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社社
[摘要]隨著新課改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小學數學教師逐漸轉變傳統(tǒng)教學思想,同時認識到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通過借助情境教學、小組合作、角色轉換、游戲教學以及結合現(xiàn)實生活等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欲望。因此,本文將對參與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和研究,進而將課堂歸還給學生,繼而高效達成數學教學目標,提高學生數學成績。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法;小學數學教學;應用
參與式教學法是小學數學新型教學模式,其主要教學方法是以學生參與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有效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其學習數學時能夠展現(xiàn)自我個性,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繼而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提升教學效率。
一、借助情境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
數學與其他學科不同,屬于一項較為抽象的基礎學科,如果小學數學教師只是單純地照本宣科,學生很難對當前教學內容予以吸收和理解,并且這種教學法較為枯燥、乏味,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在上課期間經常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或是聽不懂等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小學生各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開展教學工作。由于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且對任何事物充滿好奇心。為此,教師在授課前應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使其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融人情境當中。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教師還要正確認識本班學生認知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I生,使其在教師營造的學習情境中思考、探究。
例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這部分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熟知的事物入手,借用學生的文具用品在班級開一個小小的文具用品商店,然后將鉛筆、本子、格尺、書本等標注價格,促使學生通過買與賣,正確認知人民幣,精準掌握人民幣面值的正確用法。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習知識,繼而提高學生學習成績。
二、利用小組合作。激發(fā)學生探究欲
以往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主體,學生被動地接收教師講授的知識內容。長此以往,許多學生逐漸失去自主學習能力,不會圍繞問題展開思考與探究。隨著新課改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學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性,許多教師也在課堂教學中摒棄傳統(tǒng)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僅是改變教學模式,卻沒有給學生留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進行探究,導致學生自主探究模式局限于表面形式,沒有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學習法,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使其充分發(fā)揮課堂主體作用,促使學生在溝通交流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繼而在不斷深入探究中領悟新知,提高學生自身綜合能力。
例如:在學習《認識鐘表》一課時,教師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將每組學生平均分配,讓學習好、掌握知識快的學生,帶動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促使學生在小組討論探究中,強化鐘表認知記憶。
三、巧用角色轉換。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
小學數學教師實施參與教學法以后,應以平和、尊重的心態(tài)友好地對待每一名學生,讓學生在溝通交流中得到足夠的尊重。也就是說學生在參與式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學生是積極參與者、合作者與實施者。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信任,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使其在課堂學習中充分展現(xiàn)自我個性。
例如:在學習《倒數的認知》一課時,教師在備課時應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以下幾個問題:什么樣的數互為倒數?倒數的分子與分母又有哪些特點?0和1有沒有倒數等,教師設置好問題后,可以將這些問題以作業(yè)的形式發(fā)給學生,促使學生在復習時,緊緊圍繞這些問題思考、查找資料。待第二天上課后,教師可以隨機挑選一名學生讓臨時充當“小老師”,讓他為學生講解本課的知識點,教師則在一旁起到引導補充的作用。這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在師生角色轉換的過程中,掌握一套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繼而提高學習成績。
四、應用游戲教學,提高數學教學成效
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由于該年級學生年齡較小,還沒有從幼兒園的角色中轉成小學生,上課期間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上課經常走神。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將游戲教學引入數學課堂當中。這種教學方法也是參與教學模式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方法,該方法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符合低年級小學生心理特點,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更好地掌握本節(jié)課的教學知識點,避免學生上課走神的現(xiàn)象發(fā)生。
例如:在學習《1~5的認知和加減法》一課時,教師在授課可以試先準備好1到5的卡片,然后隨機抽取卡片上任意一個數字進行閱讀,讓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輪流讀數,對于回答得又快又準確的學生予以表揚,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予以鼓勵。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5不讀”的游戲,班級同學還是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大聲朗讀,輪到讀“5”的同學不能讀,而是要在原地蹦一下,倘若有同學忘記游戲規(guī)則,教師可懲罰學生做一個“鬼臉”。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既讓學生加深1~5的認知,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其感覺學習數學是一件既開心又快樂的事情,從而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五、結合現(xiàn)實生活,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
隨著新課改不斷深入推廣,數學教學逐漸向日常生活靠攏,強化數學生活化特點,讓學生知道數學源于生活,而應用于生活。尤其最近幾年中高考許多數學考試題目也摒棄以往的“難、怪、奇”,而是將考試重點落在生活應用當中。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緊跟當前教育形式,注重小學數學教學的實用性,促使學生重視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這就需要教師以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為教學出發(fā)點,重新整理加工數學教材,盡量選擇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活題材,并將這些生活題材引用到課堂教學當中,為小學數學教材注入新的知識活力。
例如:在學習“軸對稱”教學知識內容時,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照本宣科,以學生的認知能力很難理解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為此,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課件中有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待上課以后,學生很快被這只蝴蝶吸引,這時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蝴蝶飛舞時,兩對翅膀的運動規(guī)律。學生經過觀察后發(fā)現(xiàn),蝴蝶在飛舞時兩只翅膀不斷重合,繼而引出“軸對稱”定義。等學生完全理解“軸對稱”定義后,教師繼續(xù)用語言引導學生回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圖形、圖案是“軸對稱”圖形。通過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可以讓圖案設計充滿美感,然后讓學生以“舉一反三”法自己嘗試動手設計一個對稱圖像,從而發(fā)現(xiàn)數學知識的奇妙之處,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六、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參與教學法的主要目的就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轉變成主動探尋者,使其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展現(xiàn)自我個性,因材施教,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繼而高效完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