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靠 王聰
摘? 要:“互聯網+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發(fā)展的新趨向,共同體又是合作型社會的必然產物,充分認識“互聯網+教育”及學習共同體是深化當今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抓手。文章通過對“互聯網+教育”的內涵與特征及研究生課堂共同體特征與意義的闡釋,提出“互聯網+教育”下構建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的策略,即建構課堂共同的目標、創(chuàng)建資源共享平臺和做智慧型導師與創(chuàng)新型研究生。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學習共同體;課堂學習共同體;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06-0044-03
Abstract: "Internet + Education" is a new trend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e learning community is an inevitable outcome of a cooperative society. Fully understanding "Internet + education" and the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deep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oday.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 Educatio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graduate classroom community, explores the strategy of constructing the graduate classroom learning community under "Internet + Education", that is, constructing the common goals of the classroom, creating a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and be a smart tutor and an innovative graduate student.
Keywords: "internet + education"; learning community; classroom learning community; postgraduate classroom learning community
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是深刻的、多方位的。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強調,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要推動教育變革和創(chuàng)新,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yǎng)大批創(chuàng)新人才。[1]李克強總理也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在各行業(yè)各領域推進“互聯網+”,發(fā)展“互聯網+教育”,促進優(yōu)質資源共享,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2]作為教育高級階段的研究生教育必然要積極適應“互聯網+教育”的時代潮流,主動利用其優(yōu)勢和特征完成自我革新,做到與時俱進、持續(xù)發(fā)展。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巨大價值,那么在“互聯網+教育”趨勢下如何對其進行科學的改造?本文通過對“互聯網+教育”的內涵與特征及研究生課堂共同體特征與意義的闡釋,提出“互聯網+教育”下構建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的策略。
一、“互聯網+教育”的內涵與特征
互聯網(Internet)又稱“因特網”,由廣域網、局域網及單機按照一定的通信協議組成的跨時空國際計算機網絡,泛指各種類型的網絡。[3]“互聯網+教育”經歷了多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從最初的簡單遠程教育到現階段的AI教育,互聯網一步一步在加深其對教育中無論是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手段、方法、目的、組織形式,還是教育環(huán)境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變革式的影響。而關于“互聯網+教育”的概念的界定,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例如,IDKW圖解中心給出的定義是:“互聯網+教育”是一種運用網絡、多媒體和交互手段,有效實施教育和學習活動的新型教育形式。[4]邵云飛、劉文彬、何偉給“互聯網+教育”下了一個通俗易懂的定義,他們認為“互聯網+教育”就是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老師由你選。[5]楊現民、趙鑫碩、陳世超認為“互聯網+教育”是基于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可穿戴設備、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的全新教育生態(tài)體系。[6]縱觀各研究者對“互聯網+教育”的不同理解和闡釋,其內涵可以歸納為,“互聯網+教育”就是將新的并且與人類生活越來越密不可分的互聯網運用于教育之中,從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教育思維及多種教育方式的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教育,其突出特征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教與學的時空不受限制。原本傳統(tǒng)的教師與學生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地點由一位教師為幾十位學生統(tǒng)一授課的封閉式教學,逐漸轉變?yōu)榻處熍c學生可以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可以是P2P式教學,也可以是一位教師對大量學生的開放式教學。教與學的時間自由了,空間也自由了,這使得創(chuàng)造一個人人學、時時學、處處學的理想型社會成為可能。
第二,教與學的方式多樣化。在面向未來的學習中,教師面對面的講授將不再是主要的學習方式,學習者通過互聯網資源獲取知識,進入課堂進行實踐、討論、反思和運用成為主要的學習模式,各種混合學習模式、翻轉課堂模式成為學習新常態(tài)。[7]學習者不再只受教于教師、家長,還受教于互聯網提供的知識寶庫。方式的多樣化帶領學生不斷適應新的教育理念、增強操作能力、拓寬認知領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也促使教師不斷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更新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提高教學能力。
