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艷
摘?要: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性質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沒有統(tǒng)一教材,這就給了教師自由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但同時也令綜合實踐老師感覺無所適從、無從下手。綜合實踐課程內涵豐富,包羅萬象,如何平穩(wěn)地在我們農村小學落地?如何讓綜合實踐活動能“屈尊”在農村小學生根發(fā)芽?如何讓綜合實踐活動“名副其實”?這一連串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偶然機會接觸到葫蘆,于是萌生了以葫蘆文化為主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想法。本文闡述了我班開展葫蘆文化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過程。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綜合性;實踐性;系列化活動;葫蘆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3.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5-017-2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作為一種獨立的課程形態(tài),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在活動時空上向自然環(huán)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活動領域延伸,密切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的聯(lián)系。因而,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向學生生活領域延伸的綜合性課程。帶著這種認識,筆者偶然接觸到葫蘆,于是萌生了以葫蘆作為活動的載體,開展綜合活動課的想法。
一、認識葫蘆,對葫蘆說HI
有的孩子看過《葫蘆兄弟》,雖然知道葫蘆,但對于葫蘆的其他信息卻知之甚少。我們當?shù)仄毡榉N植這一種叫“地婆”的蔬菜,是葫蘆的近親,大部分孩子都看到過,吃到過。我首先給孩子們布置任務,收集和整理與葫蘆相關的信息。學生們首先想到的是向家長尋求幫助,但是家長們也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這時候我提醒學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到網(wǎng)上搜集信息。百度、雅虎、搜狐、新浪等都是常用的搜索引擎。孩子們感嘆網(wǎng)絡上的信息真多啊,讓人應接不暇。信息海量,如何進行篩選和分類整理才是重中之重。學生們討論后決定進行分工。你找葫蘆圖片,我找葫蘆種植,他找葫蘆習性,然后進行匯總,在這樣的互助合作中,學生認識了葫蘆,習得了搜集和處理信息的方法,更培養(yǎng)了分工合作的意識,真可謂一舉多得。
二、種植葫蘆,與葫蘆親密接觸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紙上談兵,永遠比不上真槍實干。我們學校設有耕樂園專門供孩子們進行種植。當孩子們對葫蘆有所了解之后再水到渠成地進行葫蘆的種植,熱情十分高漲。孩子們在淘寶網(wǎng)上選購葫蘆種子時,還邀請農事比較在行的爺爺奶奶們給予幫助,祖孫兩代一起種植,一起根據(jù)葫蘆的生活習性進行養(yǎng)護,一起記錄葫蘆的生長過程。當親手栽種的葫蘆長出第一片葉子,開出第一朵白花,結出第一個小葫蘆時,孩子們高興得又蹦又跳,這種成就感不亞于期末調研得了全班第一名,是一次完美的高峰體驗。有的孩子別出心裁,在小葫蘆上刻下名字,說這是我的專屬葫蘆,等葫蘆長大后字也會長大,感受長大的魅力,探秘生長的奧秘。有的孩子聽老人說,小葫蘆不能摸,摸了就會死掉,于是就進行網(wǎng)絡調查和親身試驗。孩子的思維就像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一旦點燃就會熊熊燃燒起來,噴涌而出,激蕩起無窮的想象力。作為綜合實踐老師,我要做的就是準備好火把和火種,讓孩子自覺自愿地用火種點燃火把,映照一片光明的未來。
三、玩轉葫蘆,讓普通的葫蘆變得不普通
小葫蘆慢慢長大,孩子們一直牽掛著它。終于盼到9月開學了,孩子們迫不及待地走向耕樂園,與闊別兩個月的葫蘆相見。葫蘆長大了不少,褪去了柔嫩的青衣,穿上了一件件黃大衣。孩子們親手摘下葫蘆,在手中摸著玩著,愛不釋手,喜上眉梢。有的孩子說我給他取名字,編故事;有的想在它身上畫畫,做裝飾;有的說要進行創(chuàng)意小制作,制成電視里大俠裝酒的酒葫蘆;有的說我要設計葫蘆潛水艇……孩子們的奇思妙想,真是讓我們老師大開眼界,也許這就是真學習,不需要逼迫,不需要規(guī)定,不需要引導,就是孩子們隨心而動,愉快地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吹椒N植葫蘆引發(fā)的熱潮,學校領導順勢而為,索性把葫蘆文化擴大成全校性、系列化活動。一~二年級開展《我和葫蘆》繪本故事大賽,三~四年級舉辦手繪葫蘆大賽,五~六年級開展葫蘆創(chuàng)意設計大賽等,孩子們參與積極性空前高漲,通過一系列活動,葫蘆文化深入到了每一個孩子的心中。
