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平 王垠 馬志媛 尹清山
[摘 要] 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通俗來說就是和外國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應該注意什么問題、應該如何得體地去交流。英語習語是英語語言中的瑰寶,是語言與文化的美妙組合,英語習語認知水平的培養(yǎng)直接影響到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而學生對于英語習語的認知水平也決定了他們是否能恰如其分地翻譯英語習語。
[關鍵詞] 英語習語;跨文化交際;認知水平;能力培養(yǎng)
[作者簡介] 張翠平(1973—),女,山西大同人,語言學碩士,火箭軍工程大學基礎部外語教研室副教授,主要從事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教學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33.41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17-0313-03 ? ?[收稿日期] 2019-08-23
一、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要通過語言來交流和傳承,語言只能依附于某種特定的文化而存在。人們在對語言與文化二者的關系研究的過程中,逐漸產(chǎn)生了一門新的學科——跨文化交際學。跨文化交際學在我國的歷史很短,但是發(fā)展速度卻相當快。而在語言這個大家庭中,習語是其中的核心和精華。如果沒有習語,語言將會變得枯燥乏味,毫無生氣。反之,如果運用嫻熟,習語可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令其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
二、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的重要意義
大學英語是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在所有大學課程中所占比重較大。但是,修完大學英語課程后學生們的英語能力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展,這是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所面臨的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必須反思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更加深入透徹了解大學英語教學要求并將兩者始終貫徹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外語教學理論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方針,其主要內(nèi)容是讓學生學習外語,掌握英語技能和語言知識,并擁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按照這種要求培養(yǎng)出來的大學生應該可以暢通無阻地用英語交際,讓英語成為他們的優(yōu)勢,受益終身。隨著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經(jīng)濟政治地位的不斷提升,需要更多的人才參與到國際交流中,在國際交流中既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又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從而開闊眼界、進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為自己的祖國做出更大的貢獻。對內(nèi)而言,國內(nèi)也擁有許多外資合資企業(yè),這些企業(yè)也需要大量專業(yè)精、英語好的人才,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和促進企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迫在眉睫。
三、中英習語的文化差異
1.生活所依賴的物質(zhì)條件的截然不同。中國位于東亞大陸,是典型的內(nèi)陸國家,地大物博,中國還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人民的生活都離不開土地、農(nóng)業(yè)。所以我們漢語中有很多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相關的習語,如:歲稔年豐、穰穰滿家、耕耘樹藝、收之桑榆、移花接木、滄海一粟等;而英國四面環(huán)水,是個曾經(jīng)稱霸海上的島國,受地域文化的影響,英語中有許多習語都與海、水、船和魚息息相關。
2.英漢思維差異。英漢兩個民族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的差異形成了他們不同的感知定勢。因此很多相同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中就體現(xiàn)出了各異的感情色彩。例如,中國人對龍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中國,龍是權勢、尊貴、祥瑞的化身,又是幸運與成功的標志,是我們中國人獨特的文化凝聚與積淀,自古以來我們都驕傲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與龍有關的習語在漢語中比比皆是,如“龍心鳳肝”“龍雛鳳種”“人中龍虎”“禾草里頭藏龍身——農(nóng)家出英才”等。與中國文化不同,龍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是一種邪惡的生物,是罪惡殘暴的化身,多以好戰(zhàn)、彪悍的面目出現(xiàn)?!妒ソ?jīng)》中把與上帝作對的惡魔撒旦稱為The great dragon。因此,“龍”和“dragon”所代表的感情色彩在中西方文化中是大相徑庭甚至是互相沖突的。與“龍”截然相反的例子是“狗”,狗在漢語習語中是被污名化了的。而在英語中,狗的喻義多為中性或者是褒義,如“A lucky dog”(幸運兒)、“Rain cats and dogs.”(下傾盆大雨)、“The dog days of summer.”(三伏天)、“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Let sleeping dogs lie”(莫惹是非)等。
3.思想信念不同。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思想信念,體現(xiàn)之一就是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各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元素也滲透在各國的語言系統(tǒng)中。中國的三大宗教分別是儒教、道教和佛教,它們在中國民眾中有深遠的影響。西方國家多信仰基督教,其主要思想是對耶穌的信仰?;浇虒θ祟惏l(fā)展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很多發(fā)達國家都是以基督教為文化主導的,它塑造了人類發(fā)展的方方面面。基督教認為人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人生來有罪,相信上帝就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贖,教徒們不辨真假,誠敬信賴。這種信念差異在中英習語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漢語中有“醍醐灌頂”“大千世界”“不可思議”“不二法門”“此中三味”“泥菩薩過河自身難?!薄捌綍r不燒香,急來抱佛腳”“法眼通天”“佛性禪心”等。而英語中則有“Whom God would ruin,he first deprives of reason.”(上帝要毀滅其人,必先使他失去理智)等。
