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珊
摘 要:社會達爾文主義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理論精髓,于清末民初被引入中國。社會達爾文主義在近代中國的傳播,雖有正面效用,但近代中國并沒有選擇社會達爾文主義指導中國的復興之路,原因在于社會達爾文主義不是科學的真理、不符合中國國情、無先例可效仿。由此觀之,近代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也便成了歷史之必然。
關鍵詞:近代中國;社會達爾文主義;馬克思主義
1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內涵
英國科學家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在1859年發(fā)表的《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了生物進化學說,他指出在有機的自然界中生命體存在不斷進化的過程,而引起這一進化過程的是種類繁衍帶來的生存壓力。自然界提供的資源是有限的,想要生存就必須競爭。同一物種、不同物種之間都存在殘酷的競爭,不能適應環(huán)境的物種會逐漸消失,因此為了生存,生命體會促使自身不斷進化。
達爾文主義不僅在自然領域傳播,其也滲透在社會政治領域。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自然界中的競爭同樣存在于人類社會,人類為了生存需要竭盡所能,其將“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看作是最高原則,采用進化的觀點來解釋人類社會中的一系列問題和現(xiàn)象,認為弱肉強食的社會,強者才能生存,弱者只能被滅亡。英國學者斯賓塞在1852年發(fā)表的《群體理論》中,用“適者生存”一詞代替了“自然選擇”,這一替換更加準確的解釋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精髓,即生存競爭同樣存在于人類社會中,人類為了生存需要竭盡所能,不斷進行競爭,人類社會內部結構也隨之變化,實現(xiàn)進化。
2 社會達爾文主義在近代中國傳播
社會達爾文主義學說將自然界中“適者生存”的思想應用于人類社會,把人類的發(fā)展規(guī)律簡單的看成生物發(fā)展規(guī)律,否認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觀能動性。盡管社會達爾文主義并不完善,但是對于當時面臨著滅族亡國危機的中國人民來說,社會達爾文主義喚醒了廣大人民群眾心中的斗志,堅定了他們渴望中國變強的決心,構建了未來生活的美好圖景。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希望通過社會達爾文主義,變法圖強,改變中國現(xiàn)狀。
從1895年開始,嚴復發(fā)表了多篇文章系統(tǒng)的介紹了社會達爾文主義并翻譯了《進化論與倫理學》,他把《進化論與倫理學》取名為《天演論》。《天演論》的出現(xiàn)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伴隨著它的盛行,人們逐漸認識也認可了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嚴復認為西方國家之所以比中國強盛,就是因為西方國家更加強調“物競天擇”的觀念。這種觀念在傳入中國后使許多正在尋找救亡圖存的有識之士看到了前進的方向,激發(fā)了人們心中愛國主義的信念,鼓勵人們爭取國家和民族的光明前途??涤袨橐采钍苌鐣_爾文主義影響,他早在嚴復翻譯《天演論》之前就已經初步形成了三世進化理論,《天演論》翻譯之后,他又接受了其中的部分思想完善了自己的進化理論。在如何看待人類社會的問題上,康有為認為人類社會同生物界一樣是不斷進化的,他在三世進化理論中指出:“世有三:曰亂世,曰升平世,曰太平世。必拔亂世,反之正,升于平世,而后能仁?!笔芸涤袨榈热说耐瞥邕M化論在近代中國廣泛傳播,在此背景下,梁啟超把進化論與康有為的春秋三世說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的進化論世界觀。
近代中國的有識之士深受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無論是嚴復、康有為還是梁啟超都采用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觀點來強調社會歷史的進化。進化論的一些觀點雖然現(xiàn)在看來存在問題,但是在當時這種崇尚物競天擇的社會精神還是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為當時的中國注入了希望的力量。
3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正面效用
社會達爾文主義符合了近代中國的需要,它的出現(xiàn)為當時的中國注入了希望的力量,喚醒了近代中國人民愛國情感,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在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中起到了積極作用。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社會達爾文主義批判了神創(chuàng)論。社會達爾文主義崇尚的進化論在本質上是反宗教的,它打破了過去宗教關于神創(chuàng)造人的論斷,否認宗教至高無上的權威性,梁啟超曾指出:“故進化論出,而前者宗門迷信之論,盡失所據(jù)?!鄙鐣_爾文主義把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簡單看成生物發(fā)展規(guī)律,這是不科學的,但是它也批判了神創(chuàng)論,這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其次,社會達爾文主義推動了反帝、反滿斗爭。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觀念傳入近代中國后,許多思想家吸收了它的觀念,社會上言排外、排滿者逐漸多了起來,例如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派,他們認為中國要想在世界競爭中取得勝利,就必須先排滿,而想要排滿就不得不需要進行革命,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反帝、反滿斗爭的發(fā)展。
再次,社會達爾文主義以進化論看世界的觀念,影響了社會各個領域。當時以嚴復、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為代表的思想界把進化論當成一種世界觀、方法論,而非一種學理,他們以進化論為指導,尋找救亡圖存的方法,同時它也影響了近代中國社會其他領域,例如蔡元培運用進化論研究哲學、胡適運用進化論研究文學等。
最后,社會達爾文主義促使國人民樹立自強、自立的信念,不斷謀求中國近代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社會達爾文主義中的重要觀點,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傳播使這一思想不斷深入近代中國人民的心中,喚醒了人民心中的斗志。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都在某種程度上吸收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思想,把社會達爾文主義應用到具體的舉措中,這些改變都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為當時腐朽的中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4 近代中國為什么沒有選擇社會達爾文主義而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中國近代的思想家們在向西方國家尋找救亡圖存的真理的時候,選擇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在近代中國也曾展現(xiàn)出其優(yōu)越性,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競爭觀念很符合近代中國社會的需要,它的出現(xiàn)喚醒了近代中國人民心中熊熊燃燒的斗志,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發(fā)展。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優(yōu)越性只是曇花一現(xiàn),社會達爾文主義并不科學甚至還有諸多漏洞。近代中國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近代中國沒有選擇社會達爾文主義而是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
