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倉水
蟹
先秦典籍里頻頻涉蟹:《周易·說卦》傳曰“為鱉,為蟹,為蠃(通螺),為蚌,為龜”,把蟹列為有著堅(jiān)硬外殼的水產(chǎn)動物一類;《尚書·周書·王會》曰成王時“海陽獻(xiàn)大蟹”,《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曰“大蟹在海中”,都提到了海里產(chǎn)大蟹;《國語·越語》曰“今其稻蟹不遺種”,吳國水稻田里的蟹吃光了稻谷,連種子都沒有剩下來;《莊子·秋水》曰“虷(蚊子幼蟲,又名孑孓)、蟹與科斗(即蝌蚪)”,在坍塌的廢井淺水里存活著小蟹……雖說先后不一,卻已經(jīng)把不同環(huán)境里的或大或小的這種甲殼水產(chǎn)動物一概稱為蟹,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祖先已經(jīng)陸陸續(xù)續(xù)地認(rèn)知了蟹類,由此,“蟹”的名稱3000多年來始終沿用。
當(dāng)初為什么大家共同而一致地叫它“蟹”呢?制字有義,后人作過種種推測,可信度較高的說法有二:
一是認(rèn)為蟹要解殼而成長。宋人陸佃《埤雅》:“蟹解殼,故曰蟹”;寇宗《本草衍義》:“此物每至夏末初秋,如蟬脫解,名蟹之意,必取此義”;羅愿《爾雅翼》:“字從解者,以隨潮解甲也”;明代的楊慎、屠本,
清代的袁景瀾、屈家蓀等都采此說?,F(xiàn)今證實(shí),蟹的一生要蛻皮解殼十七八次,蛻皮一次變形一次,解殼一次長大一圈,它確實(shí)是因解殼而逐步成長的動物。
二是認(rèn)為蟹要解殼而食用。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其(蟹)味絕佳,解其渣滓不用,用其精華,故曰解也”;褚人獲《堅(jiān)瓠二集》:“蟹,解也,順以兌剝而烹,故解也”;鴛湖映雪生《蟹卦》:“蟹,解也,解其四肢以飽我老饕也”;都把“蟹”之得名與吃蟹時要“解”聯(lián)系起來。當(dāng)然,凡甲殼類食物都要解殼,可是吃螺吃蚌之類,一次性解殼就行了,唯有吃蟹,腳要解殼,螯要解殼,胸甲要去臍揭蓋,而且吃到胸腹又有一倉一倉的乳白色內(nèi)殼要解,件件解,截截解,層層解,倉倉解,這是獨(dú)特而與眾不同的,于是古人就把動詞“解”添了個“蟲”字轉(zhuǎn)化成名詞,稱這種甲殼動物為“蟹”了。如此,中國人的吃蟹史早在“蟹”的稱名之時就開始了。
匡
《禮記·檀弓》有一段說:“成人有其兄死而不為衰者,聞子皋將為成宰,遂為衰。成人曰:‘蠶則績而蟹有匡,范則冠而蟬有綏,兄則死而子皋為之衰?!弊g成白話為:魯國的成縣,有個人哥哥死了卻不肯穿粗麻布做的喪服,可是當(dāng)聽到孔子的弟子子皋要來縣城為官,為怕受到處罰,才穿了喪服。于是成縣人便說:蠶兒吐絲結(jié)繭,蟹兒背上有匡,蜂兒頭上戴冠,蟬兒還拖著纓帶,那個人死了哥哥,因?yàn)樽痈藜磳⒌絹聿趴戏省?/p>
這段話里的“蟹有匡”是什么意思?唐孔穎達(dá)《禮記正義》:“蟹背殼似匡?!痹瓉碇傅氖切返谋硽ぁD敲?,“匡”又是什么?“匡”又作“筐”,一種盛物的前低后高、斜口方形的竹制器具,《詩經(jīng)·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傾筐”,《詩經(jīng)·召南·采》“于以盛之,維筐及(圓形竹器)”,說明了筐是我國勞動人民早就創(chuàng)制、普遍使用的器物,“蟹背殼似匡”,以“匡”比擬“蟹背殼”,形象,貼切,自此,蟹有了第一個構(gòu)件名稱,并且魯國成縣人所起的“匡”名長久地流傳了下來。
說長久流傳,舉例而言。南朝齊祖沖之《述異記》:“出??谛辛铮械?,清澈照底,有蟹焉,筐大如笠,腳長三尺”;唐錢《江行無題》“漫把樽中物,無人啄蟹匡”;宋蘇轍《次韻子瞻潁川留別二首》“紫蟹三寸筐”;宋張耒《寄文剛求蟹》“匡實(shí)黃金重”;至清,秦榮光《上海縣竹枝詞》“九十團(tuán)尖膏滿筐”,王寶庸《離為蟹賦》“螯誠若鉞,殼竟似筐”。
后來由“匡”派生出“斗”(唐唐彥謙“一斗擘開紅玉滿”)、“箱”(宋齊唐“時珍蟹有箱”)等,可是稱“匡”始終是主流?,F(xiàn)今圖書里則稱為背甲,雖無匡、斗、箱的形象,亦屬精準(zhǔn)。
螯跪
《荀子·勸學(xué)》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p>
