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殘疾兒童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殘疾兒童及家庭進行實地調查與訪談,了解殘疾兒童目前生活現狀,分析其存在困境,運用社會工作專業(yè)方法進行介入,為其鏈接資源,解決實際困境,為其康復提供支持,促進殘疾兒童健康成長。
關鍵詞:社會工作;殘疾兒童;成長困境
殘疾兒童作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由于其身心缺陷,導致其在成長過程中比正常兒童面臨更多的困難,更容易受到傷害。文章討論的殘疾兒童是年齡在4~18周歲,存在肢體殘疾或者智力殘疾的兒童。文章以青島市市北區(qū),對青島市市北區(qū)110戶殘疾兒童家庭進行需求評估,了解這些殘疾兒童自身情況、家庭狀況以及目前康復情況。本項目以社會支持理論為依據,為市北區(qū)殘疾兒童提供社交支持、心理支持、康復支持、關系支持等服務,通過開展小組活動、入戶探訪、社區(qū)活動等系列服務,為殘疾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支持,幫助殘疾兒童父母減負解難,提高殘疾兒童及其家庭的社會適應能力。
一、殘疾兒童成長困境分析
通過對項目前期調研中收集的資料分析,發(fā)現市北區(qū)殘疾兒童主要存在以下幾類困境:
(一)家庭經濟困難
這些兒童家境都比較普通,由于殘疾兒童需要人照顧,有些家長甚至需要辭職來照顧孩子。除此之外,這些兒童每年的治療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雖然這些孩子有殘疾證每年會享受到政府救助,但這與他們的實際需求還相差甚遠。在這些被調查的家庭里,有85%的家庭表示希望能得到一些經濟補助,這也意味著經濟困境是這些家庭面臨的普遍問題。
(二)自身身體缺陷
這些兒童分別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殘疾,包括腦癱、唐氏、自閉、癲癇、智力等多種病癥。他們有些不能正常站立行走,有些智力發(fā)育緩慢,有些語言方面存在缺陷,這直接導致了他們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樣生活。這些孩子大多數生活不能自理,身邊必須有人陪同,甚至還有一部分孩子由于身體情況過差,平時基本不出門。
(三)內心自卑,缺少正常的人際交往
在進行需求調研的過程中,大多數孩子見到我們時都會本能的躲著,跟他們說話時也不回答我們,更有比較排斥我們的,對我們大喊大叫。這些兒童基本上都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認知,意識到自己在某個方面與別人存在一些差別。這些認知讓他們感到自卑,認為別人看到他們的這些缺陷會歧視他們。在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這些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待在家里或者是在醫(yī)院治療,與外界處于一個隔絕的狀態(tài)。一方面是家長擔心孩子身體,怕在外面孩子容易受到傷害。另一方面這些孩子由于身體原因,正常孩子也不喜歡跟他們一起玩,他們受到排斥。另外,這些孩子也很少主動跟別人親近,不善于與別人交往。
(四)未能接受到正常教育
經過對這100多名孩子的情況進行統計,他們之中絕大部分都沒有上學,平時都是待在家里由家人看管,少部分情況較好的孩子上康復學校,沒有孩子在正常學校就讀。一方面康復學校費用較高,這些家庭無力承擔這部分費用。另外,康復學校上課基本上需要家長陪同,大多數家長表示自己還要工作,沒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公立學校拒絕接收這些身體存在缺陷的孩子,家長也無可奈何。這些導致了殘疾兒童無法接受到正常教育。
(五)缺少專業(yè)持續(xù)的康復服務
這些兒童由于身體原因,家里要負擔很大一筆治療費用,造成不小的家庭負擔,康復費用過高使得大部分孩子沒有機會享受到專業(yè)康復。他們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會在康復機構定期進行康復,其他的則是由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在家照顧。另外,有部分家長表示,距離康復機構較遠,孩子出行不方便也是目前沒有進行康復的一個原因。因為缺少專業(yè)的康復機會,有些殘疾兒童已經錯過了最佳康復時期。
