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齊物論》是《莊子》里比較難讀懂的部分,但是細細去讀,慢慢去悟,便會領(lǐng)悟很多人生智慧。我認為,齊物論的前提和關(guān)鍵就是要“喪我”,唯有“無我”、“喪我”,方能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逍遙于人世間。莊子“吾喪我”的智慧,為我們打開另一扇門,讓我們把眼光從外面收回來,把心安頓好,通過心靈轉(zhuǎn)化來化解焦慮的方式,以求得人生的大解脫。
關(guān)鍵詞:莊子;吾喪我;《齊物論》;物我合一
一、吾喪我的本意
《齊物論》一開篇講了個學生看老師呆若木雞狀的故事,如果不能透過莊子寓言故事背后傳達的精神,那就無法走進莊子的世界,其實這就是一個“吾喪我”的狀態(tài)。我們再來重溫一下這個作為開篇的引子: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嗒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子游曰:“敢問其方?!?/p>
文中顏成子游對南郭子綦的狀態(tài)非常好奇,南郭子綦回答:此乃“吾喪我”,你知道嗎?那究竟“吾喪我”的本意是什么呢?首先我們先從“吾、喪、我”這三個字分別去理解。
關(guān)于是“吾”,陳鼓應(yīng)在《莊子今注今譯》中 ,把“吾”解釋為“真我”,陳少明認為“吾”就是“自我”,這個“我”是一個不受外界干預(yù),一個很自然不需要造作的狀態(tài)。
“喪我”的“我陳鼓應(yīng)認為指偏執(zhí)的我,王博在《莊子哲學》中認為,“我”不是形體的東西,而是心,或心的某種狀態(tài),譬如說“成心”。
對“喪”的理解,通常認為是“忘記”,劉文典先生認為是要忘記自身。陸永品在《莊子通解》注解中標注:喪即“忘”,謂今天我忘掉自己。
綜上所述,“吾”是一種內(nèi)在的、心靈的形象,“我”是一個外在的,被物化了的“虛假物”,大家都肯定了“吾”而否定“我”,因此,才要“吾喪我”。
文章認為,這個“吾”的狀態(tài),就是人在沒有“自我意識”的時候那種狀態(tài),就像我們嬰兒時期,剃頭或者穿著開襠褲滿地爬滿地跑,我們不會覺得害臊,因為“嬰兒”時期我們還沒有認知能力,這個時候是一種“混沌”的狀態(tài),“吾”就是這樣一種狀態(tài),呈現(xiàn)出來就是南郭子綦那種“人如槁木,心如死灰”的狀態(tài)。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開始意識到剃頭或者穿著開襠褲是丑的,因為我們開始在意別人的眼光,他們的笑讓我們感到害羞,這個時候“我”出現(xiàn)了,這個“我”分出了對立面,因為知道了有其他人的存在,同時這個我,有了價值取向,它在意別人的眼光,知道什么是羞,要去遮羞,這個時候自我意識生成,“自我意識”就是“吾喪我”的“我”呈現(xiàn)的一種狀態(tài)。
二、吾喪我的原因
(一)“我”是分化出來的
“我”是人自己分化出來的,在嬰幼兒時期,人還沒有認知能力,不知道好壞是非,憑本能去做出反應(yīng),但當人開始對這個世界有了“自我意識”,人便是“身”與“心”的矛盾統(tǒng)一體。受外界的影響和干擾,做事會考慮多種因素,內(nèi)心總有各種各樣的評判標準。
(二)“我”是有“成心”的
《齊物論》里有一段關(guān)于百家爭鳴中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描寫: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抅,日以心斗: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揣揣,大恐縵縵。其發(fā)若機栝 ,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
以上對人們心理和行為樣態(tài)的描寫深入人心,人人都囿于己見,工于心計,勞神焦慮,這都是有“成心”的原因,“成心”就是成見、偏見,有了“成心”人容易執(zhí)著于“自我”,處心積慮,日日夜夜在做思想斗爭,這一切就是因為沒有“喪我”的修煉,其結(jié)果就只能活在一個紛擾不安的世界里。
(三)“我”是好斗的
有“我”就有對立面,有“你”、有“他”,這個世界突然多了很多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我意識”,所以大家在一起,不免就會發(fā)生矛盾、沖突。于是,為了公平起見,人們設(shè)立了各種標準,引入了各種競爭機制,“我”要生存,要自我發(fā)展,那就必須在競爭中獲勝,必然是好斗的。
(四)“我”是痛苦的
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也在跟著成長,受家庭條件、受教育、受環(huán)境等等諸多外在因素的影響,這個“自我意識”有可能很健康,但大多數(shù)時候難免受傷,就像佛教中描寫的“苦諦”,人通常會受八種苦,西方人喜歡用一個比喻,叫內(nèi)在的小孩,盡管我們的身體已經(jīng)長大了,但在某個時段,多為童年時期,在某些事情上我們受傷害,那個方面的“自我意識”被擱置了,這個令人痛苦的“我”,是一個受了傷的“自我意識”,其實它是一種執(zhí)念、一種假象,是外在世界設(shè)立了標準,讓我們不自覺地去對照,一旦不符合標準,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感到痛苦。