4.歷史背景迥異。民族不同,歷史文化不同,所呈現(xiàn)出的民族色彩、歷史文化信息等文化特點都不同。而歷史典故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內(nèi)容,于歷史文化來說它是不可或缺的,是關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傳說。與歷史典故相關的習語在英語和漢語中都大量存在。我們漢語的歷史典故簡潔、緊湊,富含寓意,呈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如:歷史事件、經(jīng)典名著、傳說、寓言等。很多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四面楚歌”“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唇亡齒寒”““圍魏救趙”“振臂一呼”“臥薪嘗膽”“草木皆兵”“東施效顰”“背水一戰(zhàn)”等。英語中的習語典故多來自圣經(jīng)、古希臘神話、古羅馬神話、莎士比亞名著等。如:the Salt of the Earth”(優(yōu)秀分子)、“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對牛彈琴)、“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等。在翻譯這些習語時一定不能忽略文化差異,否則翻譯出來內(nèi)容跟原文意思相差甚遠。英語習語的翻譯除了要考慮語義、句子結構以及語法,還應采用對應的翻譯策略。
四、在英語教學中有效滲透英語習語的翻譯方法
進行英語習語翻譯一定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有語言背景、上下文語境和習語的接受者等。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循序漸進地向?qū)W生講授英語習語的翻譯技巧,這樣才能達到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的目的。
1.直接翻譯。直譯就是把源文(source language)保留在目的語(target language)中。這種翻譯方法能夠保留源文的比喻、形象和文化色彩,有利于英漢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目的語的語言能夠得到豐富。但是這種方法是有條件限制的:不會在漢語中引起歧義或沖突,不違背漢語語言規(guī)范。如:Be armed to the teeth武裝到牙齒,sour grapes酸葡萄,Money talks.錢會說話。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我國經(jīng)濟文化的快速發(fā)展,中英文化彼此接受認同,以前“Achilles heel”一般采用意譯策略,翻譯成“唯一的致命弱點”;同樣,“Pandoras box”意譯成“罪惡之源”?,F(xiàn)在,對于有文化的人來說,如果直接把上述兩個習語分別譯成“阿基里斯的腳踵”和“潘多拉的盒子”他們也會理解其意,而且這樣的直譯也豐富了我們漢語語言,促進了中英文化融合。
2.意譯翻譯。意譯就是在目的語中舍去或轉(zhuǎn)換源語的語言形式和文化形象的翻譯方法。如果直接翻譯帶有濃重的民族文化色彩的英語習語,英語習語的表達形式或比喻形象不能很好地得以體現(xiàn),這就須用意譯翻譯方法,如:Count ones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過早樂觀。A fish out of water感到不自在Be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出身富貴Care kills a cat.憂郁傷神。以上英語習語如果采用直接翻譯的方法,接受者根本就不知道它們所表達的意思。
3.對應翻譯方法。有一些英漢習語在意義和語言形式上相同或者大致相同,進行翻譯時我們可以直接套用漢語的表達。
Rob Pete to pay Paul.拆了東墻補西墻。
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
A land of milk and honey.魚米之鄉(xiāng)。
Apples and oranges.風馬牛不相及。
Narrow escape.九死一生。
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在英語習語教學實踐中,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英語習語認知水平,幫助學生妥妥地甩掉Chinglish的束縛,那么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五、結束語
英國文藝批評家理查茲說過:“翻譯很可能是整個宇宙進化過程中迄今為止最復雜的一種活動?!狈g的目的是引導讀者學習異域文化,因而在英語習語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強調(diào)學生如何傳達英語民族的民族形象和文化特色,探究中西文化的碰撞、相融和相長,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鼓勵學生刻苦地學習,不斷地鉆研和長期地積累,理解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探求英漢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有了充分理解英語習語文化的基礎,就能根據(jù)不同語境采用適當?shù)姆g方法,靈活處理英語習語中出現(xiàn)的形象,有效表達出英語習語的最佳意義,順暢地進行跨文化交際,進而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參考文獻
[1]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148.
[2]尤金·奈達.語言、文化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郭陶.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英漢習語翻譯[J].合肥:海外英語,2018.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5]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6]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xù)編[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7]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Abstract: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native speakers and non-native speakers.In general,it means what to pay attention to when dealing with foreigners (due to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how to communicate appropriately.English idioms are the treasure of English language,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language and culture,and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Students' cognitive level of English idioms determines whether they can properly translate English idioms.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we should not only be true to the original text,but also made artistic polishing to reproduce the expressive force of English idioms lifelike and truly realiz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o a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English idiom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ognitive level;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