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舉
全國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將小學生的古詩詞掌握量大幅度增加,充分說明誦讀古詩詞這個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對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增加閱讀量、促進語文能力發(fā)展、提高素養(yǎng),具有重大的作用。那么,如何根據(jù)小學生年齡特點開展古詩詞誦讀訓練呢?筆者在教學實際中進行了一些有效的嘗試。
一、授之以漁,感受詩趣
古代詩詞中的句子語言精練,閃耀著美的光彩,蘊含著美的情趣。但由于古詩是用古漢語寫成,與現(xiàn)代文有一定距離,要感受其語言美,首先必須讀通、讀懂。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學會“先拆析,次解釋,再整理,后補連”的自學古詩的方法。
先拆析:就是把一句詩拆成一個個獨立的詞,特別要注意古詩中的詞多數(shù)是單音節(jié)的。例如《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边@首詩都是單音節(jié)詞,能把這些詞拆開,是疏通古詩句的第一步。開始自學時可讓學生在書上畫符號,熟練后可省略。
次解釋:就是采用換詞或擴詞、選詞的方法來解釋拆出來的詞。如:
萬? ? ? 徑? ? ?人? ? ? 蹤? ? ? 滅
許多? ?道路? ? 行人? ?蹤跡? ? 沒有
開始自學時,可讓學生逐一解釋拆出來的詞,熟悉后可以重點解釋那些不易理解的詞。
再整理:有些詩句因押韻、平仄等需要,采用了倒裝句式,因此翻譯時可適當調(diào)整一下詞序。當然不是每一詩句都要調(diào)換次序,應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
后補連:它是針對古詩詞的凝練和跳躍性大的特點,在詩句的詞與詞或句與句之間適當增加一些成分,使詩句的意思連貫起來。
以上過程,學生通過自學直譯疏通詩句,基本達到了讀懂的目的,此后便可以去自由領略古詩詞的趣味或欣賞景趣。這樣,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吸取古詩詞營養(yǎng),探索古詩詞真諦,使自己充實起來。正如培根所說,讓自己“靈秀”起來。
二、內(nèi)外結合,相得益彰
(一)課前吟誦,潛移默化
在上語文課預備鈴響后做到“一吟二寫三問”?!耙灰鳌?,即學生吟誦古詩詞,相應地烘托語文學習的環(huán)境;“二寫”,即每次由一位學生在黑板上書寫一則名言警句,做到熟讀成誦;“三問”,即每次留有一定時間由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在教師的幫助下由學生討論解答。這樣,學生與古詩詞越走越近,課堂上其樂融融。
(二)課堂拓展,觸類旁通
學生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后,往往一首古詩用大半節(jié)課時間便可領略其意境。因此,我經(jīng)常見縫插針,引進一首首與所學古詩有關聯(lián)的詩詞加以拓展。這樣,既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又可擴大學生的古詩閱讀量,可謂兩全其美。
同景異文。就是引進描寫相同景色的其他詩文,讓學生領略詩人各具特色的審美情趣,以感染和熏陶學生。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同是寫廬山,卻表現(xiàn)不同的美,李白用曠達豪邁、氣勢磅礴的語言描述了好似九天銀河流瀉人間的銀鏈瀑布,以超凡的想象力為學生展現(xiàn)了一幅壯美、迷人的景象。
相同景趣。許多古詩詞情景交融,展現(xiàn)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如在教學賀知章的《詠柳》一詩時,引導學生理解“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一句,聯(lián)想那九九艷陽天柳條吐綠的情景,欣賞其生機盎然的春柳圖,再讓學生觀其色,品其味,其趣無窮。
同人異文。就是引進同一詩人的不同詩文,如王安石所作的《梅花》和《泊船瓜洲》兩首詩。前者不僅形象地描繪了梅花的外形美,更表現(xiàn)出它的內(nèi)在美——甘居墻角、不怕嚴寒的精神和不爭奇斗艷卻清香遠播的品質(zhì),借梅喻人,含意深刻;而后者則寫出了作者久在異地思念故居的感情。
三、組織吟誦,感受意境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詞都有音美、意美、形美三個特點;其節(jié)奏鮮明,韻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大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熟讀,去感受其意境。
落實訓練時間。我們把每周二早晨與每周三中午上課前20分鐘,以及每節(jié)語文課前5分鐘定為詩詞吟誦時間。每周三下午第三節(jié)安排一定時間為詩詞吟誦比賽。每月組織一次古詩詞誦讀交流會。
講究吟誦方法。一是瑯瑯出聲誦讀法。讓學生高聲朗誦,力求讀得清晰、準確、有節(jié)奏,讀出思想感情。二是低聲慢吟誦讀法。要求學生放低聲音,放慢速度,輕聲誦讀,邊讀邊體會,讀出詩詞抑揚頓挫、回環(huán)曲折之美。三是欣賞入境誦讀法。
四、結合活動,注重體驗
教師應注重用各種方式反饋、檢查,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筆者嘗試了如下方法。
猜謎吟詩。如“頭戴一頂紅帽子,身披一件白袍子,腳穿一雙紅鞋子,唱著歌兒伸脖子。”學生猜出之后,齊誦《詠鵝》一詩。
以畫吟詩。如學生畫出了墻角有幾枝梅花傲霜怒放,便津津有味地誦讀王安石的《梅花》。
角色表演。如《靜夜思》可讓學生在悠揚的古箏音樂伴奏下,扮作詩人,在靜靜的夜晚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然后懷著思鄉(xiāng)之情,吟誦《靜夜思》。
吟詩作畫。如出示柳宗元的《江雪》或馬致遠的《天凈沙》等,請幾位學生畫一畫,并根據(jù)詩的意思評議誰畫得最好。
由于為學生拓展了一片學習古詩詞的天地,讓學生在詩的意境中情感得到體驗,從而對古詩詞的興趣愈來愈濃,好詞佳句不絕于耳。
五、營造氛圍,促進學習
為了能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我十分重視營造班級吟誦古詩詞的濃厚氛圍。其一,要求每周誦讀一詩;其二,利用班級墻報和學習園地開辟“詩苗”專欄,定期組織學生介紹自己所誦讀的詩文內(nèi)容,交流體會及收獲;其三,辦起詩文手抄報……總之,想方設法讓學生時時處處見到古詩詞,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古詩詞。
如此的古詩詞誦讀實踐,不僅豐富了學生們的學習生活,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們在輕松愉悅的詩情畫意中吸取了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乳汁,在不經(jīng)意的吟誦之中接受了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
【作者單位:灌南縣堆溝港鎮(zhèn)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