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國金 劉青夏
摘要:“支架”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學情,搭建不同的“支架”,如對比分析法、背景限定法、圖示破冰法、示范引領法等,只要是有助于突破難點的方法,都可以看作學生學習的“支架”。幾種“支架”交織在一起綜合運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支架;難點;突破法;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4-9324(2020)16-0354-02
“搭支架”是一種突破難點的好方法。支架式教學出自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它要求教師為學習者提供一種容易理解的知識或方法,將復雜的學習內(nèi)容簡化為容易操作的步驟。搭“支架”,只是一個比喻的說法。支架就是梯子,學生上不到高處,教師想想辦法,搭一個支架,幫助學生爬上去。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還要根據(j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學情,搭建不同的“支架”。本文從資源、情景等類型中細化出幾種常見支架,幫助教師設置支架突破難點,如對比分析法、背景限定法、圖示破冰法、編順口溜法、誦讀領悟法、問題突破法、示范引領法等,只要是有助于突破難點的方法,都可以看作學習的“支架”。在具體實踐中,幾種“支架”也可交織在一起綜合運用。
一、對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可以是字詞的對比,也可以是句子、段落甚至是篇章的對比。可以去掉一部分和原文對比,可以添加一部分和原文對比,可以更換內(nèi)容與原文對比,也可以變換位置與原文對比等,通過對比,整體把握,往往能突破難點。
有不少小學教師上課將人教版小學語文《貓》一文中貓的“古怪”與“可愛”并列,以為文章寫的是貓的性格的兩個方面,其實不然。
“古怪”是因為貓的行為特別。課文共三段文字,從表面上看,我們發(fā)現(xiàn)“大花貓”的性格外顯為“古怪”(從人的角度觀察,古怪就是比較人的常態(tài)而言):“成天睡大覺,無憂無慮”是古怪;“出走一天一夜”是古怪;為抓老鼠“一連幾個鐘頭屏息凝神”是古怪。它的溫柔可親也表現(xiàn)得古怪:“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來讓你給它抓癢?!薄肮緡5亟o自己解悶兒?!薄八遣桓吲d啊,無論誰說多少好話,它一聲也不出?!钡谌蔚奶詺膺€是在寫滿月的花貓古怪:“一根雞毛,一個線團,都是它們的好玩具,耍個沒完沒了?!薄暗沽笋R上起來,再跑再跌?!薄邦^撞在門上、桌腿上、彼此的頭上,撞疼了也不哭?!薄八鼈冊诨ㄅ枥锼?,抱著花枝打秋千,所過之處,枝折花落?!?/p>
“古怪”還因為貓的行為矛盾。第一段的第一句“我們家的大花貓性格實在古怪”是概括句,后幾句寫了貓的“乖”與“不乖”,“貪玩”與“盡職”的矛盾,第二段寫“它要是高興,能比誰都溫柔可親”與“它要是不高興啊,無論誰說多少好話,它一聲也不出”的矛盾,正是這種矛盾,讓人覺得古怪。
所以全文都在寫貓的“古怪”。
而恰恰是這種“古怪”,讓人覺得可愛。所以第三段開頭,作者來了一個承上啟下句——“滿月的小貓更可愛”,一個“更”字,承上啟下,暗指上文內(nèi)容都在寫貓之“可愛”?!肮殴帧笔峭怙@的,可愛才是它的“內(nèi)核”,才是作者要表達的重點,才能顯露作者對花貓的喜愛之情。
所以全文都在寫貓的“可愛”。實際上,“古怪”和“可愛”是同一個東西,只不過表達的角度不同罷了。
以上對貓的“古怪”的分析,主要采用了對比法(貓與人的對比;貓的矛盾行為的對比);對貓的“可愛”的定位是通過“更”字展示的,“更”字包含了程度的對比??傊?,通過對比分析,常??梢郧宄造F,突破難點。
二、背景限定法
背景是我們理解文意的重要資源,屬于知識范疇。背景限定法,是說背景限定了文本表意的空間,我們不能隨意發(fā)散,曲解文本。知人論世,正是此意。
以《泊船瓜洲》為例。詩歌的主旨是歷來爭論的焦點。不過,不一定要求小學生把握。對教師而言,則要理解到位。我們可以通過相關背景的點撥讓學生大致了解作者的情感及詩歌主旨。
《泊船瓜洲》是一首鄉(xiāng)愁詩。當時王安石已年過半百,經(jīng)歷了兩次罷相,第三次被起用為相,推脫不掉,只好赴任。上任后,他又多次請辭,終于在復出后第二年,成功辭職??梢姟恫创现蕖穬M了深深的鄉(xiāng)愁。詩的尾句“明月何時照我還”就是這種鄉(xiāng)愁滋味的直抒胸臆。
從“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也可證明本詩的鄉(xiāng)愁滋味。此句的重心在“又”非“綠”,詩人并非著意刻畫江南美景,因為“綠”本是春天的最常見最平常之景,只是《容齋隨筆》的煉字故事使這平常之“綠”特別出名。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無情的春風尚且知道一年一度“又”回江南,而作為眷戀故鄉(xiāng)的詩人,卻恰恰在綠意正濃之時,離開了家鄉(xiāng)。有了前兩次罷相的陰影,王安石不可能對再任宰相有充滿信心的期待,有的只是憂慮、擔心、惶恐和無賴。一個“又”字,融情于景,表達上極富張力。
三、圖示破冰法
圖示法的優(yōu)勢在于變抽象為具象,變模糊為直觀。不同的圖表有不同的作用。
