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國
【關鍵詞】痰熱壅肺型重癥肺炎;宣白承氣湯加減;治療;中醫(yī)
痰熱壅肺型重癥肺炎為常見臨床病癥,其發(fā)病機理是病毒破壞抗體組織細胞,使患者免疫抗體下降,引發(fā)呼吸道感染、呼吸道出血、呼吸衰竭或呼吸困難情況[1]。宣白承氣湯加減治療辦法具有清熱、瀉肺的作用,在一定機理中調節(jié)體內正氣,促使風寒之邪得到治療。本文研究了痰熱壅肺型重癥肺炎的治療過程中,宣白承氣湯加減處方的治療療效,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中醫(yī)內科門診所接納患有痰熱壅肺型重癥肺炎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急診重癥肺炎臨床診斷專家共識》。將其隨機抽樣分為兩組,即基本組(n=35),治療組(n=35)?;窘M男性2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齡(43.33±17.25)歲;治療組男性2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齡(40.89±16.7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方法
1.2.1 基本組
對該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方法,要求患者根據西醫(yī)的指導規(guī)則進行治療。主要開展抗真菌組織感染,采用生理鹽水+葡萄糖等電解質進行補液,除痰化瘀、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及時為患者補充營養(yǎng)液,調節(jié)患者體內組織平衡,適量進行抗生素輔助治療,治療周期為240h。
1.2.2 治療組
采用中醫(yī)湯劑治療方法,即宣白承氣湯加減湯劑?;舅幏綖椋汗鲜V皮12g、苦杏仁14g、大黃9g、生石膏16g[2]。若患者的伴隨痰咳現象,需在上述藥方中摻入浙貝母12g;若患者呼吸不暢并常伴有濃痰現象,需在基本藥方中加入枳實、甘草、橘紅各10g。用藥方式:溫水煎服。用藥計量:早、晚各溫煎1次,每次350ml。分兩次口服,單次口服劑量為175ml。用藥周期:10日1療程,飲湯汁即可。
1.3觀察指標
(1)重癥臨床指標:對患者動脈乳酸含量、肺部感染情況(CPIS)、急性/慢性生理健康評分(APACHE-II),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情況進行分析,評分數據越高則重癥情況越顯著。
(2)治療有效率: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設定痊愈(病情治療效果好,患者體征正常)、有效(病情得到控制)、無效(無明顯改善)等級,有效率=(有效+痊愈)/總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對收集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t作為檢測標準,計數資料以X2作為檢測標準,P<0.05時數據具有統計學價值。
2.1 兩組患者的重癥臨床指標情況比較
治療組的動脈乳酸含量、CPIS、APACHE-II、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指標均低于基本組(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情況對比
治療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基本組(P<0.05),詳見表2。
重癥肺炎的發(fā)病機理是細菌性肺炎而導致毒血癥現象,使患者的循環(huán)組織遭到破壞,導致患者身體機能受到負面影響。傳統治療中多采用抗生素的模式,而這一治療方法不能根治肺炎,導致患者肺部仍存在較為嚴重的感染情況[3]。而痰熱壅肺型重癥肺炎在中醫(yī)臨床的具體癥狀表現為痰咳、痰黃黏膩等,部分患者痰核中帶血,難免會增加患者的病痛。此外,有該病所引發(fā)的毒血癥,會引起患者的神經系統、神經組織受到損害,導致患者體內氣陰兩損,出現如腹痛、大便帶血等情況。
宣白承氣湯加減湯劑具有調節(jié)肺部陰陽的效用[4]。方中,苦杏仁維甘、性平、藥效較為溫和,具有化痰除淤的效用,引導患者良性通便,從而實現調節(jié)肺氣的目的。瓜蔞皮味甘性寒,具備清熱化痰及寬胸散結的效用。大黃本身味苦、性寒,具備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的效用,其作用位置為攻下腑實,從而達到瀉熱、泄火的目的。通過對患者肺部功能進行調節(jié),并根據患者不同的病癥增加輔助用藥,有利于幫助患者通解肺部瘀集,促使肺部炎癥得到化解。在本研究中,治療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普通組,且重癥臨床指標數據低于普通組(P<0.05),實現了通瘀活絡的目的。
綜上所述,對痰熱壅肺型重癥肺炎患者采用宣白承氣湯加減治療方法,有利于降低患者的重癥臨床指標。
【參考文獻】
[1]蘇克雷,肖慶齡,張業(yè)清.朱啟勇運用宣白承氣湯治療AECOPD之經驗[J].江蘇中醫(yī)藥,2017,49(9):18-19.
[2]陳新玉,陳曉樺,鐘飛雁,等.早期持續(xù)性血液濾過聯合宣白承氣湯治療膿毒癥肺損傷[J].廣東醫(yī)學,2017,38(38):3362.
[3]張瓊,錢義明.宣白承氣湯治療老年肺炎痰熱壅肺證臨床觀察[J].河南中醫(yī),2018,v.38;No.317(05):118-121.
[4]陳新玉,陳曉樺,鐘飛雁,等.宣白承氣湯保留灌腸在膿毒癥肺損傷患者的臨床研究[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7,9(36):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