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軍 黃志高
摘要:目前原創(chuàng)性研究文章討論部分存在比較常見的問題是缺乏基本邏輯思路與寫作重點,因而此內(nèi)容常表現(xiàn)為文獻的堆砌,或?qū)懗尚【C述,這有悖于討論部分設置的基本目的。文章重點探討一般原創(chuàng)性文章討論部分存在的基本問題及原因,探討此部分寫作背后的邏輯思路,最后歸納推出討論部分的基本寫作要點。希望為原創(chuàng)性文章作者及學術雜志編輯等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原創(chuàng)性研究;寫作要點;缺陷與局限性;討論部分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4-9324(2020)15-0365-02
一、討論部分最常見的問題寫作形式
目前在一般原創(chuàng)性文章和文獻中,討論部分常存在缺乏基本寫作要點的問題,由此問題所帶來的討論部分的內(nèi)容最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有二:首先,此部分由文獻堆砌而成。這些堆砌而來之內(nèi)容讀來感覺猶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不知所云;或“一行白鷺上青天”——不知去向。如此內(nèi)容,實在難以讓讀者讀下去,多因興趣索然而被略過;其次,將討論部分寫成小綜述。這樣的小綜述應該出現(xiàn)的地方是前言部分,即在綜述的基礎上提出合理有價值的研究問題。而與前言部分之內(nèi)容相似或重疊的所謂討論內(nèi)容,自然也不值一讀。多年來筆者已經(jīng)養(yǎng)成這樣閱讀文獻的習慣,每每看完一篇文獻的摘要后,在考慮是否要看其全文之前,先快速掃描該文章的討論部分,重點看其內(nèi)容是否有較明確的寫作要點為前提條件。如果存在上述問題之一,便放棄閱讀該文獻全文的想法。
二、討論部分缺乏寫作要點的基本原因
討論部分出現(xiàn)上述問題,其直接原因大概有三:(1)文章乃拼湊而成。作者未做系統(tǒng)和完整的研究工作,自然對其文章中所拼湊的結果,缺少或也無興趣進行思考與探討,自然就缺乏基本邏輯思路與寫作要點;(2)研究工作未做到位。因為但凡認真做研究者,對自己的研究結果應是非常重視與關注,自然會對其所獲結果做深入思考。最簡單的思考至少是:為什么會得到這樣的結果?這樣的結果說明了什么問題?或者說從這些結果可以得出什么樣的結論等等。將這些思考內(nèi)容理順整理成文,便是討論部分所期待的內(nèi)容;反之如果研究工作不到位,如缺乏嚴謹性或完整性等等,導致研究工作紊亂與凌亂等,反映在寫作內(nèi)容上自然多半會是條理不清,要點不明確等問題;(3)作者確實做了比較系統(tǒng)和完整的研究工作,但對文章寫作要求與要點缺乏足夠的了解,從而導致討論部分的寫作內(nèi)容重點不明確,寫作內(nèi)容流于形式。多半是參考某些雜志文章中不太合乎要求的討論部分的寫法,照樣畫葫蘆來完成此部分的內(nèi)容。
以上只是表面上的原因,而進一步探究(當然上文提到拼湊類型文章,自然與具體的原創(chuàng)性研究無關,不屬本段落討論的范圍)其深層次原因可簡單歸納為:文章作者對所設置的討論部分背后的邏輯思路缺乏深入理解。實際上,討論部分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從研究結果中推導出合理結論的必要步驟。原創(chuàng)性研究的本質(zhì)目的簡而言之是為了回答問題。研究從提出問題開始;問題一旦提出,便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考慮用什么方法來開展研究;研究完成后自然獲得一定的結果。最后的環(huán)節(jié)是依據(jù)所獲結果研究加上所用之方法進行綜合考慮:我們的研究是否回答了前言部分所提出的問題,即研究的最后結論是什么?整個過程是個嚴謹?shù)倪壿嬐评磉^程。前言、方法、結果、討論四個環(huán)節(jié)是推出合理結論的充分必要條件。而將討論部分簡單寫成文獻堆砌或與小綜述,實際上是消減甚至是去除了這部分的作用,使研究從開始到推出結論的整個邏輯推理鏈在討論部分這一環(huán)節(jié)弱化甚至斷裂,從而對所推出研究結論的嚴謹性與合理性產(chǎn)生明顯的負面影響。
