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植物學野外實習是課內與課外知識的銜接,是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結合,既可培養(yǎng)學生科學學習態(tài)度和吃苦耐勞精神,也可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精神。該文在考察多年野外實習的基礎上,分析內蒙古師范大學生物科學專業(yè)野外實習的實際學情,總結出本校實習中已形成的模式,以提供給同行參考借鑒;同時提出丞待解決的問題及解決方案,以便自我改進與完善。
[關鍵詞] 植物學;野外實習;內蒙古師范大學;實情分析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560084)
[作者簡介] 賀俊英(1976—),女,內蒙古烏蘭察布人,內蒙古師范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植物資源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17-0277-02 ? ?[收稿日期] 2019-09-29
植物學野外實習是各大高等院校生物學專業(yè)的必修課,是“植物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深和鞏固理論教學的重要實踐環(huán)節(jié),更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途經(jīng)[1-2]。通過高質量的野外實習,不僅使學生將書面知識具體化、深刻化,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和主動性,更能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自律獨立能力、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以及團隊合作精神;與此同時通過在大自然中了解植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自覺性。
在新形勢下,什么模式的野外實習才是有效的、高質量的?恐怕沒有一個固定模式是符合所有要求的。通過資料查閱,發(fā)現(xiàn)各大院校的實習活動各有所長,也各存在問題[3-5],所以各校因地制宜、因校制標、因生制劃,再加不斷探索與革新才可能是最適合的。文章綜合作者十四年的野外實習工作,分析內蒙古師范大學生物學科植物學野外實習的實際學情,一方面總結多年實習中形成的經(jīng)驗與特色,以期為其他院校相關專業(yè)的野外實習教學提供參考;另一方面也提出存在的問題,通過問題的解決來提高今后的教學質量。
一、本校植物學野外實習的特色與經(jīng)驗
1.實習前期培訓。為了提高實習質量,日常教學過程中貫穿以下幾點技能的培訓:其一,將植物標本采集、壓制等系列流程貫穿于日常教學中,于每年三月份開始上實驗課時,為同學們講解如何采集標本,而后將學生以宿舍為單位分組,在日常采集植物,每月定期檢查一次,指出采集與壓制的不足,不斷改進,經(jīng)過3~4個月間的3~4次指導,同學們對植物標本的采集與制作已很熟悉,并很好地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待大實習開始時,便可馬上入手;其二,為了加強學生對植物科屬特征識別要點、植物學形態(tài)術語的的記憶,利用同學們平日的班級活動、團日活動、師生微信群的互動搶答以及課堂提問等多種形式進行有意結合無意的模式,不斷積累與提高,避免死記硬背,而是在快樂中形成長久的記憶;其三,為了加強學生使用工具書檢索和鑒定的能力,每次實驗課上布置學生鑒定植物環(huán)節(jié),并以小組內討論、小組間比賽的形式進行,既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致又加強了對植物形態(tài)特征的理解;另外每次課下布置5~8種植物的檢索表編制,在熟練掌握檢索表的同時也加深了對形態(tài)特征的理解。對后期實習有著巨大幫助。
2.實習教師團隊的合理學緣結構。教師團隊的學識水平、責任感、相互融洽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實習質量及團隊合作意識。本校的植物學實習團隊,經(jīng)過學院的不斷努力,已形成相對合理的學緣結構。目前,實習教師團隊共8人,男教師4人,女教師4人;年齡結構為:30歲以下1人,30~40歲3人,40~50歲3人,50歲以上1人;學歷結構為:8人全部獲博士學位,其中來自省外重點院校5人,內蒙古大學3人;職稱結構為:教授3人,副教授3人,講師2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5人。從以上梯隊結構分析看出:老-中-青銜接合理,不會出現(xiàn)青黃不接或斷層現(xiàn)象。為今后實習質量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保障。實習團隊教師均擔任植物學一線教學任務,全程參加理論課、實驗課及實習環(huán)節(jié),一方面使教師積累了很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增強了實習指導力度,另一方面使教師對學生的日常學習動態(tài)、知識掌握度、甚至性格都有了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實習的順利開展。另外教師之間無論在日常的教學還是科研方面,均相互商量、相互幫助,是一個積極和諧的團隊,歷年的實習過程中,都會無形的將這種和諧氣氛傳遞到學生之間,渲染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3.實習體系層次化、基地多樣化。實習團隊在不斷總結探索中,制定了“立足標本館,依托校園和各級園區(qū),深入大自然”的體系層次化實習模式,效果俱佳。首先,所謂“立足標本館”,是因為內蒙古師范大學生物標本館是全區(qū)首個綜合性生物標本館,也是目前全區(qū)收藏和展示生物標本數(shù)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標本館,以收藏和展示蒙古高原以及鄰近地區(qū)生物標本為主要特色,其中館藏植物標本近3萬號,陳列展示植物標本530多號。學生利用實習時間參觀,既學習基礎知識又了解植物從低等到高等的進化過程,增強了學習的系統(tǒng)性;而且教師團隊在標本館建設過程中是主力軍,全程參與植物標本的展示與設計,在帶領同學們參觀時,既講解專業(yè)知識又分享建館過程的點點滴滴,明顯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其次,“依托校園和各級園區(qū)”是根據(jù)各班的空擋時間,學生分批次在校園、公園、樹木園、大型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園區(qū)觀察與認識植物,加深了對植物科屬特征的理解記憶,也減少了采集造成的植物數(shù)量下降問題。最后,“深入大自然”是實習的重頭戲,實習基地的選擇包括了本區(qū)典型生境,有山地、草原、沙漠、濕地,實習基地的多樣性既體現(xiàn)了生境的多樣性又體現(xiàn)了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學生們在采集認識植物的同時,也更好的的理解了植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對后續(xù)相關專業(yè)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本校植物學野外實習丞待解決問題及方案
