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佩
摘 要:共產黨形象是共產黨執(zhí)政能力和水平的整體展現(xiàn),從“他者”視域下解讀中共執(zhí)政形象,更能客觀真實的展示共產黨在革命期間的整體狀態(tài)和精神風貌。在共產黨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埃德加·斯諾作為美國記者進入到陜北蘇區(qū)并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和走訪,以此對中國共產黨的局部執(zhí)政行為和狀態(tài)進行了報讀和解讀,形成了一批極具價值是“他者”敘述,其中,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具有典型代表性,被譽為“西方了解中國的新紀元”,通過“他者”對中共領導人、蘇區(qū)軍民生活等記述和表達,解構了大革命時期被共產黨和國外媒體“妖魔化”的共產黨形象,建構了富有生命力的共產黨形象,為共產黨贏得國際認同和支持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關鍵詞:他者;執(zhí)政形象;西行漫記;中國共產黨
中圖分類號:D9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7.062
1 打破輿論:解構“妖魔化”的中國共產黨形象
1.1 國民黨對中共“妖魔化”形象的捏造和污蔑
1927年7月,國民黨悍然進行全方位“剿共”,肆意屠殺共產黨員,意圖徹底消滅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不僅使用武器進行暴力“剿共”,也借用新聞媒體,進行“輿論圍剿”,將紅軍與“土匪”混為一談,直接歪曲丑化中共及紅軍。國民黨在反共的宣傳冊中寫道:“誰想近年來發(fā)現(xiàn)一種極其兇惡的匪徒,名叫共產黨的,甘愿做俄國人的走狗,想將我們中國出賣。他們第一步方法,就是要將全國的農民,通通變成殺人放火的土匪,失火家無地可耕,無糧可食,到無路可走的時候,不得不跟著匪黨去胡行妄為,最后就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痹趪顸h的機關報——《中央日報》中為配合國民黨的剿共進程,大量篇幅反動的報道中國共產黨。
1.2 國外媒體對中共“妖魔化”形象的渲染和傳播
國共對峙期間,國外媒體對國民黨和共產黨的關系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多家主流媒體報道相關情況,尤其是對戰(zhàn)爭情況用筆較多,且在缺乏實證資料的情況下,利用國民黨已進行過“深度加工”的“官宣”報道,毫不避諱的對中國共產黨進行污蔑和抨擊。在美國主流媒體《紐約時報》中曾大量報道國共戰(zhàn)斗后的情形,報道把共產黨描繪為“殘暴無仁”的革命黨。在1932年6月的一篇報道稱“在江西掃蕩的軍匪天災已造成50萬人死亡和失蹤,在過去三個月里,這個龐大的數(shù)字不斷積累。中國共產黨最近取得了令人吃驚的勝利,一次造成南京兩個師的損失”。1930年5月《華盛頓郵報》稱“共產黨人在幾個省擁有許多外國使團的財產”和“共產主義的土匪武裝在中國幾個大的省份大規(guī)模搶劫、焚燒和殺戮,許多傳教士處于危險之中”。諸如此類的大量失實報道在外國媒體中常常見到,國外媒體的報道中情感色彩濃厚,但報道失實,這樣肆意渲染無疑對中國共產黨的正面形象的傳播起到了極大的阻礙作用,雖然此類國外媒體是在“他者”的視角上進行報道,但從其內容和資料來源途徑可窺見其并不客觀,并沒有進行實地的采訪和深入接觸,大多是在國民黨的報道上進行再次創(chuàng)作,將中國共產黨的正當?shù)奈溲b斗爭捏造為“殺戮和搶劫”,將共軍污化為“土匪、赤匪”,官方的主流媒體對共產黨的失實報道違背了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但主流的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是不容小覷的,大革命期間這種對中共的報道和認知被長期固定下來,導致了外國民眾對中國共產黨形象的誤解,對中共爭取國家援助增設了難度,因此,要改變外國民眾對中國共產黨的誤解,必須要從內打破,解構媒體和民眾此前對中國共產黨的固定認知,方能建構新的共產黨形象。
2 他者言說:建構“常態(tài)化”的中國共產黨形象
