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評價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基本標準,但是兩者的定位并不相同,價值引導是“道”和“本”,知識傳授是“術”和“末”。在應試教育思維、功利主義思想等因素影響下,思政課教學呈現出重知識輕價值、重理論輕實踐的不良傾向,這些背離了思政課教學的本質要求和教育目的。所以在思政課教學中應堅持以價值引領促進知識傳授的基本原則,促進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同向互動,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教學;知識;價值;引領
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內容和價值目標,也是評價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基本標準。從內在本質上看,思政課教學是一種改變學生的價值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信仰、提高學生的道德人格的教育實踐活動,顯然,思政課教學中的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并不是平等的,而是由主次之分的,其中價值引領是思政課教學的本質要求和主要目標,而知識傳授是思政課教學的價值載體和重要內容。這些說明,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當堅持以價值引領為主、以知識傳授為輔;以價值引領為目的,以知識傳授為手段。但是在思政課教學中經常出現重知識傳授、輕價值引領的不良傾向。
一、價值引領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內在本質
思想政治課教學是一項以改造人、塑造人為目標的系統工程,所涉及的教學內容有法律法規(guī)、道德理論、政策形勢、哲學知識、唯物史觀等,在面對龐雜的教學內容時許多教師迷失了思政課教學方向,將傳授知識這一“手段”當成思政課教學的“目的”,從而帶來了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問題。
(一)價值引領是思政課教學的學科性質所決定的
思想政治課程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為內容,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政治觀和價值觀為目標的教育實踐活動。顯然,思政課教學不只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某些學科知識、專業(yè)技能等,更是為了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內心信仰,思政課教學中的知識傳授、師生互動、社會調查、實踐活動等都是為了改變學生的知、情、意、行等,將外在的價值觀念內化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從學科屬性上看,思政課教學目標包括知識、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維度,與數學、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學科相比,思政課教學是以思想誘導、情感熏陶、價值引導等為根本教育目標的,將政治知識、法律知識、道德知識等視為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觀的載體。所以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當堅持價值引領為導向的基本原則,將價值引領貫穿于法律常識教學、道德知識教學、唯物史觀教學、政策形勢教學的始終,在知識傳授中培養(yǎng)學生的是非、善惡分辨能力,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政治觀和價值觀。
(二)價值引領是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本質要求
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目標就是培養(yǎng)政治觀念、價值信仰上符合社會需要的優(yōu)秀人才,但在價值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的時代環(huán)境中,思政課教學的社會環(huán)境、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工具等正在發(fā)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比如各種價值文化在網絡空間中大肆泛濫,深刻影響著青年一代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微信、抖音、快手等各種網絡社交平臺不斷涌現,改變著思政教育的內容載體等。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知識灌輸式教學法已經不適應思政課教學的要求,直接影響了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比如在灌輸式教學中學生缺乏主體意識,不愿與教師進行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動;學生對枯燥的思政教學內容產生了排斥心理,甚至對思政教學內容的真理性和科學性產生了懷疑。這些充分說明,只有脫離價值引領的知識傳授和理論邏輯無法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反而會讓學生產生抵觸和排斥心理,影響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因而應當將價值引領作為思政課教學的內在本質,以價值引領提高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
二、重知識輕價值: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主要問題
在應試教育思維、功利主義思想等因素影響下思政課教學呈現出重知識輕價值、重理論輕實踐的不良傾向,教師片面重視知識灌輸,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價值內化,導致思政教學效果往往是“水過地皮濕”,并未從根本上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信仰。所以應當深入分析思政課教學中的重知識輕價值問題,從教育制度、思維方式、教學評價、社會文化等方面把握問題的深層原因。
(一)重知識輕價值的問題表現
從教育目的上看,思政課教學中的知識傳授并非讓學生熟記法律條文、馬哲理論、道德規(guī)范等,而是為了通過這些思政知識改變學生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價值信仰。但是在現有教育體制下思政課教學與專業(yè)課教學并無太大差異,教師多以知識傳授、知識測驗、知識評價為主線開展思政課教學,形成了以知識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比如在教學方式方面教師更加重視理論知識灌輸,忽視了課外實踐、社會實踐等教學實踐,不能以生動鮮活的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動學生的內心世界。再如在教學評價中教師更加重視學生的知識習得情況、理論掌握情況等,并未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價值信仰、行為習慣、道德人格等作為主要評價內容。此外,在教學過程中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銜接度不夠,甚至是涇渭分明的,比如在學科知識教學中教師往往只講解專業(yè)知識,以嚴謹的邏輯思維講解知識結構、因果關系等;在價值觀教育中教師往往是“滔滔不絕”地講些大道理,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直接影響了價值引領效果。
(二)重知識輕價值的問題根源
