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欲飛
所謂等一等的能力,在心理學上有個更專業(yè)的名詞,那就是延遲滿足,即甘愿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jié)果而主動放棄即時滿足的選擇。那么,該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等一等的能力呢?
具備等一等能力的孩子自控力和目標感更強,更愿意為了學習放棄手機、電視等誘惑,學習起來更專注。因為對即時滿足的執(zhí)念不高,對于一時達不到預期的事情,容忍度也更高,情緒也更穩(wěn)定。聰明的父母不妨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培養(yǎng)。
適當嘗試快速響應(yīng)但延遲處理的反應(yīng)模式
如果平時家人在帶孩子的時候,對孩子過分溺愛,孩子一有什么需求就蜂擁過去滿足,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獲得一個自我意識:我的意志就是世界的中心,大家都得圍著我轉(zhuǎn)。一旦這樣的自我意識開始確立,延遲滿足的能力培養(yǎng)就會變得比較困難。
反過來,如果孩子平時有什么要求,只要不是很危急,父母有意地放慢節(jié)奏,第一時間給孩子回應(yīng),以便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guān)注,但有意識地讓孩子等一會兒再得到具體的滿足,孩子就會慢慢習慣等待。
比如,媽媽在廚房里做事時,孩子在客廳里喊:“媽媽,來陪我搭積木!”這個時候,廚房里的媽媽應(yīng)該馬上做出回應(yīng):“乖寶貝,媽媽聽到了,你等一下,媽媽洗好手就過來!”話這樣說著,媽媽卻不要急著過去,而是有意識地磨蹭一會兒,磨蹭的同時也可以一邊跟孩子講話一邊準備過去:“媽媽快好了,你搭的什么積木呀?”“需要媽媽幫你做些什么呢?”等等,“磨蹭”的時間也可以每次逐步延長。
當孩子慢慢習慣這樣的等待之后,他就會慢慢意識到:爸爸媽媽很愛我,他們能看到我的需求,但他們也有自己的事情,生活不是我想怎么樣就怎么樣。這樣的觀念一旦確立,孩子的自我中心傾向就會慢慢弱化,延遲滿足就有了心理基礎(chǔ)。
方法具體、結(jié)果直觀,讓孩子體驗到等待的良好后果
學前期的孩子,思維尚處在比較直觀的階段,培養(yǎng)延遲滿足的能力,僅僅講道理是不夠的,一定要讓孩子對延遲滿足的良好結(jié)果有個具體形象的理解。
比如,要想讓孩子養(yǎng)成對巧克力的延遲滿足能力,與其一下子告訴孩子,如果今天不吃明天可以吃兩個,不如把兩塊巧克力拿到孩子面前,鄭重地告訴孩子:如果今天不吃,當明天鐘表上的指針轉(zhuǎn)到10的位置(這個位置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指定)時,這兩塊巧克力就都是你的了。讓孩子既能直觀地理解需要等待的時間,又能看得到堅持后的好處。在設(shè)立這樣一個小目標后,父母還可以多陪孩子做些有助于轉(zhuǎn)移其注意力的活動,比如帶他出去玩,在家里做各種親子游戲,幫助孩子有效抵制巧克力的誘惑。
一旦孩子能夠達成等待的目標,父母就要立刻兌現(xiàn)諾言,以便讓孩子體驗到等待帶來的成就感。行為主義認為,一個人的行為,總是被他行為的結(jié)果所強化。當孩子發(fā)現(xiàn)等待的確可以帶來更好的結(jié)果時,重復這種行為的概率自然也就大了許多。
運用二級反饋及時強化孩子的延遲滿足行為
二級反饋是相對于“零級反饋”和“一級反饋”而言的。所謂“零級反饋”,就是沒反饋,對于孩子的好行為視而不見,孩子延續(xù)這種行為的動力自然就會少很多。所謂“一級反饋”,指的是對好行為只有表揚、鼓勵甚至獎勵,但沒有告訴孩子這件事的意義,這樣的反饋處理,很容易讓孩子的動機外化,比如,為了一顆棒棒糖而背一首唐詩,為了看半小時電視而練鋼琴等,一旦外部激勵消失,孩子就很容易停止原來的好行為。
“二級反饋”則不然,它在表揚鼓勵良好行為習慣的同時,適當給這種行為命名或賦予其意義,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好在哪里,從而得到更多的內(nèi)部報償,獲得繼續(xù)這種行為的內(nèi)在動力。
比如,兩個孩子一起玩玩具時發(fā)生了爭搶,父母鼓勵他們想個能玩到一起的辦法,他們想出辦法后,父母及時地對他們說:“孩子們,知道嗎?你們這種行為就叫分享,分享的行為讓你們玩得多開心啊!”孩子從父母的反饋里,不僅可以看到自己行為的價值,還可以體驗到這種行為的報償,以后他們重復這種行為的內(nèi)在動力自然就更大。
在延遲滿足能力培養(yǎng)中運用二級反饋時,父母不妨這樣做:當孩子有意或無意地體現(xiàn)出延遲滿足的行為,父母就驚喜地對孩子說:“媽媽真高興,你又多了一個好行為,媽媽相信,這個行為如果成為習慣,你就能管好自己了。加油,媽媽為你驕傲?!?/p>
特別提醒
值得注意的是,讓孩子等待的時間,最好是循序漸進的,比如,一開始只讓孩子等待10分鐘就能得到好處,以后再慢慢延長時間,這樣的話,孩子會感受到,自己經(jīng)過努力就可以做到,能不斷地建立對自我控制能力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