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捷 普永德
摘?要:隨著近些年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居民用電需求也在不斷提高,一直以來我國都是以均一性、福利性的低電價政策為主,這也導致銷售電價存在不合理的結構特征,工商業(yè)的用戶對于居民用電提供了大量的供電補貼,居民用電參與節(jié)能用電的意識并不強烈,這也明顯違背了電價制定初衷。對此,為了進一步提高用電管理綜合效益,本文簡要分析居民用電階梯電價分段電量與電價制定方法,希望可以為相關工作者提供理論幫助。
關鍵詞:居民階梯電價;分段電量;電價制定;方法研究
近些年居民的整體用電能量以及人均用電量等數據均在不斷的提升,并且其中部分數據已經超過了社會用電量的增長速率。近些年有統(tǒng)計數據發(fā)現,在2017年期間,我國的城市居民整體用電量超過了4500億千瓦,占據社會用電比重12%。相對于東京、紐約等城市用電構成比例而言,我國的居民用電量占比更高,并且呈現出明顯的增長態(tài)勢,居民用電仍然存在較大的控制潛力,引導用電合理性消費是保障資源合理配置的關鍵。對此,探討居民用電階梯電價分段電量與電價制定方法具備顯著實踐性價值。
1 居民用電相關問題
近些年居民生活用電量的顯著提升,在電力資源越發(fā)緊張和節(jié)能環(huán)保大環(huán)境之下,問題表現得也越發(fā)明顯。在具體問題方面有以下幾點:(1)電價無法補償成本,交替性的貼補現象嚴重。居民用電屬于低壓電,帶有使用量小、分布廣泛的特征,技術投入以及硬件成本都比較高,能源損耗和運輸成本相對于工業(yè)用電而言要高出許多,再加上分攤供電還會導致供電成本的提升[1]。按照成本來說居民用電價格應當更高,但是居民用電的電費僅為工業(yè)用電的一半,再加上電價變化并不突出,導致用電的電價和成本之間存在不平衡特征,虧損的部分都需要商業(yè)領域進行補償;(2)社會性的福利無法有效的分配。單一性的電價制度必然會導致供電用戶之間的個體差異無法得到展現,用戶之間的負擔壓力并不均勻,對于條件相對比較好的家庭,因為用電量比較大所以接受的補貼更多,相反經濟條件差的家庭享受補貼越少,社會福利存在不合理的傾斜,導致不平衡怪圈的出現;(3)價格無法展現供求關系。居民用電的價格在20年內基本沒有大幅度的改變,也缺少用電高峰期與低谷期的價格差異,促使居民在使用部分中、大功率電器設備時不考慮電價因素,甚至部分家庭會全天候的使用。無法確保居民用電習慣合理性的基礎上價格的調整也無法適應供求關系,導致電能低效現象的發(fā)生,電力資源無法得到優(yōu)質配置[2]。
2 居民用電階梯電價分段電量與電價制定方法
階梯電價的屬于一個階梯電量的結構性設計,電價的計費模式以及設計方案具備決定性的影響城市人均支配收入也是影響電量的主要基礎指標,按照不同的收入人群、心理承擔能力以及消費需求等方面進行調整,可以制定一個階梯合理的電量和相應的電價[3]。在保障低收入居民可以獲得充足的用電保障基礎上,需要針對電能使用的需求,為愿意支付高額電費的用戶提供更多的電能供應,同時對于經濟條件較差或者是不愿意支付高額費用的用戶提供低電價,從而保障資源使用以及經濟消費之間的合理性、平衡性,同時也可以更好的展現節(jié)能減排的目標。
首先,在階梯電量的結構設計方面必須保障分段這一特性得以展現。階梯電量的結構安排本質上屬于一個復雜的結構,根據國家發(fā)改委所提出的指導性文件,在電價方面可以試試三檔政策,并以電價水平、結構以三檔原則進行劃分,階段的電量分段、分區(qū)域的進行劃分[4]。首先,在第一檔電量方面,其屬于基礎電量,其目的在于滿足低收入人群的家庭用電需求,以低收入的人群,需要做好電器電能消耗情況以及地區(qū)的家庭平均用電量因素的分析,按照用戶家庭擁有的電氣數量進行數據統(tǒng)計,明確最基礎的用電設備數量以及相關需求,并測算出具體的用電設備功率、月使用標準值等標準,同時根據地區(qū)的用電量總戶數等指標,測算出家庭的平均用電需求。第二檔的電量則屬于一個門檻性的電量,其需要根據消費水平以及大多數家庭的消費區(qū)間作為主要的參考指標,并進行區(qū)間的劃分,按照地區(qū)消費情況和地區(qū)、全國整體家庭用電量水平進行明確,按照百戶家庭電器擁有數據的分析結果,判斷滿足中等收入局愛聽的用電設備及其類型,并以設備的功率、月使用時間作為電量的測算依據。
針對不同的檔位電價,需要按照逐漸提升的結構性模式進行改變,起步的電價應當保持低價,并且需要考慮任何低收入人群的經濟壓力,階梯本身需要保持跨度特性,并以價格杠桿的原理展現其中的價值,促使用電消費更加合理。對于第二階段的電價,則應當以供電成本為標準。第三階段的電壓則應當按照資源本身的稀缺性,以環(huán)境補償、能源消耗的補償成本作為額外數據,同時加入火力發(fā)電中的脫硫脫硝、可再生能源獲取等附加價格。根據經濟學的敏感性理論分析,可以按照不同的影響因素制定具體的考量指標并賦予相應的權重,將電費的支出標準值進行針對性分析。居民電費的支出比重在設計期間,需要按照電費必要支出、額外支出之間的比例進行分析,同時根據電費支出的比重歷史等數據作為參考,確保數據不會超出這一比例,從而降低居民的經濟壓力。
3 總結
綜上所述,因為城市人口信息化管理的配套技術方面的影響,分段電量仍然需要按照戶進行核定,針對我國大多數地區(qū)的居民用戶樣本數量有限現象,應當結合概率統(tǒng)計的分析方式,按照居民家庭電氣設備的估算方式,采取分段電量科學核定的方案,并借助實際案例的分析進行合理的驗證。另外,氣候條件以及收入水平的差異也是導致我國居民用電水平差異的主要原因,所以分段電量應當在樣本數據統(tǒng)計分析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做到分地區(qū)的核定,提高電價合理性,提高電力資源配置效益。
參考文獻:
[1]楊健維,茍方杰,黃宇,等.基于不確定性測度的居民小區(qū)電動汽車充電分時電價制定策略[J].電網技術,2018,42(1):96-102.
[2]舒晗.電改背景下大電網與地方電網電價競爭策略研究[J].陜西電力,2017,21(5):78-82.
[3]張粒子,張冠群.可選擇性峰谷電價的定價方法研究——基于效用偏好角度的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8,31(8):33-34.
[4]劉自敏,李興.階梯電價、回彈效應與居民能源消費——基于CFPS數據的分析[J].軟科學,2018,14(8):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