《西行漫記》是埃德加·斯諾的一部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斯諾在1936年6月至10月間,在陜甘寧邊區(qū)進行實地采訪和調研,采訪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紅軍戰(zhàn)士和當?shù)厝罕?,展示了中共在局部?zhí)政的根據(jù)地上軍民的真實生活,向全世界客觀真實報道了紅色中國的情況,一個真實飽滿的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呈現(xiàn)在世界的面前,有力的扭轉了國民黨和國際上以往對中國共產黨的妖魔化的形象,塑造了中國共產黨積極的正面形象,為爭取廣大的群眾的支持,贏得國際支持起到了良好的效應。
2.1 “鐵一般團結的中國革命家”——親民質樸、清正廉潔的中共領袖
一個政黨的運行離不開個人的具體實踐,政黨領袖的形象也映襯著執(zhí)政黨的整體形象風貌。埃德加·斯諾在探尋“紅色中國”前便充滿了對中共的領導人這一被國民黨渲染為“赤匪頭子”的好奇,在《西行漫記》中他共采訪了9位中共領導人。在斯諾對中共領導人的介紹中可窺見中共領導人的親民、簡樸、睿智、真誠、團結等形象,都與此前的國民黨的“官方”宣傳大相徑庭,通過對中共領導人的細節(jié)化的展示,中共領導人的正面形象躍然紙上。
在和中國共產黨“大名鼎鼎”的領袖一次次的接觸和交流中,領袖的原本神秘色彩被打破,極具個性張力的獨立個體與亟須合力的革命團體在中共的革命進程中有序結合。中共領導人在與斯諾交談中所顯現(xiàn)出的親和與坦誠,讓他對這個神秘的團體重構了真實的認知。周恩來這個“行動與知識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純粹知識分子”所展示出的冷靜與溫和與此前國民黨宣揚的“無知土匪、強盜”形成了奇特的對照。斯諾從細節(jié)處從側面對中共領袖進行了記敘,周恩來會陪他走在鄉(xiāng)間田埂上,毛澤東會毫不介意的和農民朋友交流,在紅色劇院毫不惹眼的坐在觀眾中間,他認為毛澤東不完全是因為有著非凡的頭腦和卓越的領導才能才會博得黨內人士的信任與尊重,因為他還有農民的個人習慣,這使得領袖與普通紅軍和民眾的距離進一步拉近,也就更加證實了中國共產黨人是為廣大人民求解放的重要使命。斯諾在文中用細膩的觀察和生動貼切描寫,從側面反映出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愛民親和的領導人形象。
在斯諾的采訪中,中共領導人的簡樸和清廉再次刷新了這位外國友人對中共的認知?!笆Y介石懸賞八萬元要周恩來的首級,可是在周恩來的司令部門前,只有一個哨兵”,他的屋子“很干凈”,“陳設非常簡單,土炕上掛的一頂蚊帳,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 毛澤東夫婦住在只掛了地圖的簡陋窯洞里,他們的生活和紅軍一般戰(zhàn)士沒有什么兩樣。這與斯諾在上海見到的國民黨普通官吏的待遇都無法相提并論。斯諾對以中共領袖為代表共產黨人的認識得到了進一步改觀。 “共產黨沒有高薪的和貪污的官員和將軍,這是事實”。共產黨干部的薪水不足以發(fā)家,清廉、儉樸是中國共產黨獨特品質,他們摒棄人性中貪婪的部分,堅持了清廉為民思想,堅守了共產黨人的思想底線。
2.2 “不可戰(zhàn)勝的軍隊”——訓練有素、作風優(yōu)良的人民軍隊
共產黨的形象不僅體現(xiàn)于本身,更體現(xiàn)于政府、軍隊和民眾,軍隊作為一個政黨的關鍵力量,是政黨革命進程的重要法寶。由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下的紅軍也便成了中國執(zhí)政黨形象建設中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斯諾在《西行漫記》中集中了大量筆墨來記敘紅軍,向世人揭開了這支外界所言“赤匪”的真實面紗。他在紅軍真正的作戰(zhàn)地點,真正了解了“紅軍不可戰(zhàn)勝”的聲譽從何而來。
“政治上來說鐵打的軍隊”。紅軍有著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堅定的政治信仰?!耙贿厬?zhàn)斗一邊學習”。紅軍的高度的政治自覺來源于其不間斷的學習,實現(xiàn)了思想和文化的武裝。 “自覺遵守的紀律”。紅軍有著嚴明的組織紀律,這與此前的國民黨宣傳中的“共匪”有著極大的出入。紅軍嚴格遵循著“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紅軍所反映出對信仰始終如一的堅定和對革命事業(yè)經久不衰的熱情,是在中共的領導下,在革命的實踐中而不斷升華的,青年戰(zhàn)士們撇開世俗,在極少的軍餉和艱苦的生活中,仍能保有對革命最本真的追求,自覺遵循者共產黨的規(guī)則,這也恰恰表明中國共產黨的正面形象是不證自明的。
