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禮義
語文特級教師韓軍說:“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蔽难晕氖俏覀冏嫦仁褂玫恼Z言,其間包孕著中華幾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教育專家指出,學習文言文,也就是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課程改革就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文化的傳承。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加大了文言文的教學內(nèi)容。在2017年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概念,并明確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gòu)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zhì);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zhì),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xiàn)。主要包括‘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p>
下面逐條談?wù)勎难晕慕虒W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的關(guān)系問題。
一、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方面
每一篇經(jīng)典文本,在語言運用上都有它獨到的個性特色,文言文本更是如此。如《燭之武退秦師》在語言上使用的是簡約與空白的語言藝術(shù),教師就可以考慮使用想象性擴寫的教學方法,我抓住燭之武見秦伯說的十句話,要求學生寫一個燭之武和秦伯對話的情景片段。《項脊軒志》六個自然段六個語言風格:第一段寫項脊軒用的是整飭典雅的文藝性語言,第二段寫祖母與母親用的是家?,嵤碌目谡Z化語言,第三段寫項脊軒的變故用的是簡潔凝練的敘述性語言,第四段寫項脊生的自述用的是典故說理的議論性語言,第五段追敘與妻子魏氏的幸福生活用的是時空跳躍的概括性語言,第六段寫庭院枇杷樹用的是虛詞點染的詩化語言。六種語言風格完美地熔于一爐,在一般的文章中會形成一種語言詬病,可在以真情統(tǒng)領(lǐng)全篇的《項脊軒志》中卻更加顯出作者筆法的靈活和感情的真摯。所以經(jīng)典文本的語言需要反復推敲,細心發(fā)掘,只有這樣,才能走進文本精美的語辭世界。
二、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方面
思維如同文本的經(jīng)絡(luò),貫穿在文本的語言文字組合運用之中。不同文本其思維表現(xiàn)形式不同,或直覺思維,或形象思維,或邏輯思維,或辯證思維,或創(chuàng)造思維。語文作為一種語言交際工具,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形象思維,但凡事不能一棍子打死,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也有的文本表現(xiàn)為多種思維形式。比如在《寡人之于國也》一文的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文本中運用了多種思維形式,就逐步啟發(fā)學生感悟。在整篇文章的行文結(jié)構(gòu)上,孟子開篇借梁惠王之口提出“為什么民不加多”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梁惠王的憂慮,說明也是當時很多國君普遍關(guān)心的現(xiàn)實問題。這一問題怎么解決?是直接還是間接?孟子作為一位思想家直接回答這一問題肯定不難,但效果可能不理想。孟子很聰明,思前想后,避開梁惠王問題的鋒芒,運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巧妙地回答了梁惠王的問題,可謂是“四兩撥千斤”。梁惠王個人的疑慮是解決了但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怎么辦?這時孟子再針對“怎樣使民加多”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法——施行王道。“為什么民不加多?”“怎樣使民加多?”整篇文章表面上是梁惠王與孟子的一次日常生活對話,但實際上暗含著嚴密的邏輯推理思維結(jié)構(gòu)。
再說形象思維,孟子的文章“長于譬喻”。比喻的作用就是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從思維性質(zhì)來說,比喻手法是形象思維的體現(xiàn)。孟子的“譬喻”同一般單純的比喻手法不同,他擅長將歸謬法與比喻融合在一起進行說理,使比喻效果詼諧機智。如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來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問題時,比喻里就套用了歸謬法。喻體“五十步笑百步”的兩個逃兵行為本身就顯得滑稽可笑,同樣道理,本體梁惠王想通過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就盼望民加多的想法也顯得荒唐可笑。孟子沒有直接指出梁惠王的荒唐,而是借比喻說理,當梁惠王意識到自己的想法荒謬可笑時,孟子一把打住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彼杂腥苏f,孟子善于采用“請君入甕”的方法將別人不知不覺地導入自己事先設(shè)好的圈套之內(nèi)。
三、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方面
每一篇經(jīng)典文言文,都好比一件精致的藝術(shù)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仔細端詳它,都會獲得一種健康向上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情趣。如在《庖丁解?!方虒W中我引導學生體驗、評價庖丁的形象美就采用了三個步驟。第一,結(jié)合農(nóng)村孩子的生活體驗談自己觀看屠戶殺豬的場面。班上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點頭表示有過這種生活體驗。
“那你們覺得屠戶殺豬的情景怎么樣?”我繼續(xù)問。
“殘忍,不敢看?!庇袔讉€男生回答。
“恐怖,豬被三四個男人強壓在地上,動彈不了,只能拼命地掙扎,悲慘地嚎叫。”
“還有嗎?”
