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虹,彭 露
(遂寧市民康醫(yī)院,四川 遂寧 629000)
隨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與日俱增,抑郁癥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然而目前關于此類疾病的治療依然是醫(yī)學界難以克服的難題,隨著護理學的研究進步,人們發(fā)現整體護理干預對于抑郁癥患者治療效果明顯[1]。故筆者就抑郁癥問題展開研究,探討整體護理干預對該疾病的臨床意義。
選取的研究對象為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治療的抑郁癥患者100名,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60人。觀察組分為男24名、女36名,年齡21~65歲,平均(46.7±6.5)歲;對照組患者男25名,女35名,年齡22~64歲,平均(47.2±6.8)歲。兩組患者既往病史無特殊性,均在我院確診為抑郁癥,并接受我院治療。通過對所有120名參與實驗的患者背景資料分析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病人在我院住院期間,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護理人員應確保常規(guī)藥物護理,囑咐患者保證日常飲食健康等。觀察組:整體護理。整體護理方法包括除常規(guī)護理外的心理護理、健康講解。護理人員定期和患者溝通,分析患者當下心理狀態(tài)。調整護理方案,幫助其樹立良好的心態(tài),以期樂觀面對康復過程。同時分析專業(yè)康復知識,協(xié)助患者和醫(yī)生的溝通。
比較兩組患者依從性,其中依從性包括部分不依從、部分依從及完全依從。依從性=(部分依從+完全依從)/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對記錄的數據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數據具體表示方式是例(%);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數據具體表示方式是均數±標準差(±s),若P<0.05則表示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不依從5例,部分依從13例,完全依從42例,依從性為91.67%;而對照組患者不依從10例,部分依從15例,完全依從28例,依從性為71.67%,兩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依從性比較[n(%)]
抑郁癥作為一種由外界多種因素誘發(fā)引起的情感、思維異常的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大多具有較高的復發(fā)率,且臨床治療周期長[2]。隨著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與日俱增,由此導致的抑郁癥發(fā)病率極大地增加。臨床研究發(fā)現抑郁癥患者大多表現出少言、思維遲鈍、動作遲鈍,對外界事物產生悲觀失望情緒,無法提起,甚至有輕生的念頭出現[3]。整體護理除常規(guī)護理保證患者的治療環(huán)境,同時通過心理護理的方式,分析患者個性、愛好、心理狀態(tài)進行個性化護理,積極和患者溝通交流有效幫助其樹立良好的心態(tài),給予精神上的支持,講解專業(yè)醫(yī)學知識幫助患者了解疾病的成因,改善其抑郁癥狀[4]。筆者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依從性(91.67%)遠高于對照組患者依從性(71.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了心理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幫助其走出心理低谷,增加心理耐受力,緩解抑郁情緒。
綜上所述,整體護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在臨床上也有推廣和應用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