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青
自2012年中小學教師“國培計劃”實施以來,教師培訓工作已由過去的淺表性、碎片化培訓發(fā)展到了以內涵性、系統性為特征的“研訓一體式”培訓。所謂“研訓一體式”,即指研究和培訓的融合。其中,研究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訓是指管理主體針對教師專業(yè)素質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或類型化問題等實施指導,幫助其不斷實現專業(yè)化成長的過程?!把杏栆惑w式”就是要將這兩個過程高度融合,在一定區(qū)域內使科研、教改、校本研修、教師培訓統一起來,形成省時高效的、多元一體的教師培訓新模式。這種培訓新模式有以下幾種類型。
同課異構指兩位以上教師上“同題課”,或者是兩個以上教師(單位)搞“同主題活動”,但“題同而法異”。要求具體到課時的教學(活動)主題必須相同,但積極倡導施教者將自己的“異思異構”充分體現在教育教學(活動組織)過程中,達到殊途同歸之效?!蔼殞W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蓖n異構方式為教師提供了橫向交流、同臺亮相的平臺,將“同伴”的文化底蘊、基礎功底、學科素養(yǎng)、最新理念、教育教學技能技巧、組織學習者的方法策略等全面展示出來。
案例:2018年4月,平定縣教師進修學校組織了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成果應用“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整個活動設14個活動點學校,有76人次教師作課,從全市聘請了76人次“實力型”專家跟蹤指導活動,參與教師達到900余人。
每場活動每學科都是由2名教師“同課異構”,2名專家跟蹤指導,主要活動程序是課堂教學“同課異構”、教研活動、專家點評和專家講座。這次活動緊緊圍繞“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成果應用‘同課異構”的活動主題,依次按照“同課異構”教學展示,作課教師說課展示、參與教師研討交流,專家點評、專家講座培訓等三個環(huán)節(jié)有序進行。本次教研活動突出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成果應用”的主題關鍵詞,創(chuàng)設了“同課異構”的展示環(huán)境。語文、數學、英語等大學科借助教育聯盟平臺開展活動,擴大了教師的參與面和受益面。音樂、美術、物理、化學、思品等學科集中了全縣同學科教師參加活動,發(fā)揮了全縣平臺的師資優(yōu)勢互補、互為觀摩學習的優(yōu)勢,深受一線教師的喜愛和好評。
送教下鄉(xiāng),即在充分調研區(qū)域性教育教學問題的基礎上,確立明確的活動主題,組織教育教學骨干教師、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等到農村學校、薄弱學校進行現場教學示范;組織名師、專家蒞臨教學現場,既是觀摩者,又是指導者,以“雙重角色”參與活動。名師將教學方法、教學技能技巧“送給”教師,專家將教育教學理念、理論和努力方向“送給”教師,切實解決了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教師由于兼課任務重而外出學習機會少的問題。
案例:2018年11月28日,平定縣教師進修學校組織7名山西省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到該校精準扶貧幫扶點———平定縣柏井鎮(zhèn)柏井中學、柏井小學開展“送教下鄉(xiāng)”活動,送教教師作示范課7節(jié),70余名教師參加了活動。
通過骨干、帶頭人教師示范作課、規(guī)范說課,參與教師對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導向,對如何規(guī)范說課、有效說課等有了明確的認知。通過組織課堂教學研討、同學科教師互動和專家點評指導,提煉出了作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兩大亮點:一是對教材的大膽補白;二是準確確定教學難點并有效突破難點的教學,都緊密結合農村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和實際情況進行,教育針對性非常強。由此,參與教師又對科學處理教材、合理把握教材、結合實際取材來服務于教育教學目標的達成有了新的理解。
課題實踐,即在課題思想、課題精神的引領下,圍繞研究主題、研究目標、研究成果(或階段性研究成果)、研究的操作要素,以課題實踐課(活動)為載體而開展的研訓活動。其形式或以課題實踐課(活動)單項展示實踐,或以課題實踐課與非課題實踐課“同課異構”,再結合“送教下鄉(xiāng)”研訓活動進行,研訓活動的質量內涵帶來強大的震撼力。此方式對于真正喚醒一線教師、領導的課題意識、教科研意識,引導大家走上科學化的專業(yè)發(fā)展道路,具有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
案例:2019年5月23日,平定縣教師進修學校深入鎖簧聯校鎖簧示范小學進行教研活動。本次活動圍繞山西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運用‘四學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課題展開,市教科所、縣教研室、縣進修校有關專家,縣實驗小學、鎖簧聯校、張莊聯校共60余名領導、教師參加了活動。
活動分為課堂教學展示和主題研討兩個階段。課堂教學展示以課題實踐課和非課題實踐課進行“同課異構”。主題研討中,先由課題組兩位教師結合課堂教學進行課題研究階段性成果交流匯報。之后,教師、專家基于“有課題指導和無課題指導”分別表現出的課堂特征、學生特征、教育教學效果等,以及該課題的階段性成果的運用情況進行分析、診脈、提煉。經歷了整個活動過程,大家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看到了“同樣的學生因不同的教師施教而表現出的相差甚遠的生命靈動和智慧生成,相同的教學主題因不同教師開展教學而傳達出風格迥異的教學風采”的鮮明對比效果。
主題對接,即在兩個以上的研訓主題中找到契合點,以此作為一個新的主題,然后分點明確研訓目標,從而實現分主題的問題解決。如縣進修校將“‘國培計劃(2017)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線下研修活動”“微課程設計與制作專家講座”活動與教育聯盟教研活動三個主題相對接,確立了“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經驗展示交流”活動主題,然后以活動環(huán)節(jié)設計將三個主題的內容目標進行落實,同樣收到了一箭雙雕的研訓效果。
案例:2017年11月至12月,項目組組織了全縣范圍內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經驗交流展示”活動,在各聯校、各中學推薦人選的基礎上,縣進修校項目組進一步遴選,確定了中小學各5名教師,進行全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經驗展示交流,來自全縣的360余名教師參加了活動。
從現場經驗展示交流活動中可以看出,廣大教師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顯著的應用能力提升,借助網絡資源和陽泉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進行創(chuàng)課等深度融合應用的教學已經走在路上。如陽泉師專附校的數學教師安瑤宇,在課堂上多次植入微課,呈現問題,解釋“鴿巢問題”的概念;將APAD終端分發(fā)給學生,利用“作業(yè)盒子”進行課堂練習,針對平臺的統計情況解決學生的練習疑難,解決課堂生成的問題,既增大了課堂練習容量,又做到了因材施教,教學效率大大提高。以他為代表的一批教師,都通過本項目的培訓使自己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大幅度提升,在全縣教師中發(fā)揮著“領頭雁”的作用。
目前,平定縣教師進修學校已經開始試行推廣教師培訓“學分制”管理,將“研訓一體式”培訓與線下校本研修、縣培、市培、省培、國培等全部納入教師研修學分評價范疇和對學校的考核評價,這必將對“研訓一體式”教師培訓向縱深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作者單位:平定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