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道德觀念、行為規(guī)范形成的關鍵階段,也是塑造學生是非意識的重要時期。道德與法治教學作為學生道德知識教育與培養(yǎng)的重要載體,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鑒賞美和表達美的能力,切實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結合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特點,在該課程教學時,老師要創(chuàng)造生活化的教學環(huán)境,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生動、趣味性優(yōu)勢,合理滲透德育理念,加深學生道德意識的理解與認識。本文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問題出發(fā),從立德啟智、立趣怡情視角綜合探究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策略。
關鍵詞:立德啟智;立趣怡情;核心素養(yǎng);德育滲透
一、 引言
德育教育是小學生培養(yǎng)、教學的重要內容,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學生成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該學科教學也是目前學校德育教育的關鍵平臺。在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時,不僅要做好道德、法律知識講解,更要從全面育人視角出發(fā),融入德育理念,使學生充分領悟和感知該課程所蘊含的行為規(guī)范,提升學生的學科認識,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識和價值觀念,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二、 重視不足、實踐不夠、缺乏創(chuàng)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問題
小學階段是學生“道德是非”觀念奠基的啟蒙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既是一門學科,也是影響學生道德理念與思想認識的重要途徑。想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和價值理念,需要老師全面引導,通過個人言傳與身教正確指引學生。以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普遍缺乏對教學內容的充分重視,未能有效滲透德育教育的相關內容。同時,教學大多僅局限在課堂內開展,缺乏學生的實踐生活化參與,影響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效果。
(一)缺乏足夠重視,忽略德育理念的有效滲透
在傳統(tǒng)小學教學過程中,“主科”教育思維仍然存在,僅將道德與法治教學作為一門通識學科來開展,使用的教學思維與傳統(tǒng)教學差別不大。在教學活動中,依舊采用傳統(tǒng)的學科觀,從課堂教學的方式到考評機制,更多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狀況,對學生道德品質和思想理念等內容缺乏有效考核,忽略了德育理念的有效滲透。事實上,小學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開展系統(tǒng)化的知識教育和規(guī)范指引,培養(yǎng)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質和高尚精神。因此,只有充分認識到德育教育滲透學生培養(yǎng)活動的實際價值,才能真正發(fā)揮該學科的實際應用效果。
(二)缺乏實踐參與,影響學生對德育理念的有效認識
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多局限于“課本知識”,教學主陣地集中為課堂。學生對道德、法治等知識缺乏生活化認知和實踐體驗,尤其對抽象的道德理念和思想意識,缺乏直接認知,影響了小學生的學習與成長。一方面,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主要集中在校內課堂,缺乏社會化實踐教學,小學生無法將所學習的道德法治知識融入個人成長之中。另一方面,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考核評價機制相對不完善,缺乏對學生道德素養(yǎng)成長狀況的科學考評。
(三)缺乏及時創(chuàng)新,影響教學活動的實際效果
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更新快,時代特征明顯,需要老師結合社會熱點,及時更新教學素材,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但在目前該學科教學過程中,老師缺乏對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教學形式與方法未能結合時代環(huán)境予以完善。一方面,學科與其他學科關聯性不足,尤其未能將道德法治教學與學生智力開發(fā)相融合,影響了小學生的智力成長。另一方面,缺乏對多媒體、互動教學等資源的有效應用,課堂教學過于陳舊,缺乏應有的趣味活力。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老師要及時更新教學素材,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堅持為學生發(fā)聲,與時代同頻。
三、 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要求
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理念培養(yǎng)要求中,以家國情懷、社會責任為主要內容的道德素養(yǎng)處于首要位置,道德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更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是非評判意識的內在基礎。因此,在核心素養(yǎng)新目標導向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合理滲透、融入德育教育內容,把握正確的教學走向,及時轉變教學站位,實現德育教育的最佳滲透。
(一)核心素養(yǎng)是立德樹人的基本使命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實現基礎教育最佳效果的關鍵。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小學教育的核心內容,通過合理篩選、應用教學內容,傳遞了積極、陽光的教育思想,更是當前履行立德樹人使命的重要途徑。目前小學教育理念逐漸成熟,除了培養(yǎng)小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也要培養(yǎng)其掌握必備的品格和能力。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要從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具體訴求出發(fā),注重引導、規(guī)范學生個人的具體行為,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理念和價值認知,從而探索核心素養(yǎng)在該學科的具體應用。
(二)文化傳承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要求
