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碧瑩
摘?要: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給學生,更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就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要求,而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領者,只有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才會讓自主學習真正發(fā)生。
關鍵詞:自主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實踐活動;課外閱讀;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5-102-1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可以飽一時之腹,“授人以漁”卻可享一世之餐。學生的學習也是如此,不能把學生當做接收知識的器皿,一味給予肥美的“餐食”,把它填滿,而應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掌握這“餐食”的烹飪之法,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有代入感能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中最為普遍的就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如在教學《剪枝的學問》一課時,我會讓學生就課題進行質疑,然后歸納總結,提煉出對于課文學習有用的問題:誰在剪枝?剪枝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可以了解一些基本基本知識。王大伯在剪枝,剪枝就是將枝條從樹上剪下。這是很容易知道的,尤其是后進生,他們的回答得到了肯定,學習的積極性也增強了。同時,這樣簡單的問題也能夠誘發(fā)學生對更深層次問題的探索:為什么要剪枝?剪枝告訴我們什么學問?因為這些問題是學生自己在閱讀文本時提出的,研讀文本的積極性也就隨之激發(fā)出來了,無需教師多言,學生自然而然就會自發(fā)探索問題答案,而且在學生的自主探索之下,答案可能是多樣性的,這樣多元的、包容的課堂正是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我們要允許差異的存在,這樣才能賦予學生更多的可能性,學生才能對學習更感興趣,才能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
二、開展活動,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小學語文課堂中可以開展的活動多種多樣,表演、辯論、采訪等都是非常好的方式。其中開展最多的活動就是表演。在教學《跟蹤臺風的衛(wèi)星》一課時便采用了這一活動。因為在課文中小衛(wèi)星和臺風共有三個回合的對話,學習的重點是體會他們在對話時的不同語氣。請學生上臺表演,因為要表演,學生會把自己代入角色,揣摩文中小衛(wèi)星和臺風的語氣、表情動作等等。面對臺風的暴跳如雷、不可一世,看到小衛(wèi)星的“笑了笑”,從容挑戰(zhàn)臺風等等,這讓他們更好地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人物情感,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甚至還會出現(xiàn)令人驚喜的效果。
再如學習《自相矛盾》這個寓言故事時,我就讓學生通過辯論進行體驗,你一言我一語,熱烈的辯論氛圍使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也使學生對寓言故事寓意的理解更加透徹。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因抓住機會,多開展一些實踐活動,給學生表現(xiàn)的機會,這不僅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1]
三、拓展閱讀,訓練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規(guī)定課外閱讀總量在第一學段不少于5萬字,第二學段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不少于100萬字,可見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利用課外閱讀訓練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語文課本中,寓言、童話、成語故事等類型的課文在學生中的受歡迎程度較高。每當閱讀這樣的文章,學生們總是馬上翻開書,馬不停蹄讀下去,酣暢淋漓,也有的幾個小伙伴一起討論其中的故事情節(jié),或表演幾個片段,隨之體會其中的悲傷或開心。時間長了,這些生動的故事形象就深深印刻在了學生的腦海里,成為永久的知識。利用學生的這一特性,我讓學生在學習了課文后,收集相同體裁的文章,如在學習了寓言故事《揠苗助長》后,讓學生回家收集有關的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掩耳盜鈴》《葉公好龍》……進行閱讀,還在班里舉行講故事比賽,把收集到的寓言故事用講故事的形式進行展示,讓學生將課堂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課外。寓言故事的特點是通過短小精悍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定的道理,根據(jù)寓言故事的這一特點,我讓學生在閱讀課外故事時也要注意從中總結道理,學以致用,不僅要學會方法更要懂得一定的人生道理,甚至能自己總結、歸納知識,如學習《伊索寓言三則》后,我讓學生收集《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學生發(fā)現(xiàn)所收集到的大部分故事都是與動物有關的,也就發(fā)現(xiàn)了《伊索寓言》的一大特點。在閱讀課外文章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豐富的閱讀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質量和數(shù)量,在閱讀中得到訓練,讓學生自主學習真正發(fā)生,讓能力真正提高。
四、實施評價,鞏固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保持興趣和熱情,但光有興趣和熱情還不夠,需要形成一個恰當?shù)脑u價體系,以便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對學生學習起著激勵導向和價值監(jiān)控的作用。
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用發(fā)展的眼光評價學生。多肯定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贊賞他們的眼光獨到,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第二,教會學生評價。評價不光是老師的任務,教會學生自我評價、互相評價亦或是對老師進行評價對學生今后的自主學習更有好處。所以學生要形成自己的評價體系,在評價過程中學會傾聽、比較和甄別。第三,認清評價目的。學生每一次自主學習的目的是不一樣的,所得成果也是不一樣的。但總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不是評判學生的優(yōu)劣,對學生進行分層篩選。
總之,“教”是為了“不教”,“教”的唯一目的是促進學生“學”,教會學生“學”。因此,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內(nèi)容,引導學生積極探究知識、探尋答案,找到問題的根源。同時,教師也要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語文應用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價值與樂趣,進而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成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人才。[2]
[參考文獻]
[1]張繼蕓.提高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三部曲”[J].教育家,2019(01).
[2]李濤.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教育革新,2017(03).
(作者單位: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qū)香山實驗小學,江蘇 蘇州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