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均
(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1)
記述金代開國功業(yè)的《大金得勝陀頌碑》是現(xiàn)今所見女真文字最多的碑刻,立于吉林省松原市扶余縣徐家店鄉(xiāng)石碑崴子村東3公里處。相傳遼天祚帝天慶四年(1114年)九月,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在石碑所立處率眾誓師,以2500人之微起義反遼,稱雄漠北至華北區(qū)域達120年之久。擁有東北到今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外興安嶺廣大疆域的女真金國由此奠基;70年后,已定鼎中都(今北京)的阿骨打之孫、金世宗完顏雍在回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區(qū)白城村)東巡時,為了追念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開創(chuàng)金代的豐功偉績,發(fā)揚女真族勇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下詔在完顏阿骨打最初起義誓師處刻頌建宇而得制《大金得勝陀頌碑》,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七月二十八日立石。[1]75
全碑通高302厘米,碑碣高168厘米,寬83厘米,厚20厘米,龍首龜趺,正面鐫刻漢字碑文30行額2行共850字,碑陰鐫刻女真字碑文32行額3行共約1500字,兩種文字雙語對照。[1]75,[2]2根據(jù)碑文記載,漢字碑額出自彼時名士黨懷英之手筆,漢字碑文則為文士趙可撰寫。比較兩種語言的碑文,可知女真文當是漢文的譯文。[3]155由于這方碑文的極高政治意義,它為我們認識創(chuàng)制已有半個世紀的女真文在彼時國家層面的應用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有助于今人考察已經(jīng)立國一個甲子的女真金朝通過母語文字迻譯數(shù)量充沛、影響巨大的漢文典籍的理念和特色。
女真文記錄的女真語屬于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其基本特征包括“主賓動”(SOV)句式、“修飾語前置”(AN)結構、使用后置詞等。女真語形諸文獻的歷史很短,故而女真語在言文一致方面的吻合度就比較高。而漢文文言則為迥異于阿爾泰語的漢藏語系古老語言,其基本特征包括“主動賓”(SVO)句式、AN修飾結構、使用前置詞等。另外,因其民族歷史的悠久而用典豐富,使得行文呈現(xiàn)出言約義豐的表現(xiàn)特色來。上述兩種語言呈現(xiàn)出源語(漢語文言)和目標語(女真語)之間的特征對立,為翻譯學的歷時追溯提供了極具代表性的剖析語料。
在沒有翻譯學理論進行指導的古代世界,跨語際的迻譯活動都是通過文本之間的語義直接轉(zhuǎn)換來實現(xiàn)。最為熨帖的處理,就是源語文本和目標語文本各自按照自己語言的形態(tài)句法規(guī)則自說自話,但相關聯(lián)部分的語義卻能夠很好對應。
本文對碑文的倚恃,基于日籍滿族學者愛新覺羅·烏拉熙春的最新考釋[3]154-186予以處理(這方面的相關引述為免累贅就不再一一注出),必要時參考并注明劉鳳翥等的校勘本[4]和道爾吉等的釋讀[2]2-83。以下分析引例中,文本選段后面括注的數(shù)碼表示引文所在碑刻的列數(shù),漢文或女真文引文之中的空格表示碑文漫漶已不可識,字釋處的波浪線表示(適應于排版便利)承前漢字對譯的接續(xù)部分(以便于檢核同女真譯文的逐字對譯關系),漢字或女真字接踵而來的拉丁字母之前星號指示該拉丁字母串是為相應女真字符的擬音形式。
例1 漢 文:惟此得勝,我祖所名(28)
回 譯:關隘(為)此得勝州,我之祖宗命名
在例1中,漢文原文用以凸顯句子主題的提賓結構在語序上同女真語固有的“主賓動”(SOV)語序相一致,因而女真譯文幾乎是逐字譯出而不顯捍格。從源語轉(zhuǎn)換到目標語的這種文本移植最為自然,卻也是跨語際迻譯中并不常見的個例。