三、討論部分寫作要點建議
討論部分作為結果與結論之間的一環(huán)(結論推出前一個環(huán)節(jié)),其重點自然是圍繞所獲之結果展開分析,為推出結論做必需的鋪墊。討論部分的寫作具體以國際醫(y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所推薦的內(nèi)容為基礎,現(xiàn)概括提出一般原創(chuàng)性文章討論部分寫作的基本要點如下:
(一)概述研究的主要結果,為后續(xù)討論內(nèi)容的展開作鋪墊
需注意的是,這部分不應再出現(xiàn)結果部分的具體數(shù)字。確實有不少作者在討論部分復述結果部分的具體數(shù)字,甚至還納入P值等。這些均有悖于學術論文精練簡潔之文風,實不可取。
(二)逐一分析每項重要結果,給出合理的解釋
可以有兩個或以上的解釋,特別是研究方法有明顯缺陷時,對同一結果可能會有不同的解釋。這種對一個結果有兩個或以上的解釋,有可能挖掘出作者一些有學術價值觀點。這些有可能成為潛在被引用的內(nèi)容。
(三)與其他類似研究的結果(如果有的話)進行比較分析
一般情況下多會有類似研究,除非從未有他人做這樣的研究,本研究完全是首創(chuàng)與獨創(chuàng),這樣的情況相對比較少見。因此,只要存在類似的研究,橫向比較應不可少。與類似研究的結果比較的異同點,應一一作出合理的解釋。同樣地對每一相同點或不同點可以有兩個或以上的解釋,這也有可能挖掘出作者一些有學術價值的觀點,從而有可能成為潛在被引用的內(nèi)容。
(四)所獲研究結果的意義,如對未來研究工作有何應用價值或?qū)唧w實踐有何現(xiàn)實意義等
這部分寫作須注意分寸,避免言過其實之言辭,如所謂的“首次研究”,“獨創(chuàng)研究”,“重大意義”等等,尤其在文獻檢索條件相對有限的客觀條件下,對研究結果意義的描述盡量保守與客觀,這也是作者或研究者嚴謹性的具體體現(xiàn)之一。
(五)研究的缺陷和局限性的分析
任何研究方法學均有優(yōu)點與缺點,尤其是缺陷和局限性是討論部分所必須的內(nèi)容,因任何方法學都不完善,其存在的缺陷與局限性不僅直接影響研究結果的產(chǎn)生與獲取,而且對這些結果的解釋具有不可回避的影響力。用不同的方法所獲類似結果,其結論有可能相似,也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結論。這與所用方法學的優(yōu)缺點,尤其是其缺陷有很大關系。從筆者的編輯經(jīng)驗來看,不少文章的討論部分均缺此項內(nèi)容,說明作者(研究者)對這部分存在的重要性缺乏基本了解,其直接結果可導致讀者對其研究工作的嚴謹性以及對其研究結果和結論的可靠性持懷疑態(tài)度。
(六)結論
建立在上述綜合討論基礎上推出合理的結論,這與那些文章在不著邊際地討論之后所推出生硬突兀的結論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
總之,討論部分應以逐一分析研究所獲每一重要結果為主線,納入類似研究所獲結果的橫向比較分析,并結合探討本研究所存在的缺陷與局限性,為最后綜合推出合理合乎邏輯的結論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Original Research[DB/OL].[2018-08-17].http://www.middlebury.edu/academics/resources/irb/procedures/definitions/defineOrigResearch.
[2]Hilary Glasman-deal.Science Research Writing:A Guide for Non-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M].London:Imperial College Press,2009.ISBN 978-1848163102.
[3]George M.Hall.How To Write a Paper,5th Edition [M].[S.l]:BMJ Books 2012.ISBN 978-0-470-67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