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瑩
科學理性與人文價值之間的矛盾, 其起源可追溯至近代科學革命中形成的人與自然的分離對立。 由于人們擔憂科學技術進步因失去約束與引導而受到財富與權力的過度影響,因此科學理性與人文價值的融合成為科學發(fā)展面臨的重要問題。 為了尋求科學與人文融合的有效途徑,科學傳播經(jīng)歷了“公眾理解”、“公眾參與”、“公眾對話”的模式變革,以提升公眾影響力的方式消除科學決策中“專家”與“公眾”權力的不對等,公眾參與使科學傳播走向了“民主模型”。
然而,在當前公眾擁有更多話語權的新媒體時代,不斷有研究指出,科學傳播的“民主模型”正在遭遇困境,“公眾參與科學”事實上流于表面,其背后仍是技治主義的推動等等。這些研究所指出的問題在于:過度強調公眾參與將會取消公眾與專家的界限,從而導致技術決策權力的無限擴張,而這將“打開非理性的閘門”。
“過度的公眾參與”與新媒體的發(fā)展密切相關。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公眾在科學傳播中取得了更為主動的地位,對科學技術的價值評判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新媒體傳播在科學傳播中發(fā)揮著何種作用, 又應如何影響技術決策的民主化發(fā)展?對這些問題的探究,既需要從宏觀層面把握媒介發(fā)展與科學傳播模式變遷的關系, 也需要在微觀層面細察科學事件傳播中的媒介角色,因此,本文借助對科學傳播發(fā)展歷程及其與媒介關系的梳理,結合典型個案分析,從新媒體環(huán)境下媒介主體互動交往的角度來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科學傳播的意義在于科學的交流, 但科學傳播 “精英化”的知識內核與“大眾化”的社會目標之間形成了矛盾,如何消除這一矛盾成為科學傳播模式探索的中心問題。 科學傳播模式經(jīng)歷了由“公眾理解”到“公眾對話”的演變,其模式演變過程與媒介發(fā)展及其特征密切相關。
“公眾理解科學”概念1960年代在美國提出,專門研究則始自英國1985年以“公眾理解科學”命名的“博德默報告”。這份報告旨在尋求一種更有效地促進公眾理解科學的傳播范式?!皥蟾妗卑l(fā)現(xiàn),公眾之所以只關心科學的目的而反對那些用以實現(xiàn)目的的技術方法, 主要是因為媒體報道經(jīng)常歪曲科學,科學界缺乏與公眾的溝通。 基于調查結果,英國成立了公眾理解科學委員會, 要求媒體增加科學文章的數(shù)量,鼓勵以專稿的形式傳播科學,并制定了“簡明、通俗”的傳播標準,從而形成了“公眾理解科學”的傳播模式。這一模式的邏輯建立在只要向公眾傳播更多的科學信息, 公眾就會更加理解科學,從而改變對科學的態(tài)度的假設之上。
在當時的傳統(tǒng)媒體環(huán)境下, 媒體的單向傳播強化了這一科學傳播的單向度模式, 媒體僅作為信息承載者傳遞來自科學家的科學知識,公眾不僅是科學工作者眼中的“無知者”,也是傳播過程中被動的信息接收者,科學的“交流”并沒有實現(xiàn)。
“公眾參與模式”是指公眾參與科學評價,形成科學話題的雙向互動交流,最終達到對社會有利的目的。這一模式解構了科學家的絕對權威, 在科學考量中增加了公眾對技術的社會作用的意見。 “公眾對話模式”則是指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模式。 這一模式旨在將公眾對話融入到科學研究的決策層面, 不僅使公眾在科學研究發(fā)展中的能動作用得到進一步發(fā)揮,也是民主政治的組成部分。 與“公眾理解科學”相比,這兩種模式都屬于雙向的科學傳播,在科學成果的裁量中添加了社會效果評價因素, 有助于科學決策擺脫過度精英化和官僚主義的問題。
盡管“公眾參與”和“公眾對話”可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xiàn),如研討會、講座、科學教育、公眾參與科學工作、專門的組織機構活動等, 但媒體傳播顯然起到了更加直接有效的作用。 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媒體交互性傳播得以實現(xiàn),公眾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 這不僅使媒介信息的來源更為多樣,傳播中的信息交流也得以提升。 這給科學傳播 “公眾參與”、“公眾對話”模式的應用提供了有利條件。