例2 漢 文:至今故老,疇弗樂道(26)
回 譯:至今故人們老人們都夸贊此事
在例2中,“至今”在女真譯文中實現(xiàn)了動詞短語化,“故老”在女真譯文中則為復數(shù)標記化,而典出《尚書·堯典》的漢語文言詞匯“疇弗”(誰不)[5]28以主語名詞“故老”復數(shù)化的形式使其語義得以顯豁化——女真譯文中的這些處理,就使得漢文原文的言約義豐在女真譯文的詮釋下顯得語義更加清晰明白,甚至連兩種語文之間基本的語序分歧也都不復存在了。
例3 漢 文:孝思不忘(18)
回 譯:不會間斷對孝的思量
在例3中,漢文原文是言簡意賅的簡單否定句,但因其作為主語的中心語“思”頗具動詞意味,不便直接迻譯到女真語中,因而對應的女真譯文以“賓動”(OV)結構套疊的地道方式,實現(xiàn)了從漢語到女真語之間完美的語碼轉(zhuǎn)換。
例4 漢 文:此殆吉祥,天地協(xié)應,吾軍勝敵之驗也(12)
回 譯:這就是天地震動翻轉(zhuǎn)、打敗敵人的兆頭
在例4中,漢文原文的“吉祥”一詞并未在女真文部分直譯出來,但通過“天地協(xié)應,吾軍勝敵之驗”在女真文中的意譯,顯而易見“吉祥”的內(nèi)涵已經(jīng)得以充分表達。這也是碑文女真譯者對原文內(nèi)容合理取舍,而未以辭害意,亦不疊床架屋的上佳表現(xiàn)之一,隱隱體現(xiàn)出后世譯學領域倍加推崇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之譯法來了。
例5 漢 文:太祖顧視撒改等人馬高大,亦悉異常(11)
回 譯:太祖亦看見撒改等人馬形狀高大而來
例6 漢 文:太祖先據(jù)高阜,國相撒改與眾仰望(9)
回 譯:太祖先登高而立,巫覡撒改等跟隨而來
在雙語對照文獻中,包含典故在內(nèi)富于文化負載意義的術語如何處理,是值得譯學界探討的議題?!洞蠼鸬脛偻禹灡吩谶@方面同樣給出了不少頗具啟迪意味的處理模式。
例7 漢 文:遼季失道,腥聞于天(21)
回 譯:契丹朝終末失道呵,其惡上天已聞知
而這種雙語對照文本中同一國族在不同語文中分別以朝代和民族加以稱呼的情形,其實反映了內(nèi)亞草原民族立國后同中原漢地接觸以來孕育出的胡漢二元國號指稱體系。漢籍記載了終遼一代反復糾結于“契丹”和“遼”之間的朝代名稱變更[8],正可與此雙語對譯國族專名的內(nèi)涵遙相呼應。
例8 漢 文:鸞輅東巡,駐蹕上都(14)
回 譯:梧桐車輪東行至于上京
《大金得勝陀頌》碑刻之女真文部分既然譯自漢文部分,那么其中的漢式專有名詞,在女真文中往往就是音譯表現(xiàn)了。以下略陳數(shù)例,大率不差:
例9 漢 文:配姬興劉,詔于萬世(29)
回 譯:使姬氏行進,(使)劉氏前往,在萬世輝煌恒常
例10 漢 文:化彼朔南,德侔羲軒(26)
回 譯:從北從南歸化澤被,等同于羲(皇)軒(轅)
在例10中,除了漢文專名“羲皇”和“軒轅”的略稱*hi=enyan“羲軒”得以音譯之外,尚有漢文動詞“化*hγuaH”借入女真文構成黏著有詞尾的*χo-γa-buru[3]173。眾所周知,這種“化”“被”之類的語匯,本是中原漢地以上邦心態(tài)俯瞰周邊,使其歸服同化的專用表達,帶有深刻的民族歧視意味,而在撰寫《大金得勝陀頌》漢字碑文時并未被金世宗所指摘禁毀,而是依用頒行,相應的女真碑文更是直接借用,成為女真語中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新詞——這就表明,滅卻北宋而入主中原的女真金人統(tǒng)治階層,在心態(tài)上早已不把自己視為化外之民,而是視為中原漢人的一部分了,因而他們才會拾起王化夷狄的旗號去對付周邊諸族。
例11 漢 文:周武戎衣,火流王屋(25)
回 譯:軍隊簇擁著周武(王),火(星)進入王宮
在例11中,漢文原文典出《史記·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然。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注引馬融曰:王屋,王所居。流,行也。魄然,安定也。又引鄭玄曰:《書說》云烏有孝名。武王卒父大業(yè),故烏瑞臻。赤者,周之正色也。[5]28女真譯文并未拘泥于漢文的字面表述,而是以概述性的語言基本譯出了漢文的原義,這對于語言殊異但漢化不淺的女真文讀者圈而言,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
