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家珍
摘要:我國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將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作為歷史課程教育的目標之一,希望通過歷史教育,學生可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從而更好地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fā)展。歷史學科教學理應擔復起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重任。所以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便成為一線教師與專家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歷史教學;人文素質;作用
1歷史教學在培養(yǎng)高中生人文素質中的作用
歷史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從歷史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對歷史人物事件的分析來對高中生進行培養(yǎng)與塑造。在歷史課本中有許多性格鮮明的著名人物,經(jīng)典而深刻的歷史事件,富含人生哲理的歷史典故,也有器物、飲食、文化、制度等豐富多彩的人文知識。學生在學習人文知識的同時接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讓其形成正確的人生導向。
在高中階段,歷史學科要求在初中知識的基礎上,掌握一定的方法,運用唯物史觀辯證地分析歷史事件,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精神層面希望學生通過歷史學習后可以樹立正確的世界意識,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自身的愛國主義精神。
高中歷史教學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需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提高其道德水平,懂得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樣才能滿足學生個性而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自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多數(shù)國家都開始進行課程改革,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我國也緊隨其后,堅持以人為本,修正中小學課程標準,以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為己任。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學生素質教育也是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以新課程改革理念為核心,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2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高中生人文素質的策略
2.1凸顯歷史人物以激勵學生成長
歷史課本就像故事書一樣有情有節(jié)的,學生可以通過歷史人物故事來學習他們的優(yōu)良品質。這需要學生在老師的講解下去慢慢體會、理解和反思,例如,在講解孔子及其思想這一課時,通過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好知之不如樂知之"的分析,啟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處理好“學”與“思”的關系,在快樂中來學習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兼容性;通過學習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岳飛的名言名句,來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懷;通過介紹歷史上那些仁人志士不屈不撓的優(yōu)秀品質來激發(fā)學生坦然面對挫折的這種情懷。通過給同學們介紹世界大戰(zhàn)勝利的過程,讓同學們知道合作意識的重要性。所以,老師在歷史教學中要把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共同提升。
2.2營造平等民主的師生交流與學習環(huán)境
在課堂上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問題設計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暢所欲言,發(fā)表各自的觀點。老師不要在課堂上輕易否定學生的觀點,這樣會打消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在問題設計上,要循序漸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并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在學生回答問題時,不管學生回答正確與否,要對學生進行充分的肯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暢所欲言,發(fā)表各自的觀點。通過師生交流與學習形成民主和諧的氛圍。通過師生交流與學習形成民主和諧的氛圍。
2.3建立激勵學生發(fā)展的多樣評價形式
教師要建立激勵學生發(fā)展的多樣評價形式,要發(fā)展他們的個性特長,激發(fā)其潛在的創(chuàng)造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例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學習檔案,記錄學生學習過程,除了收錄學生的考試成績,還可以記錄學生在歷史制作,歷史展示等方面的成果,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教師還可以舉辦各種歷史展覽,教師提供一個主題,學生對其進行搜索與展示,如歷史人物展、文學作品展等等,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體現(xiàn)個性發(fā)展;多種多樣的學生活動也可以作為教學評價的手段,如編一段歷史舞臺劇,進行一次歷史主題辯論賽等等。讓學生查閱書籍,了解歷史人物事跡,深切感受歷史,充分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主動性,鍛煉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在循序漸進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人文素質,推動其全面發(fā)展。
2.4 轉變歷史教學觀念,精準把握歷史課程標準
新課改將課程目標分為三個方面: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三者是緊密相連的,在這三者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培養(yǎng)人文素質中尤為重要。歷史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應該將三者結合起來,不能只重視知識與能力而忽視過程與方法,更不能遺忘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師應當優(yōu)先考慮該方面,在此基礎上,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把握課程標準,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教師不僅自身轉變教學觀念,還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改變學生對文科科目的錯誤認識,引導學生走出認識的誤區(qū)。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二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在教學目標中,教師不僅可以在知識與能力上進行教學,更應在過程與方法這個目標上多下功夫。關于秦朝的史料較為豐富,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可以多多運用史料,如李白的《古風》、《史記·秦始皇本紀》等,將史料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自己閱讀史料,并可以通過分析史料從中獲取有效的信息,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掌握這種方法,也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水平。
3結束語
高中歷史教學高中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落實還需要廣大歷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把握課程標準,擺脫高考的束縛,讓歷史課堂能夠真正發(fā)揮它的社會功能與人文特性,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張春梅.試論高中歷史教學高中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45):160
[2].陳建云.歷史教學中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06):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