“‘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地上濺得一地的豬血,血腥!”
“很好,”我立刻在黑板上寫下了“殘忍、血腥”二詞。
屠戶殺豬的場面讓學生看到了“殘忍”與“血腥”。牛比豬的力氣更大,塊頭也是豬的好幾倍,按照常理,殺牛應(yīng)該比殺豬更難,場面更殘忍、更血腥。庖丁殺牛的場面是不是這樣?你看到了殘忍,聞到血腥味了嗎?于是,我的教學進入第二個步驟——從語言、句式和表達效果等角度分析庖丁解牛的場面描寫。
“沒有,”學生再次異口同聲地回答。
“為什么庖丁殺牛沒有殘忍與血腥?庖丁又是如何殺牛的呢?請從語言、句式和表達效果等角度欣賞第一段?!?/p>
學生低頭欣賞第一段,同桌之間有的在小聲議論著。
我在教室里來回巡視了一圈,估計學生應(yīng)該討論得差不多了。
于是在全班相機點了幾名同學,請他們分別說說自己的見解。
甲學生說:“寫到了庖丁殺牛時所用手、肩、足、膝的部位,可以說庖丁手腳并用,動作嫻熟。”
乙同學說:“句式整齊,簡短有力。在場面描寫中,前七個句子用的是四言句,后兩個是六言句?!?/p>
丙同學說:“前四個短句是視覺描寫,都是身體的部位+之+所字結(jié)構(gòu),后兩句是聽覺描寫,最后兩個長句是寫庖丁解牛的整體效果,像音樂舞蹈家在表演,有一種旋律節(jié)奏的藝術(shù)美?!?/p>
丁同學補充:“這些簡短整齊的句式,既突顯了庖丁高超的殺牛技藝,又寫出了庖丁殺牛的美感?!?/p>
“所以,庖丁解牛給人的整體感覺是什么?用詞語概括?!蔽覇?。
“藝術(shù)”“優(yōu)雅”“高明”……學生很快想出了一些好的詞語來概括,我在黑板上寫下了“藝術(shù)”“優(yōu)雅”兩個詞語。
第二步庖丁解牛場面描寫文字的體悟與第一步現(xiàn)實生活中的殺豬場面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對比在學生的心目中至少會形成三種認識。一是庖丁解牛技術(shù)的高超,超出常人的想象;二是庖丁的技術(shù)為什么如此之高?三是庖丁解牛的技術(shù)如此之神,可信嗎?后兩個認識在課文的第三段,也就是我的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解決。對于第一個認識,我再次引用名家的評點拔高學生對庖丁形象美的感受。
“對于庖丁解牛的場面描寫,國學大師南懷瑾有過一段經(jīng)典的評點叫‘殺生的藝術(shù),”于是我用幻燈片顯示了南懷瑾評點的文字:
“這一段描寫殺牛,殺得高明,我們無以名之,只好叫殺生的藝術(shù),殺生已達到藝術(shù)的境界。實際上,庖丁殺牛的技術(shù),使被殺的牛痛苦很少……”
“這個評點真是絕妙,這牛是在享受死亡,在黃泉路上它都沒有驚嚇與恐怖,這牛死得很快樂?!?/p>
通過這三步,我相信學生深切地感受到了莊子筆下所塑造的庖丁形象之美。
四、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
文言文的學習過程,本身就是批判性地繼承和反思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文化的傳承與反思是學習文言文的最終落腳點,也是學習文言文的終極目的。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浸染有中國古代光宗耀祖的家族傳統(tǒng)文化觀念,項脊軒的敗落本身就流露著作者對傳統(tǒng)家族文化逐漸沒落的感傷之情?!蹲勇?、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篇,體現(xiàn)了一代教育家孔子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和因材施教的文化教育觀念。其中曾皙志向是理解的重點更是難點。我采用了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的方法進行解決。
