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冰艷
語文課的評價標準是什么?怎樣才能設計一節(jié)精彩的語文課?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師的課堂質量和教學效果。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發(fā)展是教學存在的理由和價值。因此,一節(jié)精彩的語文課應該精準定位學習重心和知識能力目標,設法找準課堂的著力點,幫助學生快速成長。
一、抓文體,定方向
中職語文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的文體特征,教師在尋找課堂著力點的時候要認真分析文本的文體特征。抒情散文、議論性散文、小說、戲劇各有特色,教師要根據文體特征來進行學習目標設計。
例如,在講解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時,教師首先應該關注單元教學目標。本單元的三篇課文均為文藝評論和隨筆,這就要求教師明確這類文體的特點:或講解文化知識,或發(fā)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tài)人情,往往能夠起到啟人心智、引人深思的教育作用,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文化知識、鍛煉辯證思維、提高文學修養(yǎng)。
然后,教師根據文體特點確定教學目標:一是引導學生學會梳理論證思路,可以根據課文找論點、看論據、學論證。二是由于文藝評論、隨筆等漫談性質的文章大多知識面廣、學術性強,審美性較為突出,因而學生要充分調動自己的文化底蘊和審美情趣,增強自身的文藝評論能力。就《咬文嚼字》這篇課文而言,對課文的邏輯梳理能力和鑒賞能力就是課堂學習重點?!兑慕雷帧吩谡擖c的呈現(xiàn)、論據的選擇以及論證方法等方面都有極強的指導意義,這對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能夠起到很大的借鑒作用,因此課堂的著力點就可以確定為“從《咬文嚼字》看議論文寫作”?!兑慕雷帧房晒W習的要素有:論點方面,可開門見山亮論點,也可由引子引出論點,并在結尾處再次印證論點和升華主題;論點要簡明扼要,字句要表意清晰并富有韻味;擬設分論點要做到在并列中呈現(xiàn)遞進思維。論據方面,論據類型要多元,話劇、散文、小說、詩歌的例證可以隨手拈來,事例詳略安排得當。選取論據要具有典型性,老例子也可以談出新見解。論據的分析論證要緊扣中心論點。論證方面,多種論證方法綜合使用,靈活運用舉例、對比、引用等表現(xiàn)手法為文章增輝添彩。
二、捕主線,定基調
在教學過程中,問題設計很重要,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喜歡面面俱到,一直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自然也不會有真正的收獲。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要突出主問題,讓主問題帶著學生去思考,讓自主學習在課堂上真正發(fā)生。需要注重的是,一節(jié)課僅有45分鐘,設計一到兩個主問題較為合理,學生的活動和討論時間會比較充分。
例如,在講解詩歌《歸園田居(其一)》時,筆者將課堂內容安排為兩個課時。第一個課時的教學主問題設計為“樊籠世界”和“自然世界”的詩人形象對比,要求學生在對比中深入解讀詩人的心靈世界。學生通過尋找意象并深入分析其中蘊含的情感可以體會詩人的精神世界,發(fā)現(xiàn)從“樊籠”到“自然”,從沖突到和諧,詩人的“歸”實際上是尋找丟失的自我。詩人走過了漫長的人生旅途,終于回到了靈魂的家園,最終找回了樸拙本真的自己,這便是詩人歷經13年獲得的頓悟,也是最深刻的反省與超脫。
第二個課時的教學主問題設計為群詩閱讀,即選擇陶淵明的作品中四首含有“鳥”這一意象的經典詩歌,要求學生以“由象觀心,以詩讀人”的方式來品析《歸園田居》(其一)、《雜詩》(其五)、《飲酒》(其四)、《飲酒》(其五),從羈籠之鳥、高飛之鳥、失群之鳥、群飛之鳥的意向與象征意義來解讀陶淵明的心靈世界和精神價值追求。筆者通過這種方式來組織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兩個主問題由淺入深,可以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詩人和作品,還可以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獨特感悟,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也能得到培養(yǎng)和提升。
三、融現(xiàn)實,定格局
語文學科注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這個提升的過程是漫長的,因而部分同學難以把語文和現(xiàn)實生活很好地對接。其實,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相通。從這種意義上講,語文課堂的著力點可以放在教材內容和實際生活的對接上,讓語文課程能夠很好地結合現(xiàn)實生活,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
例如,《人間詞話》有這樣一則論斷:“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边@段文字論述了詩人觀察和表現(xiàn)宇宙人生的態(tài)度和方法,即作家該有的基本素養(yǎng)——既要重視外物,深入到生活中,細致觀察體驗,掌握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又要超脫外物,從生活中跳出來,把握生活本質。這段文字蘊含的思想,對為文、處事、做人以及觀賞自然、認識社會,都有啟發(fā)意義。比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認真對待課堂上的每個知識點,既要求學生深入研究每一個知識點,又應該進行概括總結;對待別人的經驗,既應該認真學習借鑒,又需形成個人的獨特的見解和主張;對待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既應該遵循規(guī)律和經驗,又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條。這種貼近現(xiàn)實的課堂著力點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大格局和大視野。
語文教師要有敏銳的眼光,站在一定高度解讀文本,發(fā)現(xiàn)一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內容、手法、語言、結構、主題……這些都是可以探究的內容,但哪一點最值得成為課堂教學的著力點,就要取決于教師的素養(yǎng)和眼光。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最新穎、最耀眼、最值得探討的那顆珍珠,這種發(fā)現(xiàn)閃光點的能力正是教師文學素養(yǎng)、鑒賞水平、知識能力、人文精神、邏輯思辨等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xiàn)。教師發(fā)現(xiàn)并研究具有深度、高度和廣度的教學素材,再把它升級成核心問題,立足學生的學習情況,扎根課堂,以問導學,使學生的思維不斷向縱深推進,推動師生共同探究課堂內涵,最終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責編? 張德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