2.3 “人民當家做主”——人民民主、和睦信任的黨群關系
“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在《西行漫記》中中共領袖、紅軍戰(zhàn)士等在與民眾的互動中,表現(xiàn)出了與中國共產黨人民的魚水關系,在互動中展示出了中國共產黨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耙溲b群眾”。爭取人民群眾的支持是中共在蘇區(qū)的重要工作,提高群眾的革命意識和自救本領,紅軍走到那就把革命思想帶到哪,共產黨的這種群眾路線被斯諾大為稱贊:“較之南京方面所通過的一切口上十分虔誠而實際上毫無意義的決議,更加能夠迫使在中國實現(xiàn)巨大的變化?!比罕娐肪€的實施,成了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指示,中國革命獲得了勝利,民族實現(xiàn)了獨立與解放。
“要得到人民擁護”。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共產黨革命的重要法寶,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中國共產黨的原則和宗旨。斯諾認為,是中國共產黨這顆紅星在西北出現(xiàn)時,它就成了希望和自由的象征。
3 《西行漫記》建構中國共產黨形象的成效
《西行漫記》作為在國民黨新聞封鎖下,由與中共無關的“他者”的紀實作品,通過更理性的視角呈現(xiàn)出中國共產黨的政黨實質,更客觀的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政黨形象,推進了國統(tǒng)區(qū)民眾和國外媒體和公眾對中國共產黨形象的認知和認同。
第一,以“他者”的視角對中共的理念和政策的客觀呈現(xiàn),打破了新聞封鎖,加深了民眾對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理念認同。第二,以黨的領袖形象和軍民生活的真實呈現(xiàn),提高了中國共產黨的整體聲望與評價。政黨領導的形象關乎整個政黨形象,是大眾了解黨組織、認同黨組織的重要窗口。第三,以黨的革命路線和方針政策的有效呈現(xiàn),表明了中國共產黨革命宗旨,抗戰(zhàn)的決心,為中共爭取國家援助和輿論支持提供了有效支撐,擴大了世界范圍內中國革命的影響。
蘇維埃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政黨形象與中共領導的個體形象和中國對軍隊和民眾的領導和動員息息相關,形象的建構與廣大蘇區(qū)民眾的日常生活和蘇維埃政府的運作緊密結合,與埃德加·斯諾這名國際友人的對中共的傳播和認同密不可分,這也為中國共產黨在全面執(zhí)政后運用“他者”鏡像來傳播中國故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通過視野的轉換,從外國記者這一“他者”的角度展開討論,中國共產黨在局部執(zhí)政期間的形象更為真實立體,中共在國內外民眾間“妖魔化”的形象逐漸瓦解,國內部分民眾開始支持或者加入共產黨,中共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助推中共成為抗戰(zhàn)中的中流砥柱。
參考文獻
[1]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魏少輝.“他者”視野與蘇區(qū)史研究[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8,(04):17-24.
[4]李金錚.尋覓“他者”鏡像下的中共革命史[J].中共黨史研究,2018,(11):12-16.
[5]張衛(wèi)波.抗戰(zhàn)時期中共媒體形象的塑造——以黨報黨刊的宣傳報道為中心[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6,20(04):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