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鑫
[摘 要]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今后入小學的重要條件之一。習慣伴隨著人的一生,影響人的生活方式和個人成長的道路。通過家園合作,引導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能使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學習和生活,為今后的長遠發(fā)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家園合作;行為習慣;學習習慣
在我國,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存在著重大差異,前者以游戲為主導形式,后者以正規(guī)課業(yè)學習為主導形式,這種客觀存在造成了幼兒入小學后的不適應。而目前家長對孩子學業(yè)有過高的要求,過分包辦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嚴重影響了孩子的責任感、獨立性及有關能力的形成,更加劇了幼小銜接的“坡度”。根據(jù)小學低年級教師和家長反映,學生入學后對小學學習生活不習慣的現(xiàn)象十分明顯。習慣伴隨著人的一生,影響人的生活方式和個人成長的道路。而在習慣的培養(yǎng)過程中,幼兒期至關重要。鑒于此,以家園合作為切入點,以培養(yǎng)大班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及基本學習習慣為目的,做好幼小銜接工作,能幫助幼兒順利步入小學生活。
一、家園合作培養(yǎng)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家園合作是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凹彝ナ怯變簣@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和幼兒園共同擔負著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任。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大力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奔彝ソ逃谟變涸缙诎l(fā)展中的影響非常大,幼兒從出生到進入社會,約有60%的時間是在家庭中渡過的。家庭教育是幼兒的第一課程,對幼兒的思想品質(zhì)、文化、身體素質(zhì)等方面的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這是學校教育和其他教學方式無法替代的。
習慣是人們在不斷的重復中逐漸鞏固下來的、在一定情境中會下意識地出現(xiàn)的某種行為。行為習慣是在學習、生活中無意識的自然出現(xiàn)的行為方式。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21天,是在條件反射基礎上建立動力定型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堅持來實現(xiàn)。因此,讓幼兒規(guī)律的生活,注重提早對他們進行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是非常必要的。正如陳鶴琴先生所言:“幼稚時期對兒童一生非常重要,所以幼稚教育是兒童的基本教育,兒童在這個時期關于習慣、知識、言語、思想各方面都打了很深的根基。倘若在這個時期,根基稍梢不穩(wěn),將來要想建造健全的人格,也就不可能了?!痹诰唧w的日常生活中,家長卻往往忽視了這一問題。作為教師,首先要幫助家長提高對培養(yǎng)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認識,加強家庭教育和幼兒園工作的共同配合,共同引導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家園合作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的行為習慣是通過反復實踐、練習而形成和鞏固下來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yǎng)。
1.家園配合
幼兒園家長工作的目的是實現(xiàn)家園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進幼兒素質(zhì)的提高。這也是幼兒園家長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所謂“家園配合,同步教育”主要是向家長宣傳科學保育、教育幼兒的知識,幫助家長提高家教水平,這是家長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幼兒在家庭和幼兒園之間存在著行為習慣方面的脫節(jié)現(xiàn)象,幼兒園教師感覺幼兒比較聽話,能積極做事;而在家里,多數(shù)家長反映幼兒任性、依賴性強、做事拖拉散漫。在幼兒園里已養(yǎng)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廢止。例如:在園里幼兒堅持每天獨立進餐,不挑食、不剩飯。而在家,一家人圍著孩子轉(zhuǎn),你逗樂、我喂飯,甚至家長追著攆著喂飯,孩子成了“小皇帝”。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需要家庭與幼兒園的合力,雙方經(jīng)常相互溝通情況,才能達到一致的教育目的。一方面,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堅持不懈地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鞏固和發(fā)展幼兒在園形成的行為習慣;另一方面,教師和家長互通幼兒在園、在家的情況,共同研究教育方法,相互反饋教育效果,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同步教育,促進幼兒發(fā)展。
2.言傳身教
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會形成什么樣的習慣。幼兒對世界的認識尚是一片空白,相反會對自己的第一個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非常注意,父母的不文明言語和舉動都有可能會誤導他們。針對這種狀況,家長要做孩子的表率,嚴格要求自己,與孩子在一起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自己良好的行為和言談給孩子做榜樣。如當家長看到地上有一些垃圾時,可以對孩子提問,說:“你看,這里有垃圾,你覺得怎么樣才能讓家里干凈???”并當著孩子的面把垃圾揀進垃圾桶。以后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孩子就有可能自覺地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再如,幼兒因為一件玩具與同伴爭搶,作為家長這時要教育孩子如何與同伴分享,遇到矛盾如何處理,通過反復的“講”以及“示范”,使幼兒逐步加深印象。