4.1 社會達爾文主義非科學的真理
對于近代中國而言,社會達爾文主義雖然有諸多正面效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發(fā)展,但是這種優(yōu)越性只是短期的,無長期作用,是經不起時間和實踐考驗的,相反作為一種科學的、人民的、實踐的、開放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是可以經得起考驗的。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真理,社會達爾文主義是非科學的。
達爾文的進化論深受馬爾薩斯的影響,他把馬爾薩斯僅為人類適用的進化理論應用于動物和植物上,把人類社會簡單的等同于自然界,忽略了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之處,認為人類社會中的競爭和自然界中的競爭沒有任何差別,這顯然是不科學的。馬克思不同意把人簡單等同于動物,因為人的許多行為并非完全出自生物本能,人是具備主觀能動性的。馬克思認為起初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和動物與自然界的關系相同,人對自然界的意識完全是動物意識,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逐漸開始與其他人進行交往,形成了群體,這一階段人同樣具備畜群意識。但這種行為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動物形成畜群的行為,我們需明白不同于動物的沒有意識,人是擁有意識的,人用意識來指導自己的實踐,而非單純靠本能行動,因此人類形成社會群體也是由于意識到要與他人進行交往而交往的。馬克思認為人可以在認識自然、服從自然的基礎之上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馬克思看到了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之處,這便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所在。
4.2 社會達爾文主義不符合中國國情
社會達爾文主義傳入中國后一定程度上促使近代中國發(fā)生了改變,為近代中國注入了生機,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社會達爾文主義弱肉強食的思想也在客觀上為帝國主義列強的擴張侵略進行了辯護,這種充滿侵略性與強權政治的思想不符合中國國情。
在古代中國,中國人民便把理想社會稱為“大同”社會,希望人民安居樂業(yè)、豐衣足食,沒有差異,沒有戰(zhàn)爭。社會達爾文主義是一種推崇競爭與侵略的思想,這種思想雖然一段時期內在近代中國廣泛傳播,但這只是暫時的,只是因為人們迫切渴望救亡圖存才接受了這一思想,社會達爾文主義不能成為近代中國最終的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廣大貧苦民眾解放的理論,更加契合近代中國渴望獨立自由的愿望,同時也更契合中國的國情?!榜R克思思想的獨到之處在于它將階級斗爭和生產方式這兩個概念結合在一起,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歷史觀?!边@種觀點不同于社會達爾文主義簡單的斗爭觀點,馬克思超越了達爾文進化論,原因在于他以經濟發(fā)展為基礎來解釋社會的存在和由此形成的各種上層建筑、社會意識等。且馬克思的階級斗爭并不等同于社會達爾文主義單純的生物斗爭,其斗爭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全人類,這顯然更符合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國情。
4.3 社會達爾文主義沒有先例可以效仿
社會達爾文主義在19世紀時曾在西方國家流行,因為19世紀,隨著西方大規(guī)模的殖民活動的出現(xiàn)和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人們需要看似科學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對其掠奪的行為進行美化。且隨著西方工業(yè)文明的高度繁榮,使人們將歐洲社會制度和文明視為效仿的典范。社會達爾文主義傳入中國后,中國人民渴望國家自由獨立,渴望同西方國家一樣強大起來,使社會達爾文主義在近代中國同樣獲得廣泛傳播,但這種傳播只是一段時期內的。
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殘酷的戰(zhàn)爭給西方國家?guī)矸N種破壞,頃刻間變得慘不忍睹,使得資本主義國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嚴重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將資本主義制度原有的內在矛盾暴露無遺,不少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反思西方制度的弊端所在,對社會達爾文提出懷疑,曾經一度效仿西方制度的先進人士開始重新反思救國之路,去接受更符合實際的科學理論,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轉變,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受到強烈震撼。如毛澤東所述:“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俄國革命的勝利,讓世界與俄國有類似國情的各無產階級國家看到了一種新社會制度的希望,不少國家開始仿效俄國的革命道路,中國就是其中的一員。中國同俄國一樣,在革命前經濟凋敝,百姓生活落魄,深受封建主義勢力的壓迫,先進知識分子一直在探索救國的道路。俄國的十月革命的勝利,為我們提供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發(fā)展模式,這對于當時渴望救亡圖存的中國人民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最終促使近代中國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對于近代中國而言,社會達爾文主義雖然有許多正面效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但是其本質上仍然是以微觀的、自然史的方式認識世界。近代中國之所以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原因在于俄國十月革命為我們提供了先例,且馬克思主義具有科學性也更加符合中國國情,它具體地解釋了人類歷史,這些優(yōu)越性都是社會達爾文主義所不具備的。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的意識形態(tài),在我們從落后、封閉、任人宰割的舊社會到文明、富強、民主的現(xiàn)代社會轉型過程中,發(fā)揮了決定性的思想指導作用。當今世界,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它在給人類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造成了中東問題、東歐問題、東亞緊張局勢、環(huán)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我們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必須警惕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同時與時俱進的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途中不斷取得勝利。
參考文獻
[1]康有為.論語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195.
[2]李華興,吳嘉勛編.梁啟超選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451.
[3]特里·伊格爾頓.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32.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