小學生承載著中國的未來與發(fā)展,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的堅強動力。熱愛傳統(tǒng)文化,積極傳承傳統(tǒng)文化更是學生德育教育的核心所在。因此,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時,要注重將德育教育滲透其中,自覺承擔文化傳承的價值使命,借助課堂陣地優(yōu)勢,用好經典文化素材,切實提升小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水平與認知。同時,要注重結合當前教學環(huán)境和學生的學習習慣,創(chuàng)新文化教育方法與手段,讓小學生深切體會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和博大內涵,啟迪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索傳統(tǒng)文化的理念內涵,培養(yǎng)學生形成應有的文化認同意識,真正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價值認同。
(三)行為規(guī)范是德育教育的終極目標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既包含了相關學科知識,同時也對小學生提出了日常行為規(guī)范和遵循相關法律的要求。行為規(guī)范與法治思維是小學生必須形成的思維理念,也是影響學生終生成長的理念意識。因此,將道德教育滲透小學生教學活動,并且構建知識教育、理念培養(yǎng)和行為指引的教學新機制,是學生掌握正確行為規(guī)范的具體要求。同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和道德理念,聚焦學生的法治生活體驗,通過將各種法律意識和道德理念融入小學生個人內心,從而實現德育教育的“內化”“引導”。
四、 立德啟智、立趣怡情: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策略
德育不是簡單教育學生掌握道德理念和行為規(guī)范,更關鍵在于通過學生具體參與,使學生實現從了解德育知識到“個人踐行”的有效轉化。全新育人環(huán)境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滲透德育教育,增添德育教育趣味,構建“立體化”的教學機制,在啟智、怡情的教學環(huán)境中,實現“立德樹人”的終極教學目標。
(一)立德啟智:豐富內容為引,構建德育滲透機制
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生培養(yǎng)要注重打破傳統(tǒng)單一的課程觀念,注重將德育滲透到其他各個學科的教學活動之中,積極鼓勵學生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充分提高學生的智慧水平。第一,豐富教學內容,堅持以德育教育為指引,注重普及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形成必要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求學精神,進而充分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能。第二,要注重選擇合適的教學素材,將德育理念滲透融入其中,充實德育教學內容,消除學生的差異和距離感。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素質和學習狀況,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德育教育內容,通過培養(yǎng)學生個人綜合素質,實現教學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
(二)立趣怡情:情感教育為核,搭建德育滲透平臺
趣味、情感是激發(fā)學生參與德育教學的內在因素。對于小學生而言,對問題的理解能力相對較弱,很難理解相對抽象的道德規(guī)范。比如向小學生講解“團結友愛”時,學生很難對其中所蘊含的概念進行理解與認識。因此,老師要從情感教育出發(fā),引導學生暢談自身對“團結友愛”的理解,并讓學生尋找與團結、友愛相關的故事。通過學生情感認知,提升對該理念的認知。此外,老師要注重對小學德育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分解,組織學生相互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理解。通過選擇趣味性強、便于理解的教學素材,讓學生感受到教學的生動性,降低對德育知識的“抵觸情緒”,將德育意識有效滲透到小學生的成長過程。
(三)自我踐行:實踐應用為本,搭建德育成長體系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是一門觸及學生個人思想與精神內在的學科,需要學生將相關思想理念與道德素養(yǎng)應用到個人生活中,通過學生自我踐行,形成必要的知識基礎,真正提升個人道德素養(yǎng)。第一,老師要立足課堂教學知識,從生活融入和實踐應用出發(fā),整合課外教學資源,擴大德育教育的影響力。道德與法治是小學生成長過程中必須掌握的理念,系統(tǒng)化學習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結構,也有效提升了學生精神與思維的境界水平。第二,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樹立“開放教學”和“社會教學”的意識,積極引導學生融入社會、觀察生活,組織教育學生踐行道德意識,養(yǎng)成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和規(guī)則理念。通過實施生活化理念,從而為小學生搭建符合實際、融入生活的德育成長體系。
五、 結語
良好的教學管理,能夠引導小學生形成正確的是非意識和道德理念。在核心素養(yǎng)教育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要立足德育教學要求,啟迪學生智力。要立足教學趣味,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要積極改善和優(yōu)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樹立德育為本、啟智怡情的教學體系,為學生構建趣味、生動的教學課堂,使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真正提升。
參考文獻:
[1]郭林,蔣喜華.德知·德情·德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德育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中小學德育,2018(2):14-18.
[2]陳光全,鮮于文珍.奏響道德與法治價值教育的強音:道德與法治課程價值性的深度思考與實踐創(chuàng)新[J].中小學德育,2018(4):50-54.
[3]潘俊靜.儀式,伴隨著孩子一起成長:小學德育以“活動為載體提升班級凝聚力”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9(30):229.
[4]戴愉愉.喚醒自我意識,促進核心素養(yǎng):《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評價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11):90.
[5]張先文.以生活優(yōu)化學生心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回歸生活的教學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23):35+38.
作者簡介:
張偉華,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四平鐵西區(qū)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