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燕茹
摘 要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成長的階段,是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些行為習慣甚至讓學生終身受益,而行為習慣需要通過長期的培養(yǎng)才能養(yǎng)成,下文將對德育過程中的小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進行分析,探索通過德育培養(yǎng)小學生行為習慣的科學方法。
關鍵詞 德育 行為習慣 小學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A
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每個家庭在孩子的成長中,都想給予孩子最好的,有些家庭甚至無限度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導致孩子在成長中養(yǎng)成了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這種不良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學家孔子曾經說過:“少者成天性,習慣成自然”,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而且一旦養(yǎng)成便不會輕易改變,小學階段是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有些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甚至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好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后天的成長中慢慢養(yǎng)成。下文就在德育中如何踐行小學生行為習慣培養(yǎng)粗談看法,希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1培養(yǎng)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積千累萬,不如養(yǎng)個好習慣?!苯逃胰~圣陶這句話道出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性,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影響學生現階段的學習和生活,對學生后期的人生道路也很有重要影響。西方諺語的“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也是對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重要性的闡述概括。在小學生的成長中,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溺愛,導致小學生形成了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例如常生活自理能力差,行事霸道、任性,公共秩序意識淡薄等,這些不良習慣一旦形成,很有可能對小學生未來的成長發(fā)展帶來不良的影響。當今社會人才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社會更需要全面發(fā)展的綜合型人才,學校教育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職責。作為新時代的德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自然要肩負重任,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除了注重學生知識與技能提升外,還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來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在德育中培養(yǎng)小學生行為習慣的策略
小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和小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在德育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行為習慣,要貼近小學生生活,具體可行。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有不同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差異,在進行行為習慣培養(yǎng)時,要依據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德育教學,使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為學生所接受。很多適合學生并不是抗拒學校的教育內容,而是抗拒學校的教育方式,在德育教學關注學生習慣養(yǎng)成的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教學活動開展的方式。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1尊重學生,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更好的影響學生
小學的日常生活最長接觸的對象除了父母便是教師和身邊的同學,在成長中,小學生獨立性與批判性逐漸的發(fā)展,小學生和父母、教師的關系也隨之而產生變化,從一次的開始依賴,逐漸的趨向獨立,并隨著成長不再完全信服家長教師的權威。想要通過德育,培養(yǎng)學生的行為習慣,需要深入小學生的內心,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小學生的言行,耐心的傾聽,了解小學生的真實想法,分析小學生成長的需求,滿足小學生的需要。通過觀察分析找到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切入點,尊重學生,并對學生進行引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最后持之以恒,通過跟進學生,觀察學生,尊重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來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2民主開展班級活動,營造和諧班級氛圍
在班級活動中,要注重民主管理,改變任意任免干部的情況。通過民主選舉班干部,使擔任班級生活組織者和協調者的班干部同德育教師一同民主管理班級,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來影響小學生的行為。每個學生都是班級的一份子,民主的管理,能夠增加小學生的認同感,通過共同參與,形成適合本班級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再同班級同學一同遵守、維護。
2.3通過開展調查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
在德育教學開展前,教師在新學期開始,可以通過開展調查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來培養(yǎng)學生的行為習慣。通過調查問卷,整理收集學生各方面的信息資料,了解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并且使家長了解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通過問卷反饋,了解學生的習慣,同各科任教師一同研究討論,制定新學期適合學生發(fā)展的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計劃。并在教學活動開時將培養(yǎng)計劃下發(fā)學生,同學生一同討論,收集計劃的改進建議與意見,依據學生的建議進行適當的調整,最后制定出一份有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適合本班級的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計劃。
2.4開展相關活動,讓學生體驗感受并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通過開展主題班會活動,來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德育教師可以每周開展一次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主題班會活動,教師組織,學生參與,通過班級成員共同討論總結,了解班級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計劃道德完成情況。在主體班會活動中可以對表現好的學生給予鼓勵,表現差的同學批評教育,并引導進行行為的轉變。
注重晨間教育活動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影響。在早自習期間,可以抽取適當的時間,開展相關的演講活動,或小故事分享,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更好的體驗感受,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下轉第8頁)(上接第6頁)
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主題活動,來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可以通過閱讀分享,講故事,辦板報等活動,增加學生的體驗,幫助形成行為習慣。活動的開展要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并能夠使學生發(fā)揮自己,更好的施展學生才華,并能夠開發(fā)學生的智慧潛能,使學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在自主的學習體驗中,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開展學生感興趣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借助小品、相聲、歌舞、辯論等豐富多樣,學生更感興趣的活動開展德育活動。相聲、小品等形式的活動能夠以更直觀生動的方式,影響學生的行為,可以同日常的說理教育共同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在更生動的情景中感受體驗,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5做好家校合作,共同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家庭教育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也非常重要,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要作好家校合作,一共來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德育教師要向家長宣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提醒家長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并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行為習慣。讓家長了解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在日?;顒又杏酶雍线m的方式教育小學生,改善親子關系,營造和諧健康的家庭環(huán)境。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學校和家庭要有共同的價值取向,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來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2.6發(fā)揮榜樣的力量,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具有一定的模仿心理和從眾心理,可以通過發(fā)揮榜樣的隱形力量,來培養(yǎng)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各學科的教師要為學生立好榜樣,以身作則、言行一致,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例如教導學生不能亂丟垃圾時,教師先要以身作則,不隨手亂扔垃圾,做到言傳身教。班級學生的榜樣力量也是不能忽視的部分,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評比選取學生中的學習和生活榜樣,帶動和影響班級學生的行為。
2.7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德育開展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針對一些不良行為習慣給小學生帶來的焦慮,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給予一定的心理輔導。通過心理輔導,讓學生沒有負擔的面對自己的壞習慣,在教師的引導下予以改正。教師通過收集整理分析資料,鼓勵學生,讓學生樹立信心,和教師一起努力改掉不良行為習慣,對不良行為習慣的改進便是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
3結束語
在德育中踐行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不僅需要德育教師的努力,還需要其他任課教師和家長一同配合,在學生的交流影響下,共同來幫助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小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陳玉霞.淺談德育教師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J].課程教育研究,2019(35):187-188.
[2] 林瓊玲.淺談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A].2019年“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基礎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
[3] 王和勇,王晶晶.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5):85.
[4] 陳澍.養(yǎng)成好習慣,形成好素質——談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J].甘肅教育,2018(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