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雙雙
【教學過程】
1.聯接舊知:同學們,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學習新的數學知識。首先請大家看黑板上的算式,一起來讀一讀。(學生齊讀:8÷4=2)你能清楚地說一說每個數在除法算式中的名稱嗎?
2.模型應用: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問題可以用“8÷4=2”這道算式來解決?
【思考:齊讀算式能讓學生獲得強烈的情感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為后續(xù)課堂活動的順利開展做情感鋪墊。依托學生表內除法的學習經驗,開門見山,可以幫助學生梳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并初步感知其中蘊含的模型思想?!?/p>
1.談話切入:看樣子,同學們對除法的知識掌握得不錯。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繼續(xù)來學習除法。剛才同學們舉了很多分東西的例子,老師也帶來了一個。(課件呈現:用小棒擺正方形、雜亂的9根小棒)從大屏幕上,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什么數學問題呢?
2.自主嘗試:原來,簡簡單單的一幅圖能告訴我們這么多信息。請同學們拿出學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可以擺一擺、畫一畫或算一算。
【思考:通過直觀操作,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簡單明了,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向主動探究知識。同時,學生通過直觀操作能夠體會到“平均分有剩余”的情況,初步感受余數產生的必要性,獲得對余數初步的感性認識和直接體驗。】
3.交流展示:現在,請幾位同學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選取了幾幅具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請學生介紹)
4.反饋聚焦:同學們可真能干,這么短的時間內就想出這么多有意思的作品!老師發(fā)現,無論是畫圖,還是列算式,這些作品里都隱藏著一些相同的數,比如說9,你們發(fā)現了嗎?9在這里表示什么?(9根小棒)你還能發(fā)現其他相同的數嗎?它表示什么呢?(板書:9、4、2、1,并明確各數所表示的含義,特別強調“1”的含義,借此引出“余數”的概念)
【思考:教師溝通不同作品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從“變”中尋求“不變”,讓學生明白不同作品雖然表達形式不同,但是表示的結果是相同的。這也為后續(xù)“有余數的除法”算式的引出做好了鋪墊?!?/p>
(1)符號表征:像這種分完后有剩余的情況,數學家們習慣用這樣的算式來表示(把板書補充完整)??匆豢?,和這里的哪幅作品的表示方法相同呢?還有誰是這樣表示的?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道算式:9÷4=2(個)……1(根)。
(2)交流提煉:你能說說這道算式表示什么含義嗎?商是幾?余數是幾?余數在這里表示什么意思?(完整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思考: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借助直觀操作幫助學生把困難的數學問題變得容易,把抽象的問題變得直觀。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算式中各數表示的含義,初步建立有余數的除法中“形”與“式”之間的聯系?!?/p>
(1)小組合作:如果小棒的數量增加了,同樣是擺正方形,你們還會擺嗎?接下來,我們開展四人小組合作,請大家先聽清楚要求:一要把《合作學習單》上的內容填寫完整;二要在填寫完整后互相說一說每道算式表示的含義。(教師給予每組學生一定數量的小棒及《合作學習單》。學生作品如下圖)
(2)反饋交流:現在老師想請這個小組(指著作品1)的代表和大家分享一下想法。教師隨學生匯報,適時追問:①老師有個疑問,余1、余2、余3,那我這里余4也可以?。ㄖ钢髌?),你是怎樣想的?②那像這樣余0呢(指著作品3),可以嗎?
【思考:這一環(huán)節(jié),重在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互動交流中進一步鞏固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算式的含義,再次體會“余數”是在“平均分物”時出現剩余產生的,而“正好分完”時不會出現“余數”。這也為后續(xù)探討余數與除數之間的關系埋下伏筆。】
1.深入研究:如果再增加1根小棒,那就有幾根小棒了呢?你能快速推算出用13根小棒擺正方形的結果嗎?
2.遷移列式:不擺小棒、不畫圖,根據上面的規(guī)律,你們能快速推算出用14、15、16根小棒擺正方形的結果嗎?想一想。(引導學生脫離表象,大膽推理,交流結果)
3.觀察比較:請你仔細觀察這些算式,說說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被除數一個比一個大。
生:除數都是4。
生:余數都是 1、2、3。
生:“除數減余數”的結果都是 3、2、1、3、2、1。
教師適時追問:(1) 為什么余數總是 1、2、3,而不是其他數?(2)余數和除數有什么關系呢?(3)為什么“除數減余數”結果都比0要大?(4)為什么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呢?
4.拓展延伸:想一想,我們用一堆小棒來擺五邊形,如果有剩余,最多會余幾根小棒?說說你的理由。那擺六邊形呢?
【思考:在學生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的基礎上,借助根數不同的小棒擺圖形的操作過程,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層次的思考,有效加深學生對有余數的除法意義的理解。另外,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余數和除數之間的關系,以問題串的形式共同探討發(fā)現在有余數的除法中“余數<除數”的道理。這樣既能深化學習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也滲透了“借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p>
1.基礎練習:圈一圈,填一填。
圈了( )組,剩下( )個。
18÷5=□(組)……□(個)
□÷6=3(組)……□(個)
3.開放性練習:我知道,用一堆小棒擺( ),最多會余()根。
【思考:本環(huán)節(jié)教師設計了多樣化的練習,旨在基礎練習中幫助學生鞏固新知,在提升練習中深化新知,在開放性練習中拓展思維,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有所得?!?/p>
【課后反思】
本節(jié)課秉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基于學生學情,以“用根數不同的小棒擺正方形”為明線,以“依托經驗、借助直觀、活化思維(幾何直觀、模型思想)”為暗線展開教學。整堂課下來,筆者再一次感受到“直觀操作助推數學思考、促進概念建構、活化學生思維”的強大魅力。
在本課教學伊始,依托學生“表內除法”的學習經驗,出示“8÷4=2”這道算式幫助學生梳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并滲透其中蘊含的模型思想。而后,依托學生“平均分物”的生活經驗,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時給予學生三組材料,引導學生在直觀操作中不斷深化感悟、建構經驗:一是“直觀操作材料”,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用9根小棒擺正方形的結果,初步體會余數的產生,理解余數及有余數除法算式的含義;二是“應用建構材料”,即四人小組合作探究用10、11、12根擺正方形的結果,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互動交流中進一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三是“思維聯想材料”,即引導學生快速推理出用13、14、15、16根擺正方形的結果。之后,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探索余數和除數之間的關系,理解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接著,讓學生快速推算用一堆小棒擺五邊形、六邊形最多會余幾根小棒,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余數的理解。最后,設計多樣化的練習,力求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實踐表明,直觀操作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促使學生于直觀操作中發(fā)現規(guī)律、提煉概念、掌握方法,于交流探討中感悟思想、內化知識、活化思維。相信這樣的“以形助學”能幫助學生實現具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化,促使學生樂學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