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夢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人們要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大大加劇了我國亞健康人群的比例,近幾年我國亞健康人數呈直線上升趨勢,亞健康在逐步摧殘著人們的身體,影響患者健康、生活。主要表現在人的身體、心理和社會關系三方面[1],具體表現為身心疲憊、情緒反復無常、記憶力衰退、易怒、脾氣暴躁、無法集中注意力、身體機能下降、整個人呈現出與自身階段不符的狀態(tài),中醫(yī)治未病應用于亞健康人群具有很好的效果。治未病有三種含義:一是防病于未然,強調在病前進行優(yōu)質的預防;二是生病后防止病變,強調盡早發(fā)現盡早治療[2,3],防止疾病蔓延;三是治療疾病后的調理,以防止疾病再復發(fā)。但是,中醫(yī)治未病應用在體檢中對亞健康人群中應用及有效研究較少,因此,本文采用隨機對照方法進行研究,探討中醫(yī)治未病應用在體檢中對亞健康人群的效果探討,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2月—2018年7月在我院體檢的亞健康患者180例作為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90例)和觀察組(90例)。對照組中,年齡19~50歲,平均(30.82±3.53)歲;文化水平:小學25例,初中20例,高中26例,大專及以上19例。觀察組中,年齡20~55歲,平均(34.11±2.82)歲;文化水平:小學15例,初中30例,高中24例,大專及以上21例。2組基本資料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患者經過三大項檢查后,檢查結果顯示均為亞健康者。體格檢查包括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的專科檢查;功能檢查包括心電圖、X光、B超(包括肝、膽、脾、腎和生殖系統(tǒng))等影像學檢查;化驗檢查包括血、尿、便3大常規(guī)及血糖、血脂、肝腎功能、乙肝五項[4,5]。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檢查后符合亞健康人群的患者;②首次使用中醫(yī)治未病思想指導;③同意且配合研究人員進行研究。排除標準:①近1個月參加其他試驗或對本研究試驗結果產生影響者;②合并精神異常、伴有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或資料不全者;③不能積極認真配合研究人員研究的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方法指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院內定期組織健康講座為患者解答常見問題,如有需要可以一對一幫扶指導。觀察組:采用“中醫(yī)治未病”思想進行指導,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精細的健康指導,從飲食、日常行為、心理、運動等方面進行具體管理。針對個人體質不同、收集患者的脈象、面色等一系列體質信息[6],以王氏《中醫(yī)9種基本體質分類量表》《中醫(y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為參照,為患者區(qū)分體質類型,共分為平和質和偏頗質2種類型。針對以上2種患者均予以對應的飲食、藥理、運動、生活習慣等方面進行調理。飲食指導,為患者傳播飲食知識,首先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規(guī)律飲食,不要暴飲暴食,多吃清淡的食物,少鹽、少油,盡量避免油炸、膨化食品以及經高鹽腌制的咸菜,多吃綠色蔬菜和水果等[7,8]。要定期進行健康體檢,以便及時發(fā)現問題及時治療。生活注意事項:鼓勵患者到戶外進行科學、合理的運動。例如徒步走、太極拳等有氧運動,幫助患者提高自身免疫力。勸誡患者戒煙禁酒,后期通過電話訪問了解情況。以上2組患者指導時間均為1個月。
1.4.2 觀察指標①2組患者身體情況評分,從患者生理、心理、社會關系等三方面的變化評分對2種方法進行評價。②比較2組患者效果情況:分為優(yōu)、中、良三個評價。優(yōu):效果顯著需要繼續(xù)保持;中:有一定效果,有待改進;良:效果比較差,需要應用其他方法進行健康指導。
1.4.3 療效判斷標準觀察患者各項指標變化情況,患者評分越高說明療效越顯著,方法越可行。
2.1 2組患者身體情況評分比較指導前,2組數據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一個月指導后觀察組患者的整體狀況要顯著好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身體情況評分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效果情況比較經1個月指導后,觀察組患者評優(yōu)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效果比較 (例,%)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發(fā)布的《亞健康中醫(yī)臨床指南》指出:亞健康是指人體處在健康與疾病之間呈現出的一種狀態(tài)。亞健康者,達不到健康的標準,以在一定時間內的人體活力突然降低、身體各項功能和適應新事物能力減弱為主要表現,但又與現代醫(yī)學有關疾病的臨床診斷標準不相符合。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人們要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大大加劇了我國亞健康人群的比例,亞健康在逐步摧殘著人們的身體,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影響。近幾年我國亞健康人數呈直線上升趨勢,據有關調查顯示,我國亞健康人群的比例已經高達66%,亞健康的檢出在性別、年齡、職業(yè)有一定程度的差異,與自然環(huán)境、民族無關。通常女性的病發(fā)率高于男性,39~53歲年齡段的人為高發(fā)人群,在職業(yè)上偏向與程序員、設計師、公務員。亞健康自身特征為:①身心上奇怪的感覺所反映出來的種種跡象,如身體疲憊、感覺勞累、情緒波動等,其狀況在一定時間內不予明確[9,10];②與自身年齡不相適應的身體結構或生理功能出現一定程度上的衰退;③微生態(tài)出現失衡現象:臨床表現在軀體方面為身體乏力、肌肉及關節(jié)酸痛、胸悶氣短、睡眠不好、食欲不佳、性功能減弱、常發(fā)感冒、眼部發(fā)干等;心理方面突出表現為情緒變化快、焦躁興奮、記憶力衰退、注意力分散、精力不旺盛、反應遲緩等[11,12];社交方面多表現為工作不注意、學習困難,經常拖延,不善表達。中醫(yī)治未病應用于亞健康人群具有很好的效果,“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中的防病養(yǎng)生攻略,是迄今為止我國衛(wèi)生界仍在遵守的“預防為主”思想的的淵源鼻祖。本研究中,指導前,2組數據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1個月指導后觀察組患者的整體狀況要顯著好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中醫(yī)治未病思想在患者生理、心理、社會關系方面具有一定積極作用,患者均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為患者減輕了病痛,值得應用。治未病是通過采取預防或治療手法,預防疾病發(fā)生、蔓延的方法。治未病有三種含義:一是防病于未然,強調病前進行優(yōu)質的預防;二是生病后防止病變,強調盡早發(fā)現盡早治療,防止疾病蔓延;三是治療疾病后的調理,以防止疾病再復發(fā)。近年來,中醫(yī)治未病理念逐漸在體檢中的對亞健康人群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經1個月治未病思想指導后,觀察組患者評優(yōu)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中醫(yī)治未病思想利于改善亞健康人群的病癥,讓患者恢復健康。中醫(yī)治未病在飲食方面,為患者傳播飲食知識,不要暴飲暴食,多吃清淡的食物,少鹽、少油,盡量避免油炸、膨化食品以及經高鹽腌制的咸菜,多吃綠色蔬菜和水果等。指導患者定期進行健康體檢,在生活方面。鼓勵患者到戶外進行科學、合理的有氧運動,幫助患者提高自身免疫力。
綜上所述,將中醫(yī)治未病理念應用于體檢中,對亞健康人群可以有效調理患者身體,緩解亞健康狀態(tài),提高患者身體質量,減少患者病痛,患者滿意度較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