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深夜食堂》、《孤獨的美食家》到最近的《絕味之路》,日本美食影視劇中的孤獨感愈演愈烈。本文嘗試運用解構分析的手法,探究這些影視劇是怎樣從角色塑造、美食元素、語言風格、畫面構建和影視主題五個方面向觀眾傳達孤獨感,以及這種孤獨感背后深層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根源。
【關鍵詞】日本;美食影視劇;孤獨感;一人食
繼《孤獨的美食家》后,又火了一部“一人食”日本美食劇《絕味之路》。這部劇講述的是一位人到中年的上班族須田民生,每到周五下班,便會一個人開車展開一段周末的短途旅行,途中尋找處在“滅絕邊緣”的被忽略的美食的故事。劇情精巧簡潔,畫面舒展清麗,每一集都會有一份治愈力滿滿的美食來撫平須田一周工作的疲累。但看似溫暖的情節(jié)背后,卻是無法隱藏的孤獨感。一個人開車、一個人旅行、一個人吃飯,從沉重的工作和復雜的社交中逃離出來,片刻的自由卻也顯得那么寂寥和心酸。這種宿命般的孤獨感并不是第一次出現(xiàn)在日本的美食影視劇作品中,無論是中年男人的美食救贖,例如《深夜食堂》、《孤獨的美食家》等等,還是青年男女的成長之路,例如《小森林》、《風平浪靜的閑暇》等等,都是在一個人與美食的糾纏中領悟生活的真諦。那么,在日本的美食影視劇中,究竟是哪些元素展示了孤獨感?追根溯源,這種孤獨感又源自何處?
1. 解構日本美食影視劇中的孤獨感
1.1 角色塑造
在日本的美食影視劇中,通常沒有宏大的人物設定,也沒有復雜的人際關系,所有的筆觸都在描繪一個人的世界,一個普通人眼里的美食與人生。井之頭五郎是《孤獨的美食家》中的主人公,一名獨自經(jīng)營進出口商品的雜貨商,身材高大卻很瘦削,平時沉默寡言,即使在與客戶交談時,也保持著謹慎的禮貌和客氣的疏離,最大的愛好就是工作之余在城市的街頭巷尾尋找美食。五郎不會喝酒,每每在居酒屋吃飯時,只能在別人奇怪的目光中點一杯烏龍茶,周遭人酒后的放肆和笑語似乎都與他無關,他快樂的全部就是眼前的美食。餐前的“我開動了”和餐后的“謝謝款待”是永遠不變的臺詞,最大程度上的解放自我也就是吃到大汗淋漓時脫下外套,解開襯衫袖扣的那一刻了。或許美食的體驗是獨一無二的,但寂寞的人生卻無獨有偶?!缎∩帧分械闹魅斯凶映錾谌毡緰|北地區(qū)的村莊小森,長大后的她決定和男友一起去東京打拼,卻因最終接受不了城市快節(jié)奏的生活逃回家鄉(xiāng)。沒有生活來源,就只能自己種植農作物維系生存,春夏秋冬,年復一年。市子的母親離家出走很多年,在空蕩的老房子里她依靠記憶中母親的食譜烹制美食,在回憶與現(xiàn)實的交錯中感悟親情和友情。這類日本美食影視劇作品中少有熱血的人設和激烈的矛盾沖突,大多是在克制和單調的人生中放大美食的意義。
1.2 美食元素
在中國的美食影視作品中,從器具到食物無一不透露著“大團圓“的意味。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開篇,主人公老朱殺雞宰魚做了滿滿一桌子菜,荷香叫花雞、松鼠魚、東坡肉、蟹粉湯包……菜量和花樣令人咂舌,實際上吃的人只有坐在圓桌前的老朱和三個女兒而已。相比之下,日本料理更以食材和精致著稱,菜量上以滿足一個人為主,孤獨感呼之欲出。即使像烤肉、火鍋這類社交性極強的食物,日本式的“一人食”也比比皆是。在《孤獨的美食家》中,高負荷的工作之后,五郎便會化作肉食動物沖進烤肉店,點上一盤鹽漬牛舌,一盤嫩肩里脊,配上一碗米飯大快朵頤。