第四組甲同學說曾皙的志向是“暮春郊游圖”,理由為:“暮春時節(jié),天氣變暖,曾皙帶著五六個成年人和六七個兒童,一起到沂水沐浴,到舞雩臺吹風,大家玩得很開心,最后唱著歌回家?!?/p>
第二組一女同學舉手說:“曾皙所敘述的志向像他演奏的音樂一樣,營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yōu)美情境。你看,晚春時節(jié),天氣變暖,大家穿著單衣,大人和小孩十來個人,到沂水沐浴,到舞雩臺兜風,一起享受著大自然春光的美好,最后,唱歌而歸,其樂融融?!?/p>
第四組乙同學回答:“曾皙描繪了一幅‘太平盛世圖。晚春季節(jié),大家脫下了棉襖,穿上了單衣,曾皙能夠帶著五六個成年勞力和六七個小孩,到外面游玩,說明百姓生活富足殷實?!?/p>
第三組一男生興沖沖地站起來,說:“老師,我在我姐姐高二語文選修課本里看到孔子主張‘禮治和‘樂治。我覺得曾皙的志向就體現(xiàn)了一種‘樂治。你看,課堂上曾皙‘鼓瑟很投入,孔子沒有阻止他,課堂繼續(xù)進行,另外曾皙的音樂聲也沒有影響大家。這起碼說明兩點:曾皙的音樂技藝很高,瑟音不是噪音;孔子的課堂學生奏樂司空見慣,習以為常,像朗讀時的音樂伴奏。曾皙在說志向時‘歌而歸,應(yīng)該是大人和小孩都唱著歌愉快而歸,這種景象就體現(xiàn)了孔子‘樂治的美好祥和景象?!?/p>
學生經(jīng)過討論交流后,對曾皙的志向竟然領(lǐng)悟出了四種不同的理解,對于這四種解釋我都給予了肯定,最后,我再用PPT出示王充《論衡·明雩篇》對“曾皙氣象”的解釋:
曾皙對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曰:“吾與點也!”魯設(shè)雩祭于沂水之上?!澳骸闭?,晚也?!按骸?,謂四月也?!按悍瘸伞?,謂四月之服成也?!肮谡摺薄巴印?,雩祭樂人也?!霸『跻省?,涉沂水也,像龍之從水中出也?!帮L乎舞雩”,風,歌也。“詠而歸”,詠歌歸祭也,歌詠而祭也。說《論》之家,以為浴者,浴沂水中也。風,干身也。周之四月,正歲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風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審矣。
“曾皙氣象”歷來就是一個謎。學者們對此進行了多種解釋,都沒有定論。我從學生的解釋理解中再次引導他們回歸文本。說:
“大家對‘曾皙氣象的解釋不同,但有一點是完全相同的,它渲染了一種祥和高遠的意境。正因如此,孔子大加贊賞,‘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這就是孔子對曾皙的贊揚,既有言語又有神態(tài),表示孔子很激動。從曾皙‘鼓瑟和曾皙志向,你認為曾皙有著怎樣的性格特征?”
“溫文爾雅?!薄叭逖藕脤W?!薄?/p>
“至于孔子施行的教育思想是,……”我的話才說了一半,有的學生就高喊:“因材施教。”
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來看,文言文具有很好的學科育人功能,其中包含的思想、文化、語言信息和生活智慧是后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言和思想寶藏。
[作者通聯(lián):安徽師范大學附屬復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