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良性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中老年男性常見泌尿系統(tǒng)疾病[1],患者常出現尿頻、尿急、夜尿頻繁、排尿困難、尿不盡等臨床癥狀,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還可能引起泌尿系感染、血尿、泌尿系統(tǒng)結石、腎臟損害、性功能下降等并發(fā)癥,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帶來不利影響,降低患者生活質量[2]。目前我國BPH 患者的治療指南中將藥物治療作為首選治療方案,但對于增生嚴重、藥物治療無效或療效不佳者,應選擇手術治療。由于目前尚無穩(wěn)定且能有效改善前列腺增生患者臨床癥狀的藥物,導致臨床很多BPH 患者前列腺增生體積越來越大,需要行手術治療的患者越來越多[3,4]。目前指南中仍然將前列腺電切術作為標準療法,但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的不斷發(fā)展,電切鏡下不同手術方式如前列腺剜除術在部分醫(yī)院開展,并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5,6]。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對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和前列腺電切術的臨床相關指標、近期預后情況及復發(fā)情況進行對比,衡量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的技術水平,為臨床此類患者手術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手術治療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06例,患者均符合手術治療指征,隨機分為兩組,采用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治療作為剜除術組(47例);采用前列腺電切術治療作為電切術組(59例)。兩組患者年齡、體質量、體質指數、病程、前列腺體積、手術指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基線資料比較
1.2 納入標準①年齡50歲以上;②符合《良性前列腺增生癥中醫(yī)診治》專家共識中對BPH的診斷標準:經臨床癥狀、體格檢查、實驗室指標檢查、影像學指標檢查、尿道動力學檢查及尿道膀胱鏡檢查確診為BPH,并排除前列腺癌、膀胱頸攣縮、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尿道狹窄、膀胱癌、前列腺結石等相關疾病;③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PSS)評分≥20分;④經評估均能耐受手術治療;⑤患者及家屬均了解參加此次研究利弊,愿意配合各項研究工作,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疾病者;②因非治療原因致療程未結束退出試驗、失訪或死亡者;③隨訪資料不完整者;④其他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
1.4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實施手術治療。術前均口服非那雄胺片2周,術后均置尿管,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膀胱沖洗。
1.4.1 前列腺電切術 患者于硬膜外麻醉下,經尿道置入電切鏡,觀察前列腺性質、大小及到輸尿管開口的距離,標示精阜,從膀胱頸5、7點鐘處開始電切,由淺入深、由里到外切至包膜處,切除兩側葉腺體、前列腺中葉。修整切口面,吸出增生碎屑并送病理檢查,徹底止血。退鏡,留置F22 三腔二囊尿管,持續(xù)膀胱沖洗。
1.4.2 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 患者于硬膜外麻醉下,經尿道置入電切鏡,觀察前列腺性質、大小,到輸尿管開口的距離,以精阜近側作為切點切至前列腺外科包膜處,鏡鞘逆推掀起前列腺中葉進行剝離,分別沿外科包膜順、逆時針鈍性分離前列腺兩側葉達前列腺前葉12點,電凝止血,電切纖維黏連帶,不完全剝離4點和8點附近前列腺,將剝離的腺體快速順行切碎,修切殘存腺體,吸出增生碎屑送病理檢查并進行徹底止血。退鏡后,留置F22 三腔二囊尿管,持續(xù)膀胱沖洗。
1.5 觀察指標及方法觀察兩組患者手術臨床指標(手術時間、出血量、排氣時間、尿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術后3個月IPSS評分、尿殘留量、最大尿流量,術后3個月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術后1年前列腺再次增生率。
1.6 統(tǒng)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22.0 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本研究所有數據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剜除術組術中出血量少,且尿管留置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電切術組(P<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注:與電切術組比較,*P<0.05
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尿管留置時間(h)住院時間(d)電切術組(n=59) 76.87±8.21 125.94±15.76 38.57±9.21 14.95±3.21剜除術組(n=47) 79.72±8.16 112.27±14.50* 21.95±6.16* 13.91±3.04*
2.2 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評估功能相關指標比較術后3個月剜除術組患者IPSS評分、尿殘留量均明顯低于電切術組,而最大尿流量高于電切術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評估功能相關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評估功能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電切術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IPSS評分(分)最大尿流量(ml/s)尿殘留量(ml)電切術組(n=59) 治療前 24.42±3.21 6.48±1.51 101.55±25.22 治療后 11.17±2.23* 15.21±4.69* 74.23±10.15*剜除術組(n=47) 治療前 24.46±3.22 6.50±1.49 102.53±26.21 治療后 7.92±2.05*△ 20.17±6.13*△ 63.01±7.12*△
2.3 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剜除術組患者術后3個月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電切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2.4 術后1年前列腺再次增生率比較術后1年內剜除術組患者前列腺再次增生0例,再次增生率0,電切術組前列腺再次增生2例,再次增生率3.39%,剜除術組前列腺再次增生率明顯低于電切術組(P<0.05)。
隨著中老年人群前列腺增生的發(fā)病率不斷升高,因藥物治療無效或增生體積太大需行手術治療的患者越來越多。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是臨床廣泛應用的手術方式,但隨著手術人數的增加,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增高、手術損傷大、近遠期復發(fā)率高等缺點越來越突出。導致其上述缺點的原因主要有[7,8]:①電切術患者術中常用無鹽灌洗液沖洗膀胱,導致液體通過電切傷口處進入血液,引發(fā)一系列諸如感染、應激反應等臨床表現,增加患者并發(fā)血液疾病、電切綜合征的風險,并延長康復時間;②電切精度較低,較易出現難以徹底切除的腺體,或出現超范圍切除損傷健康組織而導致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或復發(fā)率增加;③手術視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手術過程中手術時間會隨著患者腺體體積的增加而延長,相應增加了術中出血量,提高了電切綜合征發(fā)生率,影響患者術后康復。尋找更為安全有效的手術方式,是臨床醫(yī)生的重要目標。
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是將開放手術與電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相結合的一種切除增生前列腺的手術方式[9]。近年來,在部分醫(yī)院臨床實踐中取得較好效果。該術式既有微創(chuàng)手術切口小、視野清晰、創(chuàng)傷小的優(yōu)勢,又能較為精準地切除增生部分前列腺組織[10,11]。在電切鏡下行鈍性機械推剝,剝離層面更加清晰準確,且止血針對性更佳,可有效避免地毯式電凝止血,最大程度減輕瘢痕形成和熱損傷程度。臨床對照性研究顯示,該術式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患者恢復快、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再次增生率低的優(yōu)勢[12,13]。我院自引進該術式治療前列腺增生以來,醫(yī)護人員得到一定的鍛煉,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通過與前列腺電切術對照研究發(fā)現,其在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尿管留置時間和住院時間方面均具有明顯優(yōu)勢,但與其他文獻相 比[14,15],未能縮短手術時間,可能與手術及醫(yī)護人員對該技術的掌握還不是很熟練有關。術后患者的IPSS評分、尿殘留量均明顯較電切術降低,明顯提升了患者最大尿流量,降低了術后近期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颊呖祻涂?,說明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相對較小,患者對治療及自身健康狀況較為滿意,從而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因為剜除術切除增生組織較為徹底,在1年的隨訪期內,再次增生率較電切術明顯降低。
綜上所述,經前列腺剜除術治療前列腺良性增生臨床效果優(yōu)于前列腺電切術,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前列腺功能指標及生活質量更優(yōu),術后近期復發(fā)率低,可作為手術治療前列腺增生的優(yōu)先選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