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華
[摘要]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問題引導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動機,用分析、探究的方式構筑知識結構,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推動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同時教師在利用問題引導法的過程中融合多元化教學手段,通過創(chuàng)新內容引發(fā)學生的熱情,通過問題探究梳理學習思路,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階段;語文學科;問題引導法;教學方式
教師以教學目標為基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根據教材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感知與掌握相關知識點,利用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對相關問題進行探索與解決,進而實現教學目標。
一、提出問題。發(fā)揮學生主體性
問題引導法的有效運用能夠使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并在解決問題后掌握知識。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明確問題,使學生以準確的目標開展學習活動,以解決相關問題,激發(fā)學習熱情。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正確理解問題引導法的意義,圍繞問題開展相關活動,將其作為課堂的起始與終點,以問題貫穿課堂,通過拓展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把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與探究問題的能力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另外,教師在教學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全面了解教材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教師要以新課改教學理念為基礎,及時轉變教學思想,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教學中要了解與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實際需求,幫助學生掃除詞匯障礙,并總結課文內容,教師在概括整體內容后,提出與課文主旨相關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興趣。值得注意的是,精心設計的問題并非通過標注課文即可找到答案,需要學生通過細致地分析與理解,才能找到切入點。例如,在《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教師設計問題:“小壁虎都向誰借了尾巴?”“尾巴”圍繞全文主旨引發(fā)了幾個小故事?教師以這兩個問題為主,引導學生深入課文,理解課文,以問題為主,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全文。
二、巧妙點撥,發(fā)揮教師指導作用
教師在提出相關問題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關注學生在自主學習與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小組學習進行解決。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不僅能夠體現教師的指導性作用,還能夠促使學生帶著問題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確保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答案,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小學語文教學以目的性、任務性為主,通過明確的任務及問題設計,解決相應問題,掌握課本知識,教師要遵循學生的思維規(guī)律,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為前提,根據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在解決問題時,不僅要使學生有目標、有計劃地進行學習,還要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邏輯能力,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建立團隊意識,提升學生對課文的全面理解能力,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性,針對性。
問題引導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趣味問題的學習中提出具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發(fā)揮自身引導作用,通過啟發(fā)式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思考并解決其所遇到的問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理解與應用知識。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適當點撥學生,以多元化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為學生呈現形象的空間情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此外,教師在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要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問題來源,通過不求甚解的方式解決相關問題。
三、解決問題。以合作學習為基礎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作為問題引導教學法的實際含義,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正確認識問題教學的現實意義,通過激發(fā)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勇于探索的方式,使學生自動、自主地發(fā)現難題,并提出解決方法。同時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尋找問題,在問題中掌握知識。
例如,在《故鄉(xiāng)的楊梅》一課中,首先向學生提問:楊梅是什么樣子?它產于哪個季節(jié)?故鄉(xiāng)的楊梅與其他地方的楊梅有何區(qū)別?通過相關問題的設計,幫助學生梳理思路。學生則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有目的地閱讀課文,體會文章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總結、歸納相關問題,指導學生進行理解與學習,使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索的方式下解決問題。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提出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個性,教師則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以互幫互助、共同成長的方式完成教學目標。在小組合作中,教師面對學生的問題,引導小組成員聯(lián)系課文,通過資料搜集與整理,在小組討論中交換信息。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方式,構筑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有效地合作學習,完成教學目標,全面培養(yǎng)與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多元化學習中豐富課堂體驗。
四、歸納概括。引導學生反思評價
語文課文教學中常常采用總一分一總的方式進行,教師以歸納為主,幫助學生總結課文主旨,而這也能夠充分體現語文教學的實際目的。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文章的工具性與人文性,通過對作者意圖的思考與探索,引導學生自主總結與梳理內容。同時教師在學生總結后對其方式方法進行評價,使學生及時反思。除了課堂知識點的講解外,教師還應當教授學生學習方法,通過對其價值性的深入探究,提高教學效果。教材來源生活,其課文內容的表達方式以生活的經驗與情感的抒發(fā)為主,豐富多彩的生活是語文教材的源泉。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歸于生活實踐,通過實際生活與課文內容的有效結合,拓展學生的知識積累與學習空間,使學生在探究中成長與發(fā)展。有效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深入了解課文知識,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從而自動、自主地進行學習,豐富學習體驗。在問題引導教學中教師通過設計練習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使其能夠自發(fā)地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除此之外,教師應還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習的知識,通過正確引導,使學生在反思中完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自身對知識的掌握能力。
五、鞏固應用。拓展學生學習空間
自主學習是解決問題的前提,而在解決問題后,只有及時對知識進行鞏固才能將其靈活應用在后續(xù)學習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多元化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參與課堂學習。
在鞏固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實際,通過有序指導,逐步提升問題深度,使學生在上下文的聯(lián)系中加深感悟。新課標教學理念中提出小學語文教學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解決問題為主,掌握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中注重知識鞏固,通過問題與思考的有效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在鞏固中拓展思維與學習空間。同時在歸納總結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學習、合作探討,通過對自身建議的表述,打破學生的思維局限,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交流意見,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在知識鞏固中,教師要不斷向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生在發(fā)現與解決問題中保持清醒。通過具體問題,形成語文思維,拓展學生學習空間。
六、結語
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問題引導教學的實際含義,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與探索,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與掌握知識。新課改教學理念中,倡導教師以問題引導方式滲透教學內容,通過知識與方法的有效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能夠以問題為切入點,進行探究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