雖然新媒體促動了科學傳播的開放, 但這僅為科學對話與共識的達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并不意味著保障。由于“圈層化”的影響,媒體越向“智能化、個性化”發(fā)展,人們就越容易獲得個人觀點的支持性信息, 這更易令人囿于既有的認知而固執(zhí)己見。
“圈層化”是新媒體傳播中不容忽視的現(xiàn)象。 新媒體突出的社交功能將公眾以興趣、職業(yè)、年齡等關系納入不同的傳播群體。 多元連接、高強度互動,會帶來各種緊密互動模式,產生圈層化效果,導致各種群體間的隔閡增加,圈層間的態(tài)度、立場的分歧甚至對立可能會增加,公共對話與社會整合變得更為困難。 圈層內的互動傳播伴隨著共同的經(jīng)驗與觀念,不僅會形成趨同的認知,并且既有的認知也會得到強化。在2018年1月美國蘭德公司發(fā)布的名為《真相衰落》的研究報告中,特別指出傳播中所存在的“事實日益增多,對事實的分歧卻越來越大、事實和意見之間的界限模糊、觀點和個人經(jīng)驗比事實的影響更大、 權威機構提供的事實受到懷疑”等現(xiàn)象,得出“關于事實的爭論和對事實的推理較以前歷史時期更加混亂”的結論。 當科學事件傳播時,其政治性、 社會性及道德性因素因更契合公眾的認知而更易成為輿論焦點, 而公眾通過社交媒體或自媒體所進行的二次傳播則使個人經(jīng)驗和觀點傾向在人際與社群關系構筑的網(wǎng)絡中得以強化。當更多的信息涌入時,公眾又會迅速從中找到與自身經(jīng)驗和立場相契合的信息,從而鞏固既有觀點。
科學傳播中,科學界與公眾形成了兩種圈層,圈層化的信息流動不足以消除主體之間存在的意見差異, 有時反而導致更為強烈的分歧。如在“韓春雨撤稿事件”的傳播中,科學界雖對成果本身也持否定的態(tài)度, 但卻傾向于認為公眾的情緒化意見無益于事件澄清,更不利于科學發(fā)展。有研究者指出,“新媒體對科學事件的評議表現(xiàn)的既不夠專業(yè)、也不夠理性,不僅無益于解決科學爭議,還會因此制造網(wǎng)絡輿情”,在解決科學爭議方面“力不從心”,呼吁科學界仍然發(fā)揮主導和引領作用正因為如此, 不少研究者提出科技決策中的公眾參與和對話流于一種政治想象。
以2019年5月23日出現(xiàn)的“水氫車”事件為例?!八畾滠嚒笔录妮浨橛伞赌详柸請蟆返囊黄獔蟮酪l(fā)。新聞中對這一技術的解釋僅有一句“這意味著車載水可以實時制取氫氣,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這一表達是對技術過于簡單的描述,缺少科學解釋,因此立即引起質疑。 最早關注事件的 “藍鯨財經(jīng)記者平臺”5月23日晚連發(fā)6 條微博, 質疑“水解氫”技術應用于汽車發(fā)動機的可能性。
在“問責框架”之外,科技媒體與社交媒體的科技版塊則圍繞著“知識框架”展開了討論。 《科技日報》5月28 號刊文《別因“水氫發(fā)動機”否定新技術探索》,指出不可全盤否定這一技術, 認為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仍需提高。 微信公眾號“知乎日報”5月24日推送“如何看待水氫發(fā)動機在南陽誕生? 不加油只加水的汽車有技術可能嗎”的話題,至6月14日共有2744 個回答,參與者有汽車工程、化學等相關領域的科學界人士,也有作為科技愛好者各界網(wǎng)民。雖然對新聞所描述的內容普遍抱有否定態(tài)度, 但不少回答肯定了這一技術原理的可能性, 更有回答指出這一事件受到質疑的重要原因在于媒體缺少專業(yè)性。 如“汽車、電動汽車話題的優(yōu)秀回答者”張抗抗所言:這一技術從科學上是講得通的,但問題在于記者將主要燃料鋁描述成了“催化劑”。 這不是一場民科騙局,而是一場傳播學經(jīng)典災難,如果辟謠不跟上,那么南陽給全國人民就會留下 “低智官員”+“民科騙局”+“民智未開”的強烈負面印象。 這條回答獲得了12593 個贊同,為獲贊最多的回答,并且排在前三位的回答都沒有否定這一技術原理。
