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雯馨 ,石秀茹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yī)院,廣東 珠海 519000)
直腸癌是消化系統(tǒng)中高發(fā)的一種惡性腫瘤病癥,一般需要是以結腸造口術進行治療,但在術后容易出現(xiàn)腸梗阻等并發(fā)癥,使患者的治療受到影響,因此在術后需要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提升臨床療效[1]。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是近年來臨床護理中比較推崇的一種護理方法,這種方法在其他疾病方面的護理效果已被證實,為了研究其對永久性結腸造口術后預防腸梗阻的效果,本次研究選擇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診療的50例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現(xiàn)做如下報道。
選擇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診療的50例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采取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平均劃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25例。觀察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41~78歲,均齡(57.84±2.67)歲。對照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43~79歲,均齡(57.87±2.68)歲。兩組于一般資料對比后發(fā)現(xiàn)并未產生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可比。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飲食指導、用藥指導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術前準備
患者應于術前6 h禁食,2 h禁飲,術前晚上應給予患者使用2000 mL的復聚乙醇電解質散溶液進行腸道清理,同時指導患者用藥。
(2)術后體位護理
術后6 h之內應該按照對患者實施麻醉方法采取合適的體位護理;在麻醉恢復期間,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當患者麻醉清醒后,應指導患者取側臥位或是半坐臥位,每2h更換1次體位。
(3)康復訓練護理
患者在術后6h,應該鼓勵、協(xié)助并指導患者進行床上翻身活動,可以依照患者實際情況實施坐起運動;術后1d可指導患者下床活動,活動過程中,護理人員或家屬應全程陪同。
(4)飲食護理
為了有效避免術后腸梗阻發(fā)生,患者術后應以流食為主,并于術后2周適當進食蛋白類、低脂類、纖維素類食物,在康復期之后,患者可適量進食高熱量、高蛋白、少渣類事物,同時患者應該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要食用過于油膩類的食物,并且還應戒煙戒酒。
(5)預防腸梗阻護理
患者在術后進食后橫結腸造口4d左右開始排泄,患者排泄物狀態(tài)從糊狀至柔軟狀的情況下,乙狀結腸以及降結腸造口,此時腸蠕動恢復比較緩慢,其恢復應該在術后第5d開始,這便需要對患者排便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并在飲食上少食多餐,用餐次數可6次/d,并使大便保持通暢,當患者存在造口排氣、腹脹等狀況,應該減少進食,并使用石蠟油進行造口擴張,當此狀況嚴重時,應該給予生理鹽水或者是開塞露進行造口灌腸。除此之外,還應該早日配合康復訓練。若出現(xiàn)腹痛、腹脹、嘔吐,還應該對腸梗阻的實際部位進行確認,然后做進一步治療。
本次選擇的觀察指標為總體滿意率[2]以及腸梗阻發(fā)生率。
本院在數據統(tǒng)計方面使用的軟件版本為SPSS 20.0,以(±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當顯性差異出現(xiàn)時,統(tǒng)計學意義較為突出,P<0.05。
如表1所示,觀察組的總體滿意率相較于對照組更高,兩組有顯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滿意度的對比[n(%)]
觀察組出現(xiàn)腸梗阻共1例,腸梗阻發(fā)生率為2%;對照組出現(xiàn)腸梗阻共6例,腸梗阻發(fā)生率為12%。觀察組的腸梗阻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有顯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x2=10.0742。
永久性結腸造口術后,患者的排便習慣便會發(fā)生改變,若患者在康復期間出現(xiàn)便秘癥狀,則容易造成患者造口出現(xiàn)脫垂現(xiàn)象,從而導致腸梗阻發(fā)生。為了使這一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概率降低,在患者圍手術期間應該給予合適的護理方法來提升治療效果[3]。以往常規(guī)的護理方式只片面重視患者的飲食和健康教育,對于術后康復訓練、康復運動卻很少重視,加速康復外科護理能夠將患者的術后康復訓練融入到護理工作之中,并做好術前、術后的護理工作,從而能夠有效預防患者出現(xiàn)便秘癥狀[4],進而使術后腸梗阻的發(fā)生得到有效控制。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通過康復外科護理,其總體滿意率及腸梗阻發(fā)生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有顯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加速康復外科護理能夠提升治護效果。
綜上所述,永久性結腸造口術后預防腸梗阻采取加速康復外科護理能夠提升預防效果,并能夠提升患者的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