劇中的烤肉盤比國內常見的烤盤小一大圈,約莫只能容下三四塊肉,吃上兩口,便要抓緊續(xù)上新肉,一個人也能吃出熱火朝天的忙碌感。有一集中,五郎到臺灣出差,被中國的大菜量驚到目瞪口呆?!讹L平浪靜的閑暇》中主人公大島凪在感情失敗后逃到城市郊區(qū)開始新的生活,常常利用身邊的食材做出溫暖人心的食物。鄰居陽臺上結出的苦瓜,媽媽留下的米糠腌床,和自己種植的一小盆豆苗,這盆豆苗是凪在壓抑的舊生活給靈魂松一口氣的出口,也是陪伴她開始新生活的勇氣來源。返璞歸真的生活氣息和新朋友的關心,弱化了窮苦日子的凄涼,但孤獨感卻從未消失。甚至凪的新朋友們也全都是孤獨的城市邊緣人,充滿魅力卻看不清自己內心的阿信,過著流浪漢一樣生活的吉永綠奶奶,總是被歧視的單親媽媽美玲,生活的挫敗與美食的治愈交叉而至,構成一段段有淚有笑的故事。
1.3 語言風格
寡言是日本美食影視劇中主人公的普遍設定,當語言不再是表達內心的主要手段時,食物便撐起了人物與周遭世界溝通的橋梁?!渡钜故程谩返?5話的故事叫春雨沙拉,故事中的女生小百合一直暗戀班上愛吃春雨沙拉的志賀,愛屋及烏,原本不喜歡這個味道的小百合也每天點這道菜。故事的結尾,志賀和別人走到了一起,小百合也終于點了其它的菜,從這段暗戀無果的感情中解脫出來。食物雖然無言,卻承載了小百合多年的愛戀,當春雨沙拉不再是唯一的選擇時,人物的情感也借助這樣一份舍棄收獲了成長。而在《孤獨的美食家》中,導演則選擇用大量的獨白來闡釋人物的內心。當饑腸轆轆的五郎找不到心儀的飯店時,便會在心里念叨“穩(wěn)住,五郎,你只是餓了而已,想想肚子到底想吃什么”;吃到第一口陌生的食物時,會露出孩童般的驚訝,“原來是這種味道啊”這樣想到;當用心品嘗食物的滋味時,五郎的表情時而眉頭緊鎖時而驚喜過望,竊喜的想到自己剛去拜了寺廟轉頭就遇見美食;當用餐的心情因為美味而達到高潮時,劇中會響起五郎專屬的戰(zhàn)歌,“唔,就是這個味兒”;在其他食客眼中的五郎只是在沉默的用餐,而五郎的內心卻已上演了一部自己與食物兩軍對峙的大戲,最后,所有的贊美化作一句心滿意足的“謝謝款待”。不需要更多語言的輔助,只在人物與食物的你來我往中傳達生活的意義。
1.4 畫面構建
如果說臺詞是演員的語言,那么畫面便是導演的語言,觀眾能夠從鏡頭的拍攝和畫面的剪輯中感受到作者有心或無意的情緒表達。影片《南極料理人》講述了八位南極考察員在極地生活的故事,在枯燥的考察生活中,廚師西村制作的美食成為了成員們每日期待的驚喜。影片中出現(xiàn)了幾次相似的鏡頭切換,從南極洲冰天雪地、暗無天日的室外環(huán)境,切換到溫暖的室內、美味的食物,在荒無人煙的世界盡頭,這個小小的考察站是人們唯一的依靠。巨大的孤獨感包圍著每一個人,縱有美食的撫慰,卻仍幾次游走在崩潰的邊緣。劇中有一幕,西村隨身攜帶的女兒的乳牙被打落進深深的鉆井中,一向溫柔平和的他瘋了似的在洞口大喊女兒的名字,空洞的回聲傳來,化作西村思念家人的無奈和痛苦,撞擊著觀眾的心靈。除了這種鋪在屏幕上的孤獨,在美食劇《深夜食堂》中,導演運用了另一種更為含蓄的手法來表達類似的情緒,暫且稱之為畫面的克制感。這部劇雖然是由漫畫改編,卻沒有繼承漫畫的夸張手法,很少有吱吱流油的食物特寫,或恨不能從屏幕上挖一勺出來給人聞聞香味兒的誘惑,食物在老板嫻熟的手法和淡定的表情中制作出來,溫潤的厚蛋燒,恰到好處的煎香腸,食指大動的客人,和一段段借著夜色吐露出來的心事。城市的霓虹深處,午夜的小巷,誰又不是那個背負著心事前行的食客呢?