孩子們發(fā)現(xiàn)葫蘆曬干后表皮發(fā)黃甚至有黑色斑點,如何在上面作畫呢?有孩子想到木工爺爺拿細沙皮摩擦桌面,使桌面光滑,也試著用沙皮打磨葫蘆,效果還真不賴!有學生拿起葫蘆就用水彩筆畫,發(fā)現(xiàn)皮很滑很難上色,于是就上網(wǎng)收集資料,知道葫蘆上作畫,要用水粉顏料,這樣不易掉色。也可以先把葫蘆涂成白底,再用鉛筆勾線,再上色。但上色后,遇熱或遇水顏料還是會掉色,有沒有什么好方法呢?同學們各抒己見,用吹風機吹干,像陶瓷一樣烤制,最后有同學說:“我媽媽是做美甲的,指甲油涂在指甲上遇水也不會掉,我們可以試試指甲油?!瘪R上就有同學反駁說,指甲油有顏色,怎么覆蓋???他說,有指甲油是透明的,也叫護甲油,我們可以試試。第二天他從家里帶來了護甲油,一涂還真是不錯,光亮光亮的,把原有的顏色全都固定住了,當然涂的過程一定要輕要快,不然顏色會暈染。在手繪葫蘆的過程中有很多學生的手上、身上、衣服上都沾滿了水粉顏料,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有同學建議:用類似陶藝的制作方法,下面用一個可以旋轉的底座。有同學說用木板固定。最后同學們一致認為:采葫蘆時留個桿子,這樣就可以捏住這個桿子來旋轉,顏料不易沾手,方便又實用。瞧,每個孩子都是解決問題的專家和能手,他們會相互進行論證和辯駁,激蕩開思維的火花,其實綜合實踐老師要做的就是拋出一個有新意、學生感興趣的議題,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去思辨、去感知、去體驗、去選擇、去判斷,相信在這樣動手又動腦的活動中,孩子們一定能收獲良多。
四、售賣葫蘆,讓葫蘆產生價值
葫蘆繪本、手繪葫蘆、葫蘆工藝品都制作完成了,也進行了校級的評比,似乎活動就可以到此為止了。但是我們希望如此有意義的活動能賦予更多的現(xiàn)實意義。俗話說,好貨還要有好市。學校沒有交易市場,我們就別出心裁開辟市場——與學校的“跳蚤市場”活動相結合,讓孩子們的作品成為商品,進行售賣,孩子們興奮不已,有的架起喇叭進行宣傳,有的設計了奪人眼球的售賣廣告,有的是買一贈一的捆綁式優(yōu)惠措施,為了讓自己的商品售賣出去,孩子們真可謂用心良苦、煞費苦心。通過這樣的售賣活動,學生的勞動成果變成了有價值的工藝品,他們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愉悅以及被認可的歡欣,他們感受到生活的艱辛、金錢的來之不易,也知曉了節(jié)約的重要性。
我校深入挖掘葫蘆的內涵和外延,以葫蘆為切入點,開展一系列活動,與多學科捆綁起來,為孩子打開了一個微型社會的窗口,讓孩子在模擬真實的世界去闖蕩,去拼搏,這或許是多看幾本課外書無法匹及的。這種以問題解決為導向和目標的活動設計,讓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yōu)橹鲃?,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內在源動力,學生會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來主動的尋求答案。開闊了思路,習得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并能把這種成功體驗、優(yōu)越感、成就感,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內化并遷移到以后別的學習上,對學生的學習有促進和引導的作用。學生的內心好比一個大池塘,一般情況它波瀾不驚,但是當有人扔了一粒石子,在石子與水面接觸的時候就會有聲音,有漣漪打破水面的平靜;好比一把火,燃燒之后,勢必會向周邊蔓延和擴散。
扎克伯格說:“沒有人一開始就能想清楚,只有做起來,目標才會越來越清楚?!蔽覀冊趧邮謱嵺`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是我們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逢山開路,遇水建橋,一步步克服解決。這樣串長線的主題化綜合實踐活動是“真”學習,改變原有的填鴨式和被動接受式學習模式。學生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來投入到自己熱愛的項目學習中。
有的老師說,綜合實踐的主題必須從生活實踐中產生,讓學生圍繞主題去參加社會實踐,到真實世界中感知、感受和體驗。我們的葫蘆文化綜合實踐活動就是這樣一個活動,當然如何與我校的書法特色相結合,如何做成我校的特色葫蘆文化,將是我們下一步要思考的問題。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區(qū)屯村實驗小學,江蘇 蘇州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