二、社工對殘疾兒童的介入
(一)社工專業(yè)個案服務
根據需求調研資料,從110名殘疾兒童中選取了11名存在明顯心理問題兒童進行個案服務。社工為案主提供包括訪談、心理輔導、行為糾正、引導有效人際互動、鏈接資源等服務形式,每周進行一次個案服務,幫助這些兒童形成對自我的正確認知,消除自卑心理。為其建立正常的社交網絡,挖掘兒童潛能,增強其自信心。社工還為這些兒童積極鏈接社會資源,為其康復提供支持。以比較系統的理論來介入這些殘疾兒童面臨的困境。在介入服務過程中, 每個兒童都有專門負責的社工。結案后, 社會工作者還將對案主進行半年至一年的回訪跟蹤。
(二)對殘疾兒童進行入戶康復
社工為殘疾兒童鏈接康復資源,與當地康復機構進行合作,由專業(yè)康復師定期為這些殘疾兒童進行上門康復服務??祻蛶熓紫葘γ课粌和纳眢w情況進行測評,詳細了解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并依據測評結果進行分組分類,將康復分為肢體康復和智力康復。在充分了解家長意愿后,與家長一起制定康復計劃,為接下來的康復作了詳細的安排。計劃每周為每位孩子進行2次入戶康復,每次康復1小時,依據孩子實際情況進行康復內容。康復師對每次康復過程進行記錄,所有康復結束后進行評估,了解這些兒童康復效果。除此之外,康復師在每次進行完康復后,會專門指導家長一些康復技巧,使這些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幫助孩子進行一些簡單的康復。
(三)成立家長俱樂部
社工除了對這些殘疾兒童進行服務外, 更要對殘疾兒童家庭進行服務,這些家長在長期的康復過程中心理壓力很大,同時由于孩子的殘疾,有些家長也存在一定自卑心理,積累了很多的負面情緒得不到釋放。家長的這些消極情緒對殘疾兒童有著最直接的影響,如果不能幫助家長消除這些情緒,在無形中也會給這些殘疾兒童造成心理壓力。社工積極引導殘疾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認知,鼓勵家長積極學習康復知識與技巧,配合好康復師做好康復。
同時,社工組織這些殘疾兒童家長參加家長俱樂部,每兩個月開展一次。這些家長都有著相同的遭遇,在為這些家長增加新的社交的同時,他們群體之間也能夠為彼此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持,引導家長更積極看待現實生活,主動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未來的困難,為殘疾兒童家長建立起社會支持系統。
(四)出游活動
組織殘疾兒童及其家長開展4次快樂出游活動,共計43個家庭參與?;顒幽康脑谟谔岣邭埣矁和纳缃荒芰?,拓展他們的社交圈,結交更多的朋友,能夠變得自信,開朗。同時在活動的同時,也能夠達到促進親子關系的目的,為殘疾兒童家長舒緩身心,減輕壓力,通過4次快樂出游活動,殘疾兒童家長之間已較為熟悉,部分孩子之間也建立了友好的伙伴關系,貧困殘疾家庭互助支持網絡已經建立,家長之間能夠主動分享孩子養(yǎng)育信息、情緒信息等,彼此之間互相提供情緒和心理支持。
三、結語
殘疾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面臨多重困境,社會工作的介入幫助殘疾兒童及其家庭獲得社會支持,幫助其實現增能,對殘疾兒童及其家庭進行系統的介入,使殘疾兒童在康復、社交等方面的狀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此次的社會工作介入服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殘疾兒童成長困境的解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社會工作的長期、持續(xù)地跟進。
參考文獻
[1] 彭惠青,楊菁,滕麗萍.社會工作視角下殘疾兒童社區(qū)康復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9):12-13.
[2] 吳巧敏.特殊兒童家庭的社會工作介入策略[J].中國社會工作,2018,351(27):44-45.
[3] 閆紫菱.淺談優(yōu)勢視角理論下開展殘障兒童心靈關懷[J].現代特殊教育,2018.
[4] 孫璐.家庭照顧者抗逆力提升的社區(qū)工作介入——以南京市X社區(qū)智殘兒童家庭照顧者為例[D].2014.
作者簡介:楊瀟(1994.11- ),女,漢族,山東日照人,在讀研究生,湘潭大學,研究方向:社會工作專業(yè)社區(qū)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