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新媒體傳播中的“圈層化”使科學話題形成了兩種相互區(qū)隔的話語場域, 公眾看似參與了傳播,但“科學共同體”與“公眾”并未真正對話,科學傳播的“交流”目標仍未能充分實現(xiàn)。
如果說,新媒體傳播的圈層化形成了群體之間的區(qū)隔,那么,在媒介化社會,消除區(qū)隔增進群體之間的價值認同同樣需要以媒體為中介來實現(xiàn)。 媒介化意味著媒介對社會交往的積極介入以及對交往方式的變革, 如法蘭克福學派學者芬伯格所提出的,計算機網(wǎng)絡承載著各種與親密關系、人際交流、自我表現(xiàn)等相關聯(lián)的意蘊和內涵,它歸屬于生活世界,不再是一種“工具”或“手段”,而是一種交往媒體,是人們生活于其中并反過來塑造人類的“場域”
作為交往中介的媒體重建了傳播關系, 每個社會成員都是媒介主體,信息傳播由“主體—客體”轉變?yōu)椤爸黧w—主體”,主體通過媒介活動實現(xiàn)人際交往,形成媒介“場域”并進而受到這一“場域”的形塑。 這種交往關系首先體現(xiàn)出的是主觀性,即媒介主體通過無處不在的媒介實現(xiàn)經(jīng)驗共享,作用于各自的日常感性生活,最終形成思想與觀念的改變。
按照主體所屬不同領域來區(qū)分, 以普通公眾為主體的公眾自媒體、以官方科技機構、科學工作者為主體的科技媒體(包括科技機構媒體和科技自媒體)、以職業(yè)化新聞生產者為主體的綜合性新聞媒體、 以機器人為主體的智能媒體共同構成了媒介環(huán)境, 同時也構成了立體化浸入式的交往傳播環(huán)境。其中以公眾自媒體、科技媒體的傳播立足于“我”自身, 基于數(shù)據(jù)挖掘的智能媒體的傳播立足于數(shù)據(jù)之間的關聯(lián),新聞媒體的傳播則體現(xiàn)為“我”對“他”,即客觀的事物還原。分屬不同層面的媒體匯合分流著各種信息,塑造著新的交往模式,交往界限與權威性在這一過程中也得以形成。
在科學傳播中,科學信息由科技機構或政府發(fā)出,通過科技媒體和綜合性新聞媒體形成廣泛傳播, 智能媒體通過數(shù)據(jù)挖掘提供更多的相關信息, 公眾自媒體通過轉發(fā)推動信息的人際間流動,傳播的信息之網(wǎng)得以形成。作為分散的網(wǎng)絡節(jié)點的公眾和專家各自通過信息轉發(fā)和評論形成社會認知和專業(yè)評價。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知識背景和不同價值觀念的主體對科學事件的態(tài)度也通過圈層內部的強聯(lián)系得以強化,在信息共享的同時也產生了圈層排斥,構成了圈層區(qū)隔。 所有社會成員這時往往難以形成一個共同主體,即“能夠相互尊重、相互協(xié)調、共同行動、共同面對相應的客體世界的人群共同體”,科學傳播也難以達成價值認同。
不過,媒介交往還可以進一步進行,從而使圈層間的價值對話有實現(xiàn)的可能。 是圈層分化和價值分歧下的媒介交往需要一個在科學界與公眾之外的主體驅動, 進一步推動圈層之間的意見溝通。此時新聞媒體的中介作用不可替代。這是因為相較個人媒體和機構媒體, 新聞媒體的傳播以“我”對“他”的還原為目的,“他”既包括事件本身,也包括事件的認知和評價, 即同時引入科技媒體與公眾自媒體的觀點和意見,并進行全面均衡的秩序化呈現(xiàn),以此可發(fā)揮促進主體對話、實現(xiàn)價值引導的作用。
這意味著新聞媒體對兩者觀點的引入,使之相互知曉,并在理性的條件下有序地碰撞交流, 因此新聞媒體的主體性體現(xiàn)為科學理性與人文價值之間的平衡,既防止“技治主義”傾向,又防止對輿情的迎合,在客觀反映和理性觀察的前提下通過意見溝通實現(xiàn)對交流秩序的維護。 要做到這一點,專業(yè)媒體應與科學共同體和公眾保持適當?shù)木嚯x,及時全面呈現(xiàn)科技媒體與公眾自媒體的傳播所形成的認知評價,避免預設立場。另一方面,運用解釋性報道、調查性報道的方式形成信息充足、邏輯清晰、平衡全面的解讀,推動公眾與科學界的批判性思考與反思, 避免雙方情緒化的相互排斥,提升科學傳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