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文言文,語言凝煉,論述精辟,承載著中華民族相對穩(wěn)定而持久的記憶。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凸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題,選編了15篇文言文,旨在讓學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結構和表達方式,感受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增強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塑造人格魅力,培養(yǎng)學生語言素養(yǎng)。
文言文教學的定位是什么?文言文怎么教?教什么?文言文的教學課堂該如何開展?小學語文統(tǒng)編版教材增加了文言文是中華文化尋根之旅,是文化基因嵌入之旅,而我們學習文言文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去感受這份散發(fā)著古典氣息的溫度。文言文是最接近尋常說話,最能充分表達思想和情懷的方式。筆者認為,小學階段文言文的學習,應該把握編者意圖,做到以讀為線,以趣為引,以思為槳,打開文言文學習之窗,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以讀為線,層層深入
《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毙W語文統(tǒng)編教材3—6年級文言文篇目共15篇,對于學生來說,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話語體系,怎么學習?教材主編溫儒敏先生倡導:多讀。只有多讀才能感受文言文的音韻之美,只有多讀才能豐富文言語感,只有多讀才能加深文言理解。
以五年級上冊《古人談讀書》為例,課文雖然篇幅較短,但古今字音的不同、文言的行文斷句都是學生朗讀中的絆腳石,所以正確、流利地朗讀就成了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注釋,讀準“默而識(zhi)之”“是知(zhi)也”這兩個古今不同的字音,給學生新鮮的閱讀體驗,初步培養(yǎng)新的閱讀能力;可以對比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標注停頓符號,讀好斷句;也可以提供關鍵字在字典中的解釋,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義再讀,讓學生在多次朗讀中感受文言文的句讀,讀出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
學生理解了課文后,老師再次組織多種形式的朗讀。這次的朗讀不是前次的簡單重復和次數(shù)疊加,而是一種螺旋式的提升。如五年級上冊《古人談讀書》,學生讀文說意理解課文后,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孔子課堂開講了,現(xiàn)在你就是孔子,趕緊給你的弟子說說如何讀書吧”,學生變換角色,扮演孔子朗讀課文。又如六年級上冊《書戴嵩畫?!罚處熞龑W生抓住文中關鍵語句“常以自隨”“錦囊玉軸”“曝書畫”,想象杜處士“尤所愛”的情景,反復朗讀,讀出其對《斗牛圖》的喜愛之情。再如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配上古典音樂,營造氣氛,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并熟讀成誦。
每一次讀都更有趣,每一次讀都更有力,每一次讀都更有效。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讀出了韻味,讀出了情趣,讀出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之情。
二、以趣為引,加深理解
理解文言文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如何教?教材主編溫儒敏先生明確表示:“讓學生利用已有經(jīng)驗學習;多種方法激發(fā)興趣;引導借助注釋閱讀。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譯!不考注釋!”從中可以看出,文言文的理解不是逐句逐字的翻譯,不是生搬硬套的講解。教學若求字字解釋精準,勢必枯燥無味,阻礙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15篇文言文中有12篇都是故事,語言淺顯易懂、情節(jié)富有趣味。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講故事、形象生動的插圖、情境表演等形式降低陌生感,消除畏難情緒,加深和豐富對文言文的理解,激發(fā)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喚醒學生的閱讀期待。以六年級上冊《書戴嵩畫牛》為例,教師出示兩幅不同的斗牛圖,引導學生觀察牛尾所在位置,理解“尾搐入兩股間”“掉尾而斗”,這樣的教學使得課堂情趣盎然,充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對文言文的喜愛之情。
還以《書戴嵩畫?!窞槔?,教師采用意思對對猜的游戲,自己說出句子的意思:“種田的事問農(nóng)民,織布的事問織女,這是那句話的意思?”學生一聽就能找到對應的語句“耕當問奴,織當問婢”,游戲點燃了學習的熱情,使學生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加強對文言的理解。再如教師讓學生結合注釋,將古文翻譯成現(xiàn)代文。學生會發(fā)現(xiàn),這不就是記錄了一個杜處士曬畫,牧童笑之的故事嗎?原來,貌似生冷的語言文字之下,隱藏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只不過,古人用他們熟悉的語言,用他們的表達方式來記錄而已。因此,文言文雖然是“古”文,但同時還是故事。接著,老師讓學生變換角色,扮演“杜處士”“牧童”,講講“我”的故事,既加深、豐富對文言文的理解和內(nèi)化,又喚起他們對文言文的親切感、親近心。
“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利用有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享受經(jīng)歷的充實與獲得,可以促進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以五年級上冊《古人談讀書》為例,老師先讓學生背誦第一則課文《不恥下問》,再交流自己是怎么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快速記住的,引導學生總結熟讀成誦的方法:仔細看、認真記,反復讀。接著,老師出示第二則課文《讀書三到》,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剛才大家所說的方法正是朱熹的“讀書三到”,學生從自己的讀書實踐中,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再用這樣的方法去背誦第二則課文。整個教學過程沒有繁瑣的字詞分析,沒有枯燥的注釋講解,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理解來自于自己的實踐,又運用于自己的學習鞏固中,可以說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三、以思為槳,提升思維
閱讀教學應“利用閱讀期待、閱讀批判和反思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chuàng)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四個方面?!八季S的發(fā)展和提升”是語文教學很重要的任務之一。思維和語言是息息相關的,思維的提升有助于語言的發(fā)展。在語文學習中,要重視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思維的品質。語文課堂要有思維容量,以過程推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以六年級上冊《書戴嵩畫?!窞槔蠋熞龑W生比較文中牧童“拊掌大笑”和杜處士“笑而然之”中“笑”的不同,感受牧童和杜處士不同的人物形象,繼而拋出“聯(lián)系上下文,想一想文中這兩處笑能不能交換位置?”這樣的思辨問題,引導學生從內(nèi)容和人物身份兩方面去探究分析,尋找不能交換的理由,從而發(fā)現(xiàn)蘇軾塑造人物性格的巧妙之處。再如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老師帶領學生讀文說意的基礎上認識人物形象,讓學生說說王戎是個怎樣的孩子?隨后拋出問題:王戎真的沒動嗎?你認為王戎動了什么?在王戎“動”與“不動”的批判思辨中,學生發(fā)現(xiàn)了一個善于動眼觀察、善于動腦思考的少年。教材中蘊含著的這些思維訓練點,教師要善于發(fā)掘,精準把握,用一個小小的問題,撬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讀中思辨,讀中明理,讀中識人,提升學生思維的品質。
文言文如此美妙,每一篇都帶著獨特的味道。文言文教學應著力學習情趣,讓學生帶著歡喜和文言文相遇,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在層層推進中經(jīng)歷學習的過程,在讀悟貫通中感悟文言文的獨特之處,在思維的躍動中點燃傳統(tǒng)文化之光,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
肖香,江蘇省揚中市聯(lián)合中心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