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媛婷 陳德裕
摘要:“臣”字雖為常用字,但其本義至今未有定論。本文對以“臣”為部首的漢字進行了整理與分析,認為“臣”本義為眼睛,和“目”同義,二者區(qū)別僅是方向差異。奴隸制出現(xiàn)后豎向目形兼表“奴隸”義,因而與橫向目形職能漸漸分化,前者沿“奴隸”義引申演變,后者仍表“眼睛”。隨著字形演變,小篆及其之后的字體,不管意義差異,將豎向目形字體全替換為“臣”形,以致許慎在內(nèi)的諸多學者將本與眼睛相關(guān)的字釋為“事君”。
關(guān)鍵詞:臣;本義;演變
“臣”乃常用字,其本義應清晰可識,學界卻對此有爭議,分歧歸納后分兩類:1.表抽象義,事君也,表屈服義、束縛義;2.表具象義,表奴隸等群體,后引申為臣民義。
一、問題由來與各派觀點
本文在此取各派主要人物觀點及其相關(guān)論證:“臣”表臣服義,周代已出現(xiàn),如《詩經(jīng)》:“矯矯虎臣,在泮獻馘”,許慎是首位在字書中為其進行明確定義的,《說文解字》:“臣,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凡臣之屬皆從臣”。(1)許慎把“臣”看作象形字,象人屈服之形。眾多學者認可該說法并認為屈服之形可引申表“束縛”義。李國正在《“臣”字新論》中說:“‘牽從牛,牛泛指畜生,須以繩牽引,人被縛如生,亦須牽擊,故‘臣訓‘牽?!保?)也有學者根據(jù)金文字形,認為“臣”本義表示“奴隸”“臣子”。(3)楊樹達認為“臣”本義是囚俘。(4)趙誠結(jié)合青銅器銘文、傳世文獻和詞義演化的一般規(guī)律,對金文使用“臣”字的文句逐一觀察、分析、排比,找出了“臣”在金文中的二十個義項,其中第一、二義項均指奴隸,義項三,指已成家的奴隸、奴隸的家庭,義項四,泛指臣民。(5)由此可知,部分學者認為“臣”本義是奴隸,后引申為與君主相對的臣民。兩種看法雖不同,但都與奴隸、臣服有關(guān)。
對“臣”的解釋,郭沫若先生的觀點給我們很大啟發(fā),他在《甲骨文字研究》中說:“(甲金文)均象一豎目之形”。(6)盡管郭沫若先生認為“臣”字本義為屈服,臣服,但他也指出“臣”字甲骨文、金文均像眼睛的形狀。潘明云則直接指出“臣”是表眼睛的象形字。(7)“臣”字的甲骨文和金文都是象形,像舉目仰視的樣子。金文繼承甲骨文的取象多加一點表瞳孔,字形變得更形象而不影響其音、義。
造字之初沒有實體的概念,古人會采用指事的造字法,其他情況造字時更傾向于象形表義。對一些常用有實體的概念,象形造字更能表情達意,如日、月、水、木?!俺肌睓M寫雖罕見,但確曾出現(xiàn)過,和“目”字甲骨文一模一樣,筆者在此可做一個大膽的推測,甲骨文、金文為目形的“臣”字本義就是眼睛。為論證猜想,本文對含“臣”部首的四百五十一個漢字進行了窮盡性整理,其中朢、臥等字值得細致分析。
二、豎目字符的系列漢字辨析
(一)臥
臥在《說文解字注》解釋:“伏也。伏大徐作休。臥與寑異。寑于床。臥于幾。孟子隱幾而臥是也。臥于幾。故曰伏。尸篆下曰象臥之形是也。此析言之耳。統(tǒng)言之則不別。故宀部曰寑者臥也。曲禮云。寢毋伏。則謂寢于床者毋得俯伏也。引申為凡休息之稱。從人臣。取其伏也。臣下曰。象屈服之形。故以人臣會意。”(1)段玉裁認為“臥”里的臣屈服之形,意思是伏桌子上休息,彎著腰像屈服之形。筆者卻不以為然,“臥”的篆文寫法像人伏臥在幾案上眼睛呈豎著的樣子,這里的“臣”,表示眼睛而不表屈服。因此將臥字的臣部釋為豎目之形是比較合理的。