例12 漢 文:漢高奮刃,素靈夜哭(25)
回 譯:漢高(祖)崛起,素靈之子哀怨
在例12中,漢文原文典出《漢書·高祖紀》:高祖夜經(jīng)澤中,有大蛇當徑,拔劍斬蛇,蛇分為兩。后人至蛇所,有一嫗夜哭。人問嫗,嫗曰:“吾子白帝子,化為蛇當?shù)?,今者赤帝子斬之也?!边@一故事后來成為婦孺皆知的典故,表示開國創(chuàng)基的意味。東漢史岑《出師頌》:五曜霄映,素靈夜嘆。西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彤云晝聚,素靈夜哭?!赌鲜贰ち杭o下·元帝》:陛下日角龍顏之姿,表於徇齊之日;彤云素靈之瑞,基於應物之初。尤其是金宇文虛中《古劍行為劉善長作》:公家祖皇提三尺,素靈中斷開王跡?!梢娺@一典故在歷時傳承過程中不僅脈絡清晰,而且遠播異族,在女真國內(nèi)頗為盛行。
還需要指出的是,在例11和例12中,漢文專名“周武”和“漢高”都是囿于駢句要求而加以縮略的形式,但女真譯文并未像“素靈之子”那樣補足譯完,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女真譯者的接受預設在于相應的讀者圈早已熟知這樣的縮略表達指稱的對象——這一點也是女真人在金代世宗朝就已漢化到了相當程度的真切反映。
在《大金得勝陀頌》碑文中,不止一處的漢文駢句也都在女真譯文中譯出對偶排比句式來了。
例13 漢 文:武元締構之難盡(15),孝孫光昭之道始也(16)
回 譯:思量武元(皇帝)創(chuàng)建之艱難,是為孝孫(皇帝)光明之道路
在例13中,漢文原文的駢句在女真譯文中不僅也譯成了對偶式排比句,而且女真文對偶句的章法絲毫不顯得突兀,這可以看作漢文句法潛移默化影響女真語句法的模板。
例141漢 文:命新(16)神御以嚴穆穆之容,既又俾刊貞石以贊暉暉之業(yè)(17)
回 譯:先是在新的神居中(顯示)穆穆的圣容,既而在堅硬的石上頒布煌煌的圣功
例142漢 文:明明之令,如霆如雷;桓桓之士,如熊如羆(22)
回 譯:命令明白雷一樣霆一樣,軍旅硬朗如熊如虎
例15 漢 文:人仰圣質(zhì),凜如喬松;其所乘馬,岡阜穹崇(23)
回 譯:軍士所見圣身如松之巔高,又所見所騎之馬如山岡一樣大
既然女真碑文譯自漢文,那么其中的“翻譯腔”句式卻也不可避免,尤其是在立國未幾的女真民族面對享祚千載的漢文化之時。
例16 漢 文:厭勝之法,自古有之(24)
回 譯:有祈禱禳禬法冊之事古來(就是)
例17 漢 文:天有顯道,厥類惟彰(25)
回 譯:天上有明顯的道理,這些同樣是恒常的道義
例18 漢 文:恭行天罰,布昭圣武(21)
回 譯:獨自誠信彰顯恭敬履行上天處罰(的是)圣武(皇帝)
而即便是《大金得勝陀頌碑》這樣嚴肅認真的雙語對照官方文獻,其間的翻譯舛誤仍然在所難免。
例19 漢 文:風櫛雨沐,用集大勛(27)
回 譯:在風中梳頭,在雨中沐浴,大功順次歸結
例20 漢 文:眷言舊邦,六飛戾止(26)六飛戾止,江山良是(27)
回 譯:(言)及故國,六龍止于斯處;六龍止于斯處,?年陳舊仁義
在例20中,漢文“六飛戾止”兩度出現(xiàn)且前后相接,女真譯文按照字面意譯為“六龍止于斯處”。也是按照同樣的句法結構加以呈現(xiàn)的,這種在阿爾泰語中甚為少見,但在漢語中卻極具特色的“頂真(anadiplosis)”修辭模式在女真碑文中得以堂而皇之地使用,當然是漢文源語譯入目標語施加影響的結果。
綜上所述,官方欽定鐫立,用以紀念開國君主奠基功勛的漢文—女真文雙語對照《大金得勝陀頌碑》,在其從漢文碑銘向女真文碑銘迻譯的過程中,女真譯者充分調(diào)動了多種翻譯手段來處理復雜多樣的漢文原文,以期達到女真讀者群充分理解漢碑內(nèi)容的效果。其間,躬逢后世的我們看到了女真譯者盡可能保持女真語固有特征的孜孜努力,也可以領略到女真譯者輾轉(zhuǎn)騰挪翻譯技巧處理漢文典故的有效嘗試,還能窺見女真語文在漢語文影響之下產(chǎn)生的變異,以及北方民族的某些特有民俗文化因素。由此可知,浸潤于加速漢化歷史進程中的金代女真人,其翻譯理念并無某一窠臼或桎梏,而是為了消除跨語際的理解隔閡,積極采用多種翻譯策略來付諸目標的實現(xiàn),中間無不彰顯出女真譯者中心論的鮮明理念來。這種對待翻譯的務實態(tài)度,仍然能為今天譯學理論充盈、翻譯實踐豐盈的我們所借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