第三,教與學的內容冪式增長,便捷了資源共享。可汗學院為學習者提供大量的在線免費教學視頻,成為慕課開端。之后各種在線免費課程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出現,MOOC熱潮席卷全球。免費公開課逐漸興盛,Coursera、edX、TED、網易云公開課、網易云課堂等資源不斷地豐富著教學內容。哈佛、耶魯、麻省理工、斯坦福、清華、北大等知名大學的公開課任由學習者觀看與學習,優(yōu)質課程資源變得再也不會緊缺。
第四,教學評價更趨科學化。科學評價對教育和學生更健康持續(xù)地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ヂ摼W能夠及時記錄學習者的學習進度、學習內容、學習表現和學習結果等,這非常有利于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學習成績、學習信度和效度等進行對比分析和客觀解讀,便于從數據分析中診斷出學習者存在的優(yōu)點和問題,從而為評價者提供更科學的參考數據。
二、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內涵與意義
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是在共同體概念的不斷豐富與發(fā)展的前提下形成的,是由共同體到學習共同體、再到課堂學學習共同體,最后到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共同體”概念本身來自社會學,首次提出“共同體”這一概念的是德國社會學家和哲學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其后以“共同體”概念為核心的社會學新概念不斷產生,其影響力不僅僅是在社會學領域,經濟、文化、政治、教育等領域都有了廣泛的借鑒,經濟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不斷出現。將“共同體”概念借鑒到教育領域的是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他認為學校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雛形的社會,并將共同體概念運用于學習中,產生出著名的學校即社會和教育即生活的觀點。[8]學習共同體為教育增添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引起不少學者的探索與研究,其中時長江、劉彥朝指出:學習共同體是由學習者及助學者共同構成的團體,成員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踐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關系。[9]課堂學習共同體是基于學習共同體理論的不斷發(fā)展而出現的概念。孫靖界定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含義為:課堂學習共同體是指在課堂中,學生和教師、專家等相關人員,在尊重和欣賞的氛圍中,通過合作、協商和分享的形式構建知識,實現有意義的學習,最終實現共同體內部成員和共同體的共同成長的組織。[10]
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是課堂學習共同體在研究生課堂的應用,它有一般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共性,但同時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它是指研究生在教師或導師的指導下,以共同的目標為前提,通過共享信息、學習資源、學習方法等進行自我探究學習或是合作學習,從而達到提高本身知識水平、科研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種課堂學習組織。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具有很好的教育教學發(fā)展價值。
第一,創(chuàng)新研究生課堂學習思維及方法。創(chuàng)新是進步的必要條件,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作為研究生課堂學習的新模式,它以其專業(yè)性、交互式、研究型和創(chuàng)新型的課堂學習特點創(chuàng)新了研究生課堂學習的思維和方法。課堂學習不再是研究生個體的獨自聽講,而是參與到課堂與導師、同學對話、交流、分享觀點的共同學習。這種師生、生生之間的交互式課堂學習思維方式,正是對研究生課堂學習的創(chuàng)新之舉。
第二,增強研究生學習合作意識及學習積極性。課堂學習不僅要會聽,還要會說;不僅要會自學,還要會與他人一起學。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中,研究生為了達到學習目標需要與導師、同伴共同探索、共同研究才能實現,這樣的共同學習、探索與研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研究生的合作意識。同時,共同體的學習氛圍也會激勵研究生不斷地參與學習,并逐漸提高自身的學習積極性。
第三,提高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在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中,同學們圍繞課題彼此之間分享信息進行交流,這不僅是對這一課題的廣泛探索,更是對這一課題的深層次研究。另外,高層次問題解決僅靠單個人是很難出色完成的,它需要一個團體共同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達到。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將研究生與導師粘合到同一個組織中,利用共同體的力量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使得研究生個體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也會在集體的智慧中得到不斷地提高。
第四,培養(yǎng)研究生交際表達能力。表達自己、與人交際是人必不可少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強弱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的生活、學習及工作的水平。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是一個成員共同學習的場域,它為研究生與導師、研究生與研究生之間的交互性學習提供了平臺,充分給與研究生表達思想、與導師及同伴及時交流鍛煉的機會。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研究生通過一次次的發(fā)言討論并得到導師及同伴的信息回饋而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表達與交際能力。
三、“互聯網+教育”下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策略
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巨大價值,那么在“互聯網+教育”趨勢下如何對其進行合理改造?基于對“互聯網+教育”及研究生課堂共同體的認識,我們認為其策略主要為:構建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共同目標;創(chuàng)建資源共享平臺;做智慧型導師與創(chuàng)新型研究生。