(二)臤
臤在《說文解字注》解釋:臤,堅也。謂握之固也。故從又。凡臤之屬皆從臤。(2)凡言古文以為者、皆言古文之假借也。校官碑。親臤寶智。又師臤作朋。國三老袁良碑。優(yōu)臤之寵。按漢魏人用優(yōu)賢字皆本今文般庚優(yōu)賢揚歷句。蓋今文般庚固以臤為賢也?!墩f文》里尚未說明該字的取象意義。按商代甲骨文與金文寫法,左邊表豎著的眼睛,古代戰(zhàn)爭中被抓獲的俘虜懷恐懼憤恨之情,故豎目,右邊表示一只手,手指貼近眼珠,或用手刺入眼珠內(nèi)表牽引意。(3)李孝定在《金文詁林讀后記卷三》中說:“又耳為取,又臣為臤,象以手取目之形……”(4)這些都表明:“臣”的本義傾向于眼睛。
(三)朢
朢在《說文解字注》解釋:月滿也。此與望各字。望從朢省聲。今則望專行而朢廢矣。與日相望。日兆月、而月乃有光。人自地視之。惟于朢得見其光之盈。朔則日之兆月、其光向日下。民不可得見。余以側(cè)見而闕。佀朝君。韻會作月望日。如臣朝君于廷。此釋從臣、從壬之意也。從月從臣從任。合三字會意。(5)其中“人自地視之”說明該字與眼睛有關(guān)。從其甲骨文、金文的寫法看,像人站在地上張大其目或向前方遠望之形。卜辭中“朢”“見”二字,寫法甚相類近?!耙姟焙汀皷R”上面都是目形;蓋二者皆重在“目”,故皆作人形而“目”特大。“朢”是舉目而遠望,臣以“目”義解釋,更為可信。
(四)臨,監(jiān)
臨在《說文解字注》解釋:臨,監(jiān)也。各本作監(jiān)臨也。(6)乃復字未刪而又倒之。今正。從臥。品聲。力尋切。七部。臨的甲骨文、金文書寫形式象人俯首下看一堆品物之形。
監(jiān)在《說文解字注》解釋:臨下也。監(jiān)、視也。(7)“監(jiān)”的甲骨文和金文象人跪跽或站立在盛水的器皿旁低頭看自己的形態(tài)?!氨O(jiān)”的本義是以水為鏡照視自己。古人在以銅為鑒之前是以水為鑒的。以水為鑒即容器中盛水以觀之,所以“監(jiān)”字象人站在器皿旁向下看的形態(tài),這是監(jiān)的本義。像人下俯身看見器皿中映照出的形象。《爾雅·釋詁》:監(jiān)、瞻、臨、涖、頫、相、視也。(8)因此,“監(jiān)”本義是從上往下看,這也證明“臣”部表示眼睛。
(五)覽
覽在《說文解字詁林》解釋:覽,觀也。以我觀物曰覽。引申之使物觀我亦曰覽。(9)“覽”字從監(jiān),像人睜著眼睛看自己在水中映照出的形象,表示觀看。而“臨”字旁則是監(jiān)字旁的省變。臨與見都表示觀看,“臨、見”二字合在一起,語義相同,僅表示一般的看,觀察,閱覽,遠望之義。
三、總結(jié)
這些字形用“臣服、奴隸”無法解釋,用眼睛卻可解釋其構(gòu)造。筆者猜想若要實現(xiàn),還需解釋兩點:1.造字之初,橫向目形與縱向目形都表示眼睛,人眼是本就是東西向的,那么古人用橫著的目形表眼睛足矣,為何還要造縱向目形?這違反經(jīng)濟性原則。2.表眼睛的縱向目形如何演變成“奴隸、臣服”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