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摘要 利用區(qū)域加密自動氣象站逐時資料、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分析了2020年7月18—19日南疆西部強降水站點的雷達特征。結果表明:此次過程中,弓狀回波的出現(xiàn)伴隨著此次短時強降水的發(fā)生,且強回波高度達6 km以上,2.4°仰角上強降水區(qū)存在幅合運動。
關鍵詞 散性強降水;雷達回波;南疆
中圖分類號:P45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20)08–0–02
Abstract Using regional encrypted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hourly data and Doppler weather radar data, the radar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precipitation sites in western southern Xinjiang from July 18-19, 2020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appearance of the bow echo was accompanied by the occurrence of the short-term heavy rainfall, and the height of the strong echo was above 6 km, and there was a combined motion in the heavy rainfall area at the elevation angle of 2.4°.
Key words Scattered heavy precipitation; Radar echo; Southern Xinjiang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8.020
南疆西部地區(qū)北、西、南三面環(huán)山,東面是塔克拉瑪干沙漠,遠離海洋,屬典型干旱區(qū),降水稀少。南疆西部降水強度大,一次強降雨過程甚至能改變年降水氣候值,接近或超過年降水量,引發(fā)嚴重的洪澇災害等[1]。隨著社會發(fā)展及探測技術的提升,進一步提高了人們對天氣的關注度和要求,區(qū)域自動站、多普勒天氣雷達等越來越多的探測設備加密布設,并在業(yè)務中進行應用,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對產(chǎn)生局地暴雨天氣系統(tǒng)活動的監(jiān)測能力,還有助于探究暴雨的產(chǎn)生機理[2-4]。楊霞等[5]揭示了南疆的小時極端降水量對夏季總降水量的貢獻率大于北疆;段鶴等[6]通過分析537次短時強降水天氣過程的雷達回波強度、移速等特征,得出不同類型強降水的預警方法。
2020年7月18—19日,南疆西部出現(xiàn)短時強降水天氣。利用區(qū)域加密自動氣象站逐時資料、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分析了此次南疆西部強降水站點的雷達特征,揭示此次強降水的雷達特征,以期加深對南疆西部強降水形成機理的認識,提高暴雨定點預報準確率,為今后暴雨的預報預警和氣象服務提供參考。
1 降水過程概述
2020年7月18日20∶00~19日17∶00,受中亞低渦分裂短波影響,南疆西部出現(xiàn)局地強降水,此次天氣具有降雨范圍廣、強降雨點分散、短時降雨強的特點??κ驳貐^(qū)葉城縣、莎車縣、英吉沙縣、岳普湖縣,克州阿圖什市,共10站小時雨量超過20 mm(表1),其中克州阿圖什市哈拉峻鄉(xiāng)蘇洪村,最大小時雨量59.3 mm,3 h雨量60.1 mm。局地強降雨造成上述局部區(qū)域公路、鐵路、水利設施、農(nóng)業(yè)等不同程度受災。強降雨引發(fā)洪水及泥石流,造成農(nóng)作物(玉米、苜蓿)受災,阿亞克蘇洪村幼兒園、村養(yǎng)殖場圍墻倒塌,村道兩側路燈沖倒損毀。
2 雷達特征分析
2.1 喀什地區(qū)強降水雷達特征分析
從喀什雷達圖來看,18日22∶19(圖1a),以層狀云降水回波為主,強度范圍在10~25 dbz,只有雷達站南側有局地對流,此時降水強度也不大;之后,在疏附縣產(chǎn)生多個對流單體,單體東移過程中,對流活動不斷增強,強度在35~60 dbz,強回波范圍明顯增大,到18日23∶31(圖1b)左右,多個對流單體在疏勒縣到英吉沙縣一線發(fā)展并排列為弓狀,強度在40~65 dbz,從此時的剖面圖(圖1c)上可以看到,≥50 dbz的強回波區(qū)從地面一直延伸到6 km的高空;從此時的徑向速度圖(圖1d)上可以看到,在2.4°仰角上英吉沙縣存在明顯的速度輻合區(qū)。此弓狀強回波大致持續(xù)了20 min,造成英吉沙縣、疏附縣4站出現(xiàn)短時強降水,最大小時雨強達29.7 mm。
2.1 克州強降水雷達特征分析
從喀什雷達圖來看,19日13∶54(圖2a),克州大部晴朗天氣,局部為層狀云降水回波,強度范圍在10~25 dbz,此時局地有降水且降水強度很弱;之后,在阿圖什市產(chǎn)生多個對流單體,各單體之間分布較為分散,強度在35~60 dbz,到16∶25(圖2b)左右,多個對流單體在阿圖什市發(fā)展并排列為弓狀,強度在40~65 dbz,從此時的剖面圖(圖2c)上可以看到,≥50 dbz的強回波區(qū)從地面一直延伸到7.5 km的高空;從此時的徑向速度(圖2d)上可以看到,在2.4°仰角上阿圖什市強回波區(qū)對應著明顯的速度輻合區(qū);從16∶19 VIL分布看(圖2e),強回波區(qū)域的VIL值最大達到了50
kg/m2,可以看出含水量條件好,有利于大的降水產(chǎn)生。此弓狀強回波大致持續(xù)了30 min,造成克州阿圖什市哈拉峻鄉(xiāng)蘇洪村站出現(xiàn)短時強降水,1 h降雨量為50.1 mm。
3 小結
(1)在喀什地區(qū)和克州雷達圖上弓狀回波出現(xiàn)的同時,喀什地區(qū)和克州降水強度進一步加強,出現(xiàn)短時強降水。
(2)兩地大于等于50 dbz的強回波區(qū)從地面一直延伸到6 km以上的高空,且在2.4°仰角上存在明顯的速度幅合區(qū)。
參考文獻
[1] 竇新英,李如琦,安大維.南疆夏季不同降水類型預報及遞進式服務思考[J].沙漠與綠洲氣象,2018,12(4):15–21.
[2] 王令,王國榮,孫秀忠,等.應用多種探測資料對比分析兩次突發(fā)性局地強降水[J].氣象,2012,38(3):281–290.
[3] 周芯玉,廖菲,孫廣鳳.廣州兩次暴雨期間風廓線雷達觀測的低空風場特征[J].高原氣象,2015,34(2):526–533.
[4] 曲良璐,張莉,譚甜甜,等.阿克蘇地區(qū)初秋一次暴雨過程診斷分析[J].沙漠與綠洲氣象,2017,11(2):60–65.
[5] 楊霞,周鴻奎,趙克明,等.1991-2018年新疆夏季小時極端強降水特征[J].高原氣象,2020,39(4):762–773.
[6] 段鶴,夏文梅,蘇曉力,等.短時強降水特征統(tǒng)計及臨近預警[J].氣象,2014,40(10):1194–1206.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