《泊船瓜洲》一詩,對學生而言難點有二:一是“間”字讀音及含義;二是理解空間位置及其組合的含義。如果使用圖示法則比較簡便,如下圖示(新教育實驗網(wǎng)絡師范學院制作)。
如圖示:“京口瓜州一水間”,是說“京口”和“瓜州”被“一水(長江)”所隔開,“間”字讀四聲,為“阻隔”“隔開”的意思。如果理解為“中間”則與詩意不符。
“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鐘山”在江寧城內(nèi),是作者的故鄉(xiāng)。作者“泊船瓜洲”,回頭眺望故鄉(xiāng),好像故鄉(xiāng)只隔了數(shù)重山,并不遙遠。作者心中時時惦念著家鄉(xiāng),此時又忍不住回眸遠眺,陣陣鄉(xiāng)愁不禁涌上心頭:“明月何時照我還!”什么時間又可以回到家鄉(xiāng)呢?如此,主旨也顯露了。
在《彩色的非洲》一文的學習過程中,楊潔瑩老師為學生搭建了理解“多彩”的概念圖支架:這個支架,很好地闡釋了“多彩”(白色、黃色、青色、紅色、五顏六色)的內(nèi)涵,幫助孩子們從“植物世界”的角度理解非洲的繽紛色彩。
四、示范引領法
教師的示范引領,可以從很多方面理解,比如對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處理,對具體教學內(nèi)容的表達(概括示范,推理示范、演繹示范等)。各種良好的示范,為學生錘煉語言、鍛煉思維提供高標,學生分點或分步模仿,按照范式訓練,常常能化解難題,取得很好的課堂效益。
王崧舟老師的《草船借箭》,把課堂教學內(nèi)容分成三個部分:①與諸葛亮對話“知天文”的智慧;②與諸葛亮對話“識人心”的智慧;③與諸葛亮對話“懂地利”的智慧。
三個部分,就是三個學習支架,界定了學習范圍,明確了文本核心,蘊含了嚴謹?shù)倪壿嬁蚣?。這種對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處理,本身就是一種高明的示范引領——既是概括能力訓練的示范,也是思維邏輯訓練的示范。當然這個框架也包含了“知天文”“識人心”“懂地利”的對比,屬于對比法的運用;同時,三句話又是三個頗有智慧的問題,可以引起學生的思考,應該屬于“問題引領法”的范疇。可見,很多時候,課堂的支架都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運用了幾種方法。
限于篇幅,以上只舉了幾個例子來說明突破語文教學難點的方法,實際運用中還會碰到很多具體方法,難以窮盡。關鍵是要抓住語言學習這個牛鼻子,“提領一頓,百毛皆順”,認真咀嚼品味,必能深入三昧,收獲良多。
參考文獻:
[1]楊潔瑩.基于概念圖的消息語文支架式教學策略運用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6,(13).
[2]王苗苗.教學支架在小學語文寫作課題中的應用研究——以《家鄉(xiāng)的春天為例》[J].中小學電教,2018,(11):49.
[3]黃煥勛.一堂實施研究性學習訓練的探討課——浙江省特級教師王崧舟《草船借箭》教例賞析[J].廣西教育,2002.(16).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on Breaking through the Difficulties in Teaching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ZOU Guo-jin1,LIU Qing-xia2
(1.Guangxi College of Education,Nanning,Guangxi 530023,China;
2.Guangxi Nanning Yuanhu Road Primary School, Nanning,Guangxi 530023,China)
Abstract:"Scaffolding"is an expression of metaphor.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teaching,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xts,based on various learning situation,we put up diverse "scaffolding",such as Contrastive Analysis,Background-limited Method,Graphical Representation,Model Demonstration,etc.Approaches that are available to assist students who want to break through the difficulties,we all take them as "scaffolding" for learners.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several "scaffolding" can obtain better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scaffolding;difficulties;break through;reading teaching
收稿日期:2020-01-04
作者簡介:鄒國金(1966-),男(漢族),河南信陽人,廣西教育學院教研部中學語文教研員,本科,研究方向:語文教學;劉青夏(1986-),女(漢族),廣西梧州人,南寧市園湖路小學語文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