思政課教學中重知識輕價值的不良傾向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既與傳統的考試思維、應試教育體制有關,也與功利主義思想和價值教育的特征有關。首先,傳統考試理念影響。早在隋唐時期中國就建立了發(fā)達的科舉考試制度,“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一考定終身思維深入人心,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心理范式,在這種傳統文化影響下教師和學生往往更加重視知識學習和考試成績,反而忽視了知識和考試背后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深層次東西。其次,應試教育體制影響。改革開放后我國恢復高考制度,并圍繞高考制度建立了以考試為中心的人才選拔機制,這些深刻影響著思政課學科教學,形成了以知識為中心的思政課教學方式。此外,功利主義觀念影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功利主義大肆橫行,人們往往更關注物質利益、短期利益等,期望以短平快的方式實現人生目標,對價值觀、人生觀等“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不夠重視,這些也影響了價值觀教育的有效開展。最后,價值教育的屬性所決定的。價值觀教育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在短期內它很難給受教育者帶來立竿見影的利益和好處,這些與人的追求即時反饋的本性相違背,很容易被教師和學生所忽視。
三、以價值引領促進知識傳授:思政課教學的優(yōu)化路徑
唯物辯證法認為,解決問題要抓住主要矛盾和問題的關鍵。習近平也進行了生動的比喻:牽牛要牽牛鼻子,大蛇要打七寸。價值引領就是思政課教學的關鍵問題和主要矛盾,只有抓住價值引領這個“牛鼻子”不放,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當堅持以價值引領促進知識傳授的基本原則,促進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同向互動,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
(一)堅持以價值引領為中心的教學原則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影響事物發(fā)展的因素有很多種類,其中內在的、主要的因素決定著事物發(fā)展的性質和方向,而價值引領就是思政課教學的關鍵因素。所以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當以價值引領為出發(fā)點選擇教學資源、整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安排教學案例、開展教學評價等,使整個課堂教學圍繞價值引領而展開。應當將價值引領貫穿于知識傳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將思政教學的知識變成“有溫度”、“有情感”、“有方向”的知識,不斷提高知識傳授的情緒感染力和價值導向性。此外,應當樹立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不斷消解功利主義、應試思維等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不良影響。比如應當正確處理思政課教學中的“術”與“道”的關系,警惕知識至上、智力至上的不良價值傾向,讓思政課教學重新回歸關心成長、關懷人生、培養(yǎng)信仰、啟迪智慧的宏大命題上,將知識傳授變成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
(二)確立學生成長成才的價值引領方向
在思政課教學中價值引領應當具有鮮明的方向性,即,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使學生成長成才。習近平就非常重視青年一代的成長成才問題,在公開場合多次提出,青年一代應當在學習和實踐中磨練自己,掌握現代化建設的真本領,還應當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扣好人生的“第一顆紐扣”。所以思政課教學應當以學生成長成才為出點,以主流價值觀為主要內容教育學生,將主流價值觀融入知識傳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將知識教學和理論教學變成傳播主流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此外,應當以學生的需要為出發(fā)點開展價值引領,提高價值引領的有效性。馬克思說過,需要是人的本質,人往往圍繞自己的需要來做事,只有當理論能夠滿足人的需要時,才能更好地為人們所接受和認同。所以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當從學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閱歷、心理困惑、精神需要等出發(fā),推動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效整合,將價值引領轉化為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惑、人生迷惘和精神需要的重要方式,促進價值引領與學生的情感、精神共鳴。
(三)以實踐教學整合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
在思政課教學中知識傳授多以教師講解、學生思考、重復記憶等方式來實現;價值引領往往涉及學生的情感體驗、道德反思、價值信仰、行為習慣等,不僅需要以在知識傳授中開展,還需要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實現。因而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當將實踐教學作為整合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重要方式,讓思政課教學回歸血肉豐滿的經驗世界,以豐富多彩的情感體驗、心理感悟、意志磨練等方式促進學生的價值觀生成。首先,要將思政課教學視為一種血肉豐滿的實踐活動,將乏味的思政知識、抽象的思政理論等轉化為生動活潑的生活案例和生活故事,用生活言語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學生產生價值共鳴。其次,應當以志愿者活動、社會走訪調查、紅色文化旅游、文明班級創(chuàng)建、實習實訓活動等增加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感悟,在實踐活動中整合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開展網絡思政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討論英國脫歐、中美貿易戰(zhàn)、印巴沖突、華為事件等,引導學生以思政理論分析熱點問題,在思考活動中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四、結語
在思政課教學中價值引導是“道”和“本”,知識傳授是“術”和“末”,但在應試教育思維影響下許多教師往往是重術輕道、本末倒置,這些背離了思政課教學的本質要求和教育目的,也導致許多學生道德冷漠、責任意識缺失、擔當精神缺乏。因此,應當重新審視思政課教學中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關系,建立以價值引領為目的、以知識傳授為工具的思政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 李斌雄.論知識教育·價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1(06):20-25.
[2] 顧林正.從個體知識論到社會知識論——當代知識論的另一個轉向[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7(06):51-54+111.
[3] 肖映勝,李錚.促進人的兩種回歸——再論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價值取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7(01):24-27.
[4] 上官莉娜,駱虹.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意義生成、發(fā)展邏輯和知識生產[J].思想教育研究,2017(03):59-62.
作者簡介:王海峰(1981- ),男,漢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碩士,內蒙古商貿職業(yè)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