物合用,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
靶控靜脈輸注麻醉與靜吸復合麻醉在臨床中較為常見,麻醉方法與麻醉效果各不相同,靜吸復合麻醉為臨床傳統(tǒng)的麻醉方式,是因靜脈麻醉藥與吸入型麻醉聯(lián)合使用,以產生并保持全身鎮(zhèn)靜、鎮(zhèn)痛的一種麻醉方法[5]。靜脈麻醉藥起效快、不會刺激呼吸道等特點,普遍應用于誘導麻醉中,吸入型麻醉能夠較易控制麻醉深度、術后易蘇醒等特點,常用于全身麻醉維持。臨床全身麻醉中,為增強全麻的麻醉效能,降低麻醉藥使用量,并使用靜脈麻醉藥和吸入麻醉藥,即靜吸復合麻醉。該麻醉對患者呼吸道無明顯刺激作用,不足之處在于麻醉起效較慢、術后清醒速度慢、鎮(zhèn)痛效果不顯著等。
靶控靜脈麻醉是經(jīng)靜脈麻醉改進的麻醉方式,是指以藥物來代替動力學為主要基礎,將效應室以及血漿藥物濃度來作為指標,可通過采取計算機模型自動計算并控制輸注速度,因此可起到鎮(zhèn)靜、鎮(zhèn)痛效果,其具有操作簡單、易于調控[6]。隨著麻醉技術的發(fā)展,靶控靜脈麻醉的應用范圍不斷廣泛擴大,實際麻醉工作中,麻醉師根據(jù)患者情況的不同,適當調整給藥系統(tǒng),通過設定精準的藥物濃度來調節(jié)麻醉深度,該麻醉方式可對麻醉深度進行控制,使誘導過程平穩(wěn),術中麻醉深度適當。
本次研究結果得知,觀察組患者術中血壓水平、心率和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患者蘇醒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由此可見,靶控靜脈麻醉有更為顯著的麻醉與鎮(zhèn)痛效果,可維持患者術中生命體征平穩(wěn),同時改善患者疼痛程度,縮短術后麻醉蘇醒時間,臨床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靶控靜脈麻醉與靜吸復合麻醉相比較,靶控靜脈麻醉鎮(zhèn)痛效果更佳,可有效維持患者術中生命體征,改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并縮短術后蘇醒時間,是實施全身麻醉的理想方案,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