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是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構成的專營細胞內生存的無細胞結構的一類病原體,亙古以來就嚴重地威脅著人的健康與生命,但是因為病毒極其微小,不僅肉眼不可見,甚至在光學顯微鏡下都觀察不到,所以人類真正意義上對病毒的研究僅有一百余年的歷史,而直到20世紀30年代,隨著電子顯微鏡的發(fā)明和應用,科學家才最初觀察到病毒的形態(tài),冠狀病毒(coronavirus)即因其形態(tài)而得名。
作為病毒的一類,冠狀病毒只感染鳥類和哺乳動物,而感染人的冠狀病毒在20世紀60年代已經被發(fā)現,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并未受到世人特別的關注,因為較早發(fā)現的幾種人際傳播的冠狀病毒所導致的只是普通感冒,直到2002年冬季至2003年夏季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冠狀病毒才顯露出其不可小覷的威力,而導致SARS的這種病毒最終即被命名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SARS-CoV)。此后,2012年出現于中東的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再次震撼了世界,后來被命名為“中東呼吸[系統(tǒng)]綜合征冠狀病毒”(MERS-CoV)。2019年底現身的又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引發(fā)的疫情擾動全球,給人們的生活與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而在應對這場疫情的過程中,其病毒的命名也備受關注。雖然“新型冠狀病毒”成為各種報道中的習稱,但是顯然,正如MERS-CoV曾被稱作“新型冠狀病毒”一樣,對于引發(fā)此番疫情的病毒,“新型冠狀病毒”也只能是一種臨時的稱呼,而不是正式的名稱。隨著研究的推進和認識的深入,加上指導公眾正確認知的需要,此病毒的正式命名呼之欲出。
2020年2月11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命名為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同一天,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ICTV)的冠狀病毒研究小組(CSG)建議將此病毒命名為SARS-CoV-2。然而這一病毒命名并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同,爭議隨之而起。在同此次疫情的戰(zhàn)斗中,中國政府與民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科學界亦致力尤多,創(chuàng)獲頗豐,而眾多科學家對于“新型冠狀病毒”的命名問題也給予了特別的重視。為此,《中國科技術語》特別推出“新型冠狀病毒與相關疾病命名專欄”,以期與大家共同增進對此命名過程和其所涉及的科學與術語知識的了解。
姜世勃教授、郭德銀教授、張冬梅教授等中國醫(yī)藥學界、病毒學界的共26位知名專家聯合發(fā)表文章,基于病原學、流行病學和臨床醫(yī)學的研究成果,評價了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的命名方法,指出根據基因序列信息進行病毒命名的方法并不合適,而應對具有明顯疾病特點的病毒采用傳統(tǒng)的聯系疾病的病毒命名方法,建議將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人類冠狀病毒2019”(human coronavirus 2019,HCoV-19)。作為知名術語學家,馮志偉教授則根據術語的專業(yè)性和約定俗成性的原則,撰文分析了與“新冠肺炎”有關的各個術語譯名,從術語學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對于命名的見解。以術語翻譯研究著稱的殷健教授基于術語應用的過程性特征,考察了新型冠狀病毒相關術語的命名、傳播和建構過程,指出命名應同時考慮科學、人文和語言因素,以免消極傳播和建構。三篇文章基于不同的學科背景、從不同的視角分別提供了對于新型冠狀病毒與相關疾病命名的多維的研究信息與各自的命名觀點,從中可見對病毒給出一種科學合理并得到公認的命名并非易事,亦并非小事,而這也是我們的名詞工作和科學事業(yè)的一個縮影。
本刊編輯部
2020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