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鈴欖
(上海浦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貴州設計分公司 貴州貴陽 550000)
現(xiàn)階段,在城市道路的設計中,一般道路兩側會種植灌木與喬木,不但能發(fā)揮隔離作用,而且綠色植被還能緩解視覺上的疲勞,對提高駕駛員舒適度有利。然而在部分城市的道路景觀設計當中,安全距離這一問題有所忽視,并非是大量的種植綠植與設置標識就能提高交通的質量,若設置太過密集反而會對駕駛員的觀察與判斷造成影響,合理設計景觀的安全距離能使駕駛員得到更好視線,降低交通事故的出現(xiàn)。
在城市道路的景觀設計當中,安全距離的理念指的是在確保車輛正常通行基礎上,各類植被栽種與標識加以合理的設置與分布,距離要適中,與行車視線的要求相符,不僅發(fā)揮出指示的作用,而且還不會對駕駛員的駕駛造成影響[1]。
1.2.1 道路綠化用地分析
現(xiàn)階段,城市道路的綠化用地關鍵有交通島、停車場和廣場的綠地及道路綠帶。道路綠帶有分車與路側及行道樹的綠帶,交通島的綠地有導向島與中心島的綠地及立體交叉的綠島,這部分區(qū)域的景觀設計均應加入安全距離的理念。例如,道路綠帶的綠植密度與高度均需合理,方便觀察過往車輛與行人。交通島的綠地交通標識應設置于環(huán)島的醒目位置,確保車輛行進環(huán)島之前察看到信息。
1.2.2 道路綠化功能
道路的綠化有生態(tài)保護的功能,大量綠植能凈化空氣,創(chuàng)造道路環(huán)境的小氣候。從行車安全角度而言,道路合理綠化能減少噪聲與保護路面及穩(wěn)固路基。道路的綠化起到交通輔助的功能,城市的車輛逐漸增多,交通壓力很大,駕駛人員在視覺上易引發(fā)疲勞,道路綠化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眩暈的作用,降低視覺疲勞,部分標識還能發(fā)揮出組織交通這一作用[1]。
1.2.3 市政設施和道路綠化安全距離的分析
在設計城市的道路景觀時,務必要根據(jù)要求來設置市政設施與道路綠化,市政設施與道路綠化安全距離詳見表1。
表1 市政設施與道路綠化安全距離
伴隨城市化的進程逐漸推進,道路的景觀不但有各類灌木與喬木及花卉,而且還有部分古代橋梁與現(xiàn)代的建筑等,不同景觀的元素一起構成協(xié)調統(tǒng)一街景,和道路的景觀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如此城市道路的設計能將時代感體現(xiàn)出來,而且道路的景觀還具備實用性,使城市更具文化底蘊[2]。
人流和車流于城市道路當中,基本是處在動態(tài)狀態(tài)下,人們出行中會使用不同的方式在城市的道路中通行,這便會出現(xiàn)不相同的行為規(guī)律與視覺特性,設計人員應于道路景觀設計中以人為本。在設計道路景觀時應對安全距離加以思考。
現(xiàn)階段,在大部分城市的道路景觀設計中,均將安全問題當作設計的關鍵理念,如此方可確保行人與車輛安全。部分城市的道路綠化對表觀的效果刻意追求,在設計時對美化環(huán)境盲目的偏重。若美化的作用未與其他的交通功能加以有效的結合,甚至是在功能與原則上有沖突,那么極有可能在交通方面埋下隱患。一部分設計的方案僅追求視覺享受,指示牌與自然景觀設置的比較密集,容易吸引過往的車輛與行人,導致車流出現(xiàn)擁堵情況。此外,設計人員于道路的交叉口和轉彎處不能布置密集與高大的植被,否則會對司機轉向的視野造成影響[2]。
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當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于人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及社會經(jīng)濟統(tǒng)一方面有所體現(xiàn),當前諸多綠植經(jīng)修剪造型能發(fā)揮出指向的作用,從而使人和自然達到和諧共生要求。在道路景觀設計中盡可能把自然要素融入進去,使硬質景觀和自然的生態(tài)共存[3]。
為確保行車的安全,道路綠化應對行車視線的要求加以思考,還應對設置街道上下的附屬設施加以思考。設計道路的視覺景觀還應對道路的平、橫、縱狀況和道路的結構等加以思考。道路平面的線性設計需對地形的變化充分加以應用,盡可能確保道路的分隔帶與綠化及邊坡和通視達到良好效果。燈光照明于安全距離的理念當中得以應用,按照道路分布來對光線加以合理塑造,在照明設施分布中,應與廣場綠地和建筑物泛光綜合的照明效果相結合,還應對白天與夜間視覺的效果加以思考。道路的公共設施需達到人們交流信息、娛樂及休閑等使用要求,在道路的人行道與綠化帶上不能過多的布置公共設施,否則會對駕駛員行駛造成影響,可選擇樹池式的設計,不但能確保駕駛員視野,還能預防駛進行道,如圖1 所示。
圖1 樹池式的設計
針對城市的交通來說,道路與景觀設計首要均是確保交通安全,針對植被與道路的標識標志而言,前提是不遮擋駕駛員視野與不對車輛的行駛造成影響。在道路隔離帶栽植矮小喬木或是灌木,若是成行的栽植或是喬木、灌木太高,則會對駕駛員的判斷造成影響,例如在直行時,不易發(fā)現(xiàn)左轉的車輛,特別是光線比較強烈時,更容易引發(fā)交通類的事故。所以,在道路阻隔帶栽植矮灌木,對種植的密度合理加以分布,使駕駛員能做出預判[3]。
廣場綠地與交通廣場的人流比較密集且通行的車輛比較多,交通壓力比較大。設計人員選擇使用綠色的植物加以分隔,人車分流,降低交通的壓力。因地制宜的種植植被,與周邊發(fā)熱建筑及路面相互融合,提高城市的形象。交通島應達到安全的要求,設計栽植草本類的植物,應用分車帶美化來降低相向行車眩光。相鄰的機動車道美化帶控制高度在0.6~1.5m 范圍內(nèi),株距不大于5 倍冠幅。生態(tài)美化帶的高度若超出1.5m,則栽植灌木與喬木,可單一的栽培,也可混合交叉的栽植,考慮到增加美化的面積,可應用立體化栽植的方式。城市道路的交叉口綠化不但需對美化環(huán)境和降低噪音功能加以思考,更應對安全問題加以思考。為確保機動車行駛時的安全距離足夠,在轉彎位置、安全視距的三角形區(qū)里及道路的交叉口種植的植被均不可超過1m,可種植比較矮的灌木與草皮類。另外,在十字的交叉口可布置上環(huán)形的轉盤,其規(guī)格按照道路的寬度設定,如圖2 所示。
圖2 轉盤與環(huán)島的設計
城市的交通和運輸樞紐就是城市的道路,應合理設計城市的道路,在設計道路景觀上需注重綠化和養(yǎng)護,將降噪除塵功能發(fā)揮出來,從而改善城市的自然面貌,提升人們居住的質量,而且在設計時也需融入安全距離的理念,科學設計喬木與灌木等植被,如此可有效提高交通的質量,降低出現(xiàn)交通事故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