1.5 影視主題
一直以來,美食是日本影視劇作品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日本料理凝聚著日本人的精神文化,而影視劇作品則像一面鏡子,倒映著食物制作和社會文化的改變。從近些年大火的美食影視劇作品來看,更多的主題展現(xiàn)的是從美食著手,通過“物”和“情”兩條線來促進主人公的個人覺醒。以《孤獨的美食家》為例,五郎是劇中唯一的主角,也是觀眾追隨劇中故事的唯一視角,平凡無奇的人生只在與美食碰撞時才會響起歡快的戰(zhàn)歌,那句“不被時間和社會所束縛,幸福地填飽肚子的時候,短時間變得隨心所欲,變得自由,誰也不打擾,毫不費神的吃東西的這種孤高行為,是平等賦予現(xiàn)代人的最高治愈”,撫慰了多少孤獨的食客。美食成為他與世界的交叉點,食物的一側是充滿著煙火氣的人生百態(tài)、燈紅酒綠,另一側是主人公只允許美食進入的孤寂內心。就是這樣一部略顯“喪”的深夜劇在日本卻連創(chuàng)收視率新高,收獲了一大批對劇中人生感同身受的忠實觀眾,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2. 日本美食影視劇中孤獨感的來源
根據(jù)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的調查顯示,截至2015年,50歲仍未結婚的人口比例在日本男性中約為23.4%,在女性中約為14.1%,刷新比例最高紀錄。如果把這份調查報告中的比例定義為“終生未婚率”,這意味著,日本男性平均每4人中就有1人、女性平均每7人中就有1人終生未婚。家庭和陪伴仿佛不再是日本人生命中的必需品,獨居人口正在成為主流的家庭形式。
很多人將這樣的人口現(xiàn)象歸咎于經(jīng)濟原因,認為20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jīng)濟的破滅,導致新一代年輕人不再認同上一代人拼死拼活攢錢買房的價值觀,沒有欲望沒有執(zhí)念反而可以獲得最輕松的人生,這就是低欲望社會的產生。而后隨著教育的普及,當女性開始擁有更多的社會角色和經(jīng)濟獨立能力時,依賴型的婚姻關系不再,家庭被視作沉重的工作之外,額外的枷鎖和負擔,很多男性也持有此觀念。于是,單身文化形成。現(xiàn)在,日本隨處可見“一人食”、“一人游”、“一人房”,所有的企業(yè)都在迎合這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一個人就算不社交也不會有任何的不方便,生性善于克制情感的日本人很容易的就活成了一座孤島。
“若能避開猛烈的狂喜,自然不會有悲痛來襲”,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如是說道。若不曾擁有華美的珍珠,就不會有被竊的痛苦;不曾愛上一個人,就不會品嘗孤單的滋味。一個人行走在人間,卻用克制欲望來保護自己脆弱的內心,這或許就是日本美食影視劇中孤獨感的來源吧,那身在孤島卻不自覺的人生。
參考文獻:
【1】大前研一,《低欲望社會》,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
【2】Eric Klinenberg,《Going solo: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Penguin Books,2013
【3】何天平,《臺灣電影中的“孤獨美學”》,新聞研究導刊,2013
作者簡介:王明珠(1994-),女,內蒙古通遼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