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平
所謂“文言”,便是“文”和“言”的統(tǒng)一,然而在傳統(tǒng)的文言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都將重點放在了“文”上,課堂上更偏向的是語句的疏通、詞義的理解,這也就造成了文言教學中時常會出現(xiàn)“靜止”的局面,教師一味灌輸,學生死記硬背,語文教學的價值彰顯不出。依據(jù)我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可知,語文學科素養(yǎng)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的,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而文言的情感體驗教學可以引導學生走到特定的情境中,進行獨特的審美體驗,了解文本的人文內涵,并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情感體驗教學,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對教學中的內容進行再現(xiàn),使學生的情感能和文章當中的情感相結合,進入到文章設置的情景中去進行體驗,從而增強學生對于文章的感觸和增強自己閱讀經驗的一種教學方法。接下來,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談談文言中情感體驗教學方法的運用。
一、借助導入,激發(fā)情感
如果把一堂課比作一場戲的話,那么導語就是這場戲的序幕。戲唱得好不好,關系到能不能將學生帶入到具體情境中,能不能激發(fā)學生最初的審美體驗。比如在學習《庖丁解?!窌r,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導語:
它曾扶搖直上九萬里,化作那遙不可及的大鵬鳥;它也曾翩翩飛舞于夢中,變作一只小小的蝴蝶;而今天,它又成為了一把刀,用它的鋒利,為我們打開了一個神奇世界的大門,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呢,讓我們一起走近莊子的《庖丁解?!贰?/p>
這樣富有文采的導入,不僅讓原本看似枯燥的文言多了一分“詩情畫意”,同學的情感馬上被帶入到莊子所構造的不同文學作品的世界中去,而且讓同學對莊子及其所構造的世界多了份喜愛,從而調動起學習這篇文言的興趣。
還比如說,在學習《項脊軒志》時,可以這樣導入:
這間房子是小的、窄的,甚至是潮濕的,這間房子卻也是溫暖的、值得回憶的,因為它承載了祖母的殷切期望,記錄了母親的聲聲呼喚,也見證了主人公和妻子的濃濃情意。這間房子卻也是厚重的,它斑駁的墻角原來只是在提醒我們,那些過往終究成了過往,可它也告訴我們,那過往卻不只是過往,它便是項脊軒。
這段文字將一間小小的陋室,賦予無限深情,讓學生從導入開始就帶著情感走近課堂,仿佛走近那承載作者深情的溫暖的過往,從而將學生帶入了作者的情感世界。
當然,在情感導入教學中還可以選擇故事導入、借助多媒體導入等多種形式,總之,文言中情感體驗教學,想要學生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相融合,首先就要使學生愿意走進文本,在導語設計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有初步的情感體驗。
二、品讀文本,體味情感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然而現(xiàn)實卻是學生厭煩讀文言,這與教師在課堂上一味的灌輸字詞句意,特殊句式有關,而實際上文言文閱讀對于字音、句讀的把握只是最基礎的,在此基礎上還要讀出情感共鳴。《文心雕龍》有言:“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所以在文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不要機械的將文章內容復述出來,須知“一枝一葉總關情”,要對文章進行品讀,那么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就要不斷的對學生進行引導。如何進行引導呢?那么其中最重要當然是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情感原型。
無論是當年一聲長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還是牧羊十九年,節(jié)牦盡斷,卻矢志不渝的蘇武,他們心中裝著的都是“黎元”,都是家國。愛國教育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而高中語文課文中同樣延續(xù)了這一主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這一教學原型,從而對文本進行品讀,豐富學生的愛國情感。
除了愛國情感體驗之外,當然還有我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孝悌教育,孟子有云“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自古以來也有無數(shù)孝悌的典范,而高中語文教材中也選擇了相關的文章,比如在《陳情表》中,我們看到作者與祖母之間的烏鳥私情,不禁潸然淚下,在《祭十二郎文》中,我們看到的是作者與兄嫂之間,與侄兒之間的濃濃情意。這些文言帶給我們的是濃濃的親情體驗,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帶著情感去品讀,自然可以體味到感動,體味到美。當然,情感原型多種多樣,有文人騷客寄情山水,瀟灑一世;有無奈游子羈旅思鄉(xiāng),深戀故園;也有白發(fā)老者感慨人生一世,須臾浮衣。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掌握不同的情感原型。
以《項脊軒志》為例,在同學品讀的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到課文中去尋找喜從何來,又為何而悲?讓學生在品讀中去挖掘文本,感悟那種人事變遷,世事變幻之感。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充分揣摩和理解,這樣才能更好的把握文本,才能更好的豐富自身的情感。
三、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情感
情境教學就是運用具體生動的場景,以激發(fā)學生主動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文言教學中想要實現(xiàn)“文”和“言”的和諧統(tǒng)一,創(chuàng)設情境非常重要,在此,我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1.角色扮演,激發(fā)興趣
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而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要在學生對文本進行品讀的基礎上進行,角色扮演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使語文課堂更加活躍,還可以使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把握人物的性格。
比如,在《荊軻刺秦王》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飾不同的角色,讓學生以毛遂自薦或推薦的方式進行角色的選擇,如:主要人物荊軻、秦王,次要人物秦武陽,太子賓客,樊於期以及眾大臣等。準備重要道具,地圖、匣子等,以直尺代匕首,讓學生按照書本內容進行表演,分為太子見荊軻、荊軻見樊於期、易水送別、荊軻刺秦四個場景進行演繹,教師要在學生演繹之前指導學生演繹出人物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等,比如荊軻的果敢決絕、秦王的驚慌失措等。當然在學生演繹結束之后,教師進行點撥與解說,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的了解文本內容,了解人物性格。
總之,角色扮演,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樣學生才能學好語文,才能激發(fā)多種潛能,才能全面發(fā)展。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立體、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身臨其境,也是創(chuàng)設情境的重要方法。比如在《荊軻刺秦王》教學中,對易水送別這一場景中,可以播放相關音樂視頻,在音樂、舞蹈中,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此外,還可以借助圖畫、實物等方式,有效引導學生走近情境。比如在《庖丁解?!芬晃慕虒W時,就可以通過繪畫的方式,向學生講解解牛的三個過程??傊?,在科技進步的今天,我們要充分利用多種形式,豐富語文課堂,須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四、課后總結,升華情感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實際上就是使學生能在課后有更多情感體驗和反思,并將這些生活經驗、情感經驗應用到生活中去,所以,在文言教學后,需要學生進行反思。
比如在《庖丁解牛》的學習中,我們課上會選擇“因其固然”這方面來重點闡述,但是莊子帶給我們的智慧卻是無窮無盡的,學生完全可以在課上所講內容之外探索出許多其他重要的智慧,那么就需要教師要求學生在學習完本課之后,重新閱讀文本,讀出智慧,進而豐富情感,升華情感。學生通過閱讀反思,又可以找到學習的方法、對待事情的態(tài)度等等不同的智慧,并將其運用到生活中去,那么課后的總結反思便是成功了。
當然在總結的過程中,離不開寫作,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總結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要言之有物,要言之有情。
語文教學是情感教學,語文教學要肩負起塑造學生健康心靈的任務,同樣要承擔起溫暖學生心靈的責任,所以,請讓情感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熠熠生輝吧!
[作者通聯(lián):安徽固鎮(zhèn)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