(一)拆除圍墻,虛實結合,構建課堂共同目標
“互聯網+教育”下的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應是拆除圍墻不被空間所限制的。這種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實踐形態(tài)不再僅僅是人們舊觀念中的教師講臺站學生排排坐、并在規(guī)定的空間共同學習的模式了,而是還有師生分離的P2P模式或是一對多等方式共同存在,將現實的課堂學習與互聯網的運用充分融合的模式了。拆除圍墻的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使得研究生無論走到哪里都能參與課堂。結合虛實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使互聯網盡最大限度地幫助延長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壽命。傳統(tǒng)上往往一個課程的結束就意味著一個課堂學習共同體的結束,而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專業(yè)性、交互性、研究性以及創(chuàng)新性等特征決定了它不能像一般的課堂學習共同體一樣快速地結束。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專業(yè)性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經過一個長期、耐心地潛心研究過程而形成的。交互性的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更需共同體成員時時刻刻地交流思維及觀點,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的研究性及創(chuàng)新性也是在為了共同的目標而長期合作、不斷地探索之中形成的。而共同目標是一個有效共同體的活的靈魂,可以說沒有共同目標的共同體不能稱之為共同體了。因此,只有導師與學生共同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目標,才能使“互聯網+教育”下的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走得更遠。
(二)利用互聯網科技及產品,實現資源共享
“互聯網+教育”條件下構建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科技、工具及軟件??纱┐髟O備、沉浸式設備、三維打印技術、大數據分析、腦電波技術、記憶改寫、人工智能等教育新技術不斷對傳統(tǒng)教育進行著革命式更新,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只有將其充分利用,才會為這種新的課堂學習模式增添新的血液。同時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繁榮與發(fā)展促生出一系列的承載工具,像手機、iPad、電腦、laptop等各種工具及各種可供學習的App等,這樣繁多的工具、軟件為課堂學習共同體尤其是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帶來了莫大的幫助。另外,“互聯網+教育”下各種網上課程層出不窮,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著名大學的MOOC、微課、精品課及公開課等,可以說,擁有了互聯網的移動終端就相當于擁有了一個巨大的圖書館或超級學習場所,國內國外的名師名課隨你學習任你運用??傊?,在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中,導師與研究生應根據需要充分運用互聯網科技、工具及軟件等,有效搜索學習資源、分享資源,并建立一個或多個共享平臺,例如虛擬教室、QQ群、微信群等,讓知識更廣地傳播、更深地交流、更新地運用、更遠地傳承。
(三)做智慧型導師和創(chuàng)新型研究生
“互聯網+教育”下的智慧型教師必要時會與學生一起利用互聯網探索新知識,并且重視學習的過程而不只是教授知識內容,更會鼓勵學生在真實與虛擬的體驗中提出問題,多維度地探索問題,并多樣化地創(chuàng)造與共享,從而逐步建立起師生共同學習發(fā)展的信任感。[11]為此,研究生導師需要培養(yǎng)自身的智慧,積極主動地學習“互聯網+教育”下的不斷更新化的技術,做一個與時俱進的導師,與學生一起擁抱未來。另外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如果沒有創(chuàng)新,研究生的研究性及研究性學習就無從說起,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更是無稽之談。而研究生時刻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其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基礎條件。因此,“互聯網+教育”下的新時代研究生應該積極主動地運用“互聯網+教育”下的一切可以被利用的資源,自帶設備,隨時隨地學習自己需要的知識,將知網、讀秀、超星圖書館、Springer數據庫、Web of science、Wiki百科或是百度學術、知乎等不計其數的學習資源充分利用到自己的科研之中。見多識廣是每個成人都懂的道理,體現在研究生課堂學習共同體中就是研究生需多看、多讀、多思,只有這樣才能開闊思維、廣泛見識、增強創(chuàng)新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Z].2015,05.
[2]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R].2019,03.
[3]上海社會科學研究所.信息安全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4]IDKW圖解中心.一本書看懂互聯網教育[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
[5]紹云飛,劉文彬,何偉.互聯網+教育: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理論與實踐探索[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6]楊現民,趙鑫碩,陳世超.“互聯網+”時代數字教育資源的建設與發(fā)展[J].中國電化教育,2017,10:51-59.
[7]吳南中.“互聯網+教育”內涵解析與推進機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6,01:6-11.
[8]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9]時長江,劉彥朝.課堂“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的探索——浙江工業(yè)大學《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研究,2013,06:150-155.
[10]孫靖.課堂學習共同體師生文化沖突研究[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10,06:10.
[11]楊曉哲.五維突破互聯網+教育[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