三、吾喪我的途徑
(一)心齋
心齋是“喪我”的第一步,何謂心齋?關(guān)于心齋,莊子在《達生》中給我們講了個故事,有個叫梓慶雕刻的工匠,刻什么東西都跟真的一樣,君王看到他雕刻東西,就問他:你是怎么辦到的?他回答,每次雕刻前,我會先齋戒三日,忘掉功名利祿,也就是忘掉別人會不會讓我當官,即忘利。齋戒五天后,就忘掉了別人對我的評價,我的技藝會不會很高超,即忘名聲。齋戒七日后,你就會忘掉四肢五官了,也就是你把自己都給忘掉了,進入到忘我止境,然后你去雕刻,因為沒有主觀的自我介入,你沒有了限制,心是靜的虛的,刻什么像什么。
由此可見,“心齋”強調(diào)一個“虛”字,在心靈層面保持一種虛靜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其實也就是“吾喪我”的狀態(tài)。
(二)坐忘
什么叫坐忘?“坐忘”并不是字面意思描述的,坐在那就能忘記,需要修持功夫。通過顏回問孔子“何謂坐忘?的一段話,我們知道:“墮肢體, 黜聰明, 離形去知, 同于大通, 此謂坐忘。”
怎么做才能進入忘的境界?從孔子的回答中,我們得到的答案是“去知”,陳鼓應(yīng)在《莊子新論》中說:“墮肢體”和離形同義,指消除由生理生發(fā)的貪欲,黜聰明和去知同義,意指摒棄由心智作用所產(chǎn)生的偽詐。莊子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天,莊子遇到一個用木桶打水的老人,就問他為何不用機器打水,這樣可以省力,老人回答:用機器固然省力,但是這就動了心機,心一有起伏動蕩,那就是投機。雖然這個故事不符合我們現(xiàn)代的標準,似乎帶有消極的色彩,但是想想我們的科技時代,它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同時我們卻似乎更忙碌,更多貪欲、更迷茫。
“坐忘”需要忘掉什么? 首先要“忘仁義”,然后“忘禮樂”,為什么先要忘仁義?因為仁義主要關(guān)乎我,是指向內(nèi)的,而禮樂卻受世俗所拘,是指向外的,忘內(nèi)比忘外更難。坐忘,則非但忘物,而先自忘其吾?!边@也就是“吾喪我”的具體步驟,通向“天人合一”的途徑。
四、吾喪我的境界
《齊物論》一開始就給我們展示了南郭子其“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喪我”的狀態(tài),展現(xiàn)了破除我見后,“吾”的狀態(tài),《齊物論》最后以“莊周夢蝶”結(jié)束,向我們展示了“吾喪我”的最高藝術(shù)境界。
以蝶化象征主客體相互交融的的境界。莊子做了一個化蝶的夢,竟懷疑起究竟是蝴蝶變成人,還是人變成了蝴蝶,夢見蝴蝶不奇怪,奇怪的是他竟懷疑起這個世界上是否有莊周這個人,也許他是蝴蝶夢見的呢?總之,這個化蝶的夢體現(xiàn)了人與物的交融, 即“物化”。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guī)范,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xié)調(diào)。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圣棄智”,打碎這些加于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fù)歸于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人與世界萬物的交融或天人合一不是兩個獨立實體之間的認識論上的關(guān)系, 而是從存在論上來說, 雙方一向就是合二為一的關(guān)系。
《齊物論》力求達到的境界是:“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本是同體的,人類將自己分裂開來,于是有了主客體,有了分化,分出了彼此,陷入是非爭端,造成了心靈的封閉和萎縮,精神得不到自由。因此,只有取消天地萬物與我即主體與客體的對立關(guān)系,進入主客一體的境界,才可達到莊子一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的境界。
總之,由“吾喪我”開始,進而言及喪什么、如何喪、喪我之后的境界。可以看出《齊物論》一文是有著嚴格的邏輯次序的,“吾喪我”從一開始始終貫穿全篇,其重要性莫過于一篇文章的題眼,一篇散文中“形散而神不散”中的“神”。莊了通過“吾喪我”告訴世人, 不應(yīng)執(zhí)著于自身的肉體和自我分化出一個我,道在內(nèi),而不在外,放棄執(zhí)著,放虛自我,這樣人才能真正回歸到本自具足、清凈、完滿的道心。
參考文獻
[1] 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M].中華書局,1983.
[2] 【晉】郭象.【唐】成玄英.疏《莊子注疏》[M].中華書局,2011.
[3] 王博.莊子哲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 陳少明.“吾喪我”:一種古典的自我觀念[J].哲學研究,2014(08).
[5] 羅安憲.莊子“吾喪我”義解[J].哲學研究,2013(06).
作者簡介:陸嬋娟(1984- ),女,壯族,廣西田陽人,在讀碩士研究生,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