3.科學引導
采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十分關鍵。教育方法不當,會造成事與愿違的結(jié)果。如一些家長沒有有效地引導和約束孩子的行為,任由孩子花錢,任由孩子挑吃的,導致孩子養(yǎng)成了自私任性的壞習慣,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更無從談起孝敬老人。另外,在教育的過程中要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有這樣一個例子,媽媽帶著孩子去散步,孩子看到路上有一片樹葉,就撿起樹葉蹲在地上玩,不同的媽媽會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其中有的媽媽會馬上制止孩子“不要玩,太臟了”,孩子只好依依不舍地離開;有的媽媽則采取了另外的處理方法,首先是贊揚孩子,夸孩子觀察仔細,能發(fā)現(xiàn)地上的樹葉,隨后話鋒一轉(zhuǎn),跟孩子說樹葉有點臟,我們把它帶回去洗個澡,讓它變漂亮。這樣孩子就很愉快地帶著樹葉回家了。后一種處理方式中家長不僅尊重了孩子,還增加了一次親子活動機會。同一件事情,由于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同,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結(jié)果,因此在培養(yǎng)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家長要注意科學引導。
4.強化鞏固
通過反復訓練、練習,強化一定的技術(shù)和方法并發(fā)展適當?shù)膽B(tài)度,是形成良好習慣的重要途徑。培養(yǎng)幼兒的行為習慣,要從日常的每一個活動、每一個游戲、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一點一滴地滲透和強化。比如:在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中,教師和家長要求幼兒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脫衣服,將自己玩過的玩具收拾整理好等,如果幼兒不會做,就要仔細做示范。家長隨時都要有“習慣教育”的意識,在一點一滴中嚴抓幼兒的習慣培養(yǎng)。同時,還要通過表揚、鼓勵的方式讓幼兒反復練習,直到掌握為止。通過不斷強化積累,嚴格要求,持之以恒,使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得到鞏固。
三、家園合作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于大班幼兒來說,這是至關重要的一年,因為他們面臨即將升入小學。作為家長要配合教師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1.培養(yǎng)幼兒善于觀察的習慣
要讓幼兒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問題。為此,可以帶幼兒進行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并說說自己觀察到的事物和感受。
2.培養(yǎng)幼兒樂于傾聽的習慣
傾聽是一個人能力的反映、素質(zhì)的體現(xiàn)、品質(zhì)的外露。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而傾聽是幼兒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樂于傾聽,關鍵在于“樂”,要讓幼兒愿意聽。為此,教師的語言要抑揚頓挫、富于魅力,再配上一些肢體語言幫助幼兒理解,這樣幼兒才會愿意聽。久而久之,聽就變成了一種習慣。當然,養(yǎng)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光靠一兩次的說教是不夠的,長期堅持下來才會有效。
3.培養(yǎng)幼兒敢于表達的習慣
培養(yǎng)幼兒的表達能力,需要幼兒有大膽說話的勇氣,將自己的思考過程用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綱要》提出:“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描述簡單的事物過程,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币龑в變合认牒笳f,想好再說,逐步做到語句完整,條理清晰,連貫流暢。在幼兒說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要注意糾正幼兒錯誤的讀音和用詞,還要教會他們長句短說,調(diào)控語速,讓幼兒養(yǎng)成正確、有序、說完整話的好習慣。對于那些膽子比較小、不善于表達的幼兒,教師和家長要積極引導,多多給予表揚鼓勵,讓幼兒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幼兒多說多練,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表達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認真書寫的習慣
在幼兒園,一般沒有寫漢字的要求,但是到了大班,幼兒應該學習簡單的數(shù)字書寫,培養(yǎng)認真寫鉛筆字的習慣,如養(yǎng)成良好的握筆姿勢、書寫姿勢。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迸喔f:“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yǎng)一種良好的習慣。”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種能量的儲蓄,因此,我們應給予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莫源秋,韋凌云.幼兒常規(guī)教育指導手冊[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
[2]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