先前,包括《周易》《尚書》《山海經(jīng)》《國語》等都提到了蟹,說明這種水生動物早就有了統(tǒng)一的稱呼,至于螯跪之名卻首見于《荀子·勸學(xué)》,出于沿用或是荀子的命名已經(jīng)遠(yuǎn)不及考,反正,自此之后被接受和使用開來,例如宋文同《寇君玉郎中大蟹》說“蟹性最難圖,生意在螯跪”,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蟹)二螯八跪,利鉗尖爪”。
螯跪是什么?唐楊《荀子注》云:“跪,足也。螯,蟹首上如鉞(古兵器)者?!蹦敲矗瑸槭裁捶Q“螯跪”呢?宋羅愿《爾雅翼》里進(jìn)一步作出了說明:“八足折而容俯,故謂之跪;兩螯踞而容仰,故謂之螯”;因?yàn)檫@個說明符合情理,于是獲得了廣泛的認(rèn)同,明梅膺祚《字匯》、張自烈《正字通》及清張玉書《康熙字典》等都曾引用。于此,可以把兩說合一:螯在蟹首,其狀如鉞,因能仰起向上而名;跪在其后,亦即是足,因能曲折向下而名?,F(xiàn)今圖書里,螯跪通稱胸足,并把蟹列入十足目,然而仍加區(qū)分:二螯的主要功能是掘穴、捕食和防御、爭斗,八跪的主要功能是爬行和游泳;因?yàn)楣δ懿灰?,?dǎo)致了形態(tài)上的差別。
必須補(bǔ)充說明,雖說螯在之后比喻為“鉞”“戈”“剪”“鉗”等,可是稱“螯”仍占絕對優(yōu)勢,難以動搖,“二螯堪把持”(唐杜甫)、“紫蟹螯螯香”(宋宋祁)乃至“螯封嫩玉雙雙滿”(清曹雪芹),就是今天有關(guān)介紹動物的書里還特稱它為“螯足”。至于跪,雖說仍有沿用,可是自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了“蟹有二螯八足”之后,就更多地稱“足”了,“蟹皆八足”(宋傅肱)、“古傳(金陵)有巨蟹,背圓五尺,足長倍之”(元陳芬)、“八足旁行故名螃蟹”(明梅膺祚)、“多肉更憐卿八足”(清曹雪芹)。之后,又從“足”派生出“腿”(《紅樓夢》中有“這滿桌子的腿子,二奶奶管吃就是了”),派生出“腳”(四川兒歌《螃蟹歌》中有“螃呀螃蟹哥,八呀么八只腳”)等。為什么?比起“跪”,“足”“腿”“腳”更直接、更通俗、更明白。
臍
三國魏張揖《廣雅》:“蟹,也。其雄曰,其雌曰博帶。”意思是,(fú)這種小蟹,又叫(guǐ),雄的稱(lāng hǎi),雌的稱博帶。為什么“雄曰,雌曰博帶”?誰也說不清楚,而且之后也只為文人炫耀博識(例如清尤侗《蟹賦》“前驅(qū),博帶后行”)而偶然使用。不過,張揖《廣雅》卻是中華蟹史上第一次觸及了蟹的雄雌。
賈齊勰,北魏齊郡益都人,曾任高陽郡太守,農(nóng)學(xué)家,在《齊民要術(shù)·作醬等法第十七》里說:“九月內(nèi),取母蟹。母蟹臍大圓,竟腹下,公蟹狹而長?!辈粌H接續(xù)《廣雅》蟹的雄雌,更指出了辨識的依據(jù),即按臍的形態(tài)判斷:母蟹的臍又大又圓,覆蓋著整個腹部;公蟹的臍則又窄又長。臍,原指人體腹部正中的肚臍、臍帶之類,現(xiàn)被借用于蟹,并區(qū)別于蟹腹,可以說,這是中國人最為智慧的詞語活用之一,準(zhǔn)確,恰當(dāng),而且對蟹臍的描述形象直觀、易于把握。從此,不只各種字書釋“臍”都增加了一個“位于蟹腹”的義項(xiàng),而且始終為大家沿用,“霜臍常食新”(宋黃庭堅(jiān))、“霜臍貴抱黃”(宋李彭)……直至今天,動物書上仍稱貼伏在腹甲上或大圓或狹長的那片甲殼稱“臍”。
唐朝末年,詩人唐彥謙《蟹》詩:“漫夸風(fēng)味過蝤蛑,尖臍猶勝團(tuán)臍好”;以尖臍稱雄蟹,以團(tuán)臍稱雌蟹,應(yīng)該說“尖團(tuán)”之稱既不失《齊民要術(shù)》原意,又簡化明了。于此,蟹的雄雌稱呼便被定格,例如宋蘇軾說“堪笑吳興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tuán)”(《丁公默送蝤蛑》),明徐渭說“金紫膏相蝕,尖團(tuán)酒各酣”(《蟹六首》),清翁同說“入手尖團(tuán)快老饕,橙香酒洌佐霜螯”(《食蟹》)等。
那么,“九雌十雄”或“九月團(tuán)臍十月尖”是怎么回事?原來雌蟹和雄蟹的成熟期有先有后,在長江下游江浙皖一帶,一般在農(nóng)歷的九月,雌蟹先進(jìn)入成熟期,由清瘦而豐滿,而雄蟹則稍遲,至十月才長足充實(shí),故而,這是先人在食蟹中不斷比較和體察才獲得的經(jīng)驗(yàn)。
清人王念孫在《廣雅疏證》里說:“今人辨蟹,以長臍者為雄,團(tuán)臍者為雌。”張揖首及蟹的雄雌,經(jīng)賈齊勰、唐彥謙等,在歷史歲月里逐步而緩慢地得到了深化。
作者單位:淮陰師范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