1.部分實習基地的管理規(guī)劃。隨著旅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部分原有的實習基地被打造為旅游景點,門票費和住宿費高漲,給實習造成經(jīng)濟壓力,雖然我們采取早出晚歸方式避免住宿,但終非長久之計。下一步應探究“高校服務地方”模式,如與本區(qū)國家森林公園或自然保護區(qū)建立合作,學校負責植物資源的摸底調查,對方負責住宿,相互幫助協(xié)同發(fā)展。也可探究“校校聯(lián)合”模式,幾所高校共建實習基地,實現(xiàn)野外實習教學基地的共享,既能促進高校間交流合作,互通有無,又能適當減輕經(jīng)濟壓力。
2.實習專題網(wǎng)絡平臺的建設與完善。多年的實習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如下無法避免的現(xiàn)象: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同一地點的植物種類逐年減少;以前可采集到的種類,近期幾乎無法見到,導致學生對這些植物種類的特點及鑒別要點全然無知;另外,學生對植物的認識具有明顯的單一性和季節(jié)性現(xiàn)象。鑒于此,筆者認為應該加強信息化、數(shù)字化技術在實習中的應用,建立“實習專題網(wǎng)絡平臺”。整合教學團隊多年野外實習中積累的資源,在實習專題網(wǎng)絡平臺中設置實習計劃、實習安全、實習紀律、實習基地介紹、植物名錄、植物圖片庫、植物視頻庫、實習動態(tài)庫與實習交流幾大專欄,實習前組織學生進行選擇性的瀏覽,有助于學生初步了解實習狀況,做到心中有數(shù);實習過程中,老師可以借助平臺中“曾經(jīng)的照片”統(tǒng)一講解某些采集不到的、稀有的、特色的植物種類。學生可以借助平臺進行鑒定、查看同一種植物不同時期的狀態(tài)、同時鼓勵學生利用手機和數(shù)碼相機拍小視頻或照片,以便記錄某種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植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等;實習結束后,指導教師將視頻、照片等進行數(shù)據(jù)化處理,上傳至學習平臺,逐年完善其建設。這樣既能彌補缺失植物種類的認識,也能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從而提高野外實習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本校的植物學野外實習既傳承了老一輩積累的實習經(jīng)驗,也與時俱進的更新教學實習觀念,應用現(xiàn)代化手段豐富教學實習方法。教師團隊在未來的實習中會進一步探索與實踐,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xù)秉承傳統(tǒng)又開拓創(chuàng)新,克服一切困難,提升我校的植物學野外實習質量,確保植物學實習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迎合社會對植物學領域相關人才的需求,更加努力的培養(yǎng)21世紀植物學領域的創(chuàng)新人才。
參考文獻
[1]沈章軍,徐德聰,歐祖蘭.高等師范生物專業(yè)植物學野外實習的現(xiàn)狀及對策[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30(3):95-97.
[2]吳敏,鄧平.地方高師院校轉型背景下植物學野外實習問題剖析及改革探討.玉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5,36(5):51-54.
[3]張美萍,韓文革,闖壘,等.“植物學”野外實習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7(1):205-206.
[4]王長寶,楊洪升,王仲,等.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植物學野外實習.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8,46(2):218-219.
[5]鐘茜,任玉鋒,周立彪,等.民族地區(qū)地方高校植物學野外實習教學方法的改革研究.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9(4):193-196.
Abstract:Botany field practice 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n-class and extra-curricular knowledge,as well a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skills.It can not only cultivate students'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hardworking spirit,but also cultivate their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and teamwork spirit.On the basis of 14 years' field practi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field practice of biological science major in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and summarizes the model that has been formed,so that colleagues can learn from it.At the same time,it propose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order to improve ourselves.
Key words:botany;field practice;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factual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