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德雷,羅超越,邱慧珍,張 健,張春紅,付 笑,沈其榮
(1.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甘肅省干旱生境作物學重點實驗室,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省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70;3.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根際是土壤和根之間的界面,是土壤的生物活性區(qū)域[1]。農(nóng)業(yè)系統(tǒng)中根際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受植物類型、土壤類型、農(nóng)田管理和其它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2]。農(nóng)田管理如長期連作和施肥等栽培措施,特別是過量施氮肥已成為限制甘肅省馬鈴薯主產(chǎn)區(qū)定西市馬鈴薯產(chǎn)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主要限制因素[3]。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為了片面追求高產(chǎn),過量施氮和長期連作現(xiàn)象十分普遍[4-5]。過量施氮和長期連作都會導致土壤微生物區(qū)系從“細菌型”向“真菌型”轉化,最終引發(fā)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與組成失衡,導致土壤微生物區(qū)系失衡[3,6]。定西市集約化種植馬鈴薯過程中的施氮用量平均為230 kg·hm-2,而馬鈴薯生產(chǎn)中每形成1 t塊莖產(chǎn)量,僅需純氮6.5±1.77 kg[3]。土壤中氮殘留量或損失量顯著增加,長期連續(xù)施用氮肥,將會導致農(nóng)田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結構遭受破壞[7-8],群落組成發(fā)生改變[9]。
對于馬鈴薯來講,過量施氮和連作均能夠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顯著變化,使得土壤從抑病型向?qū)Р⌒偷姆较蜣D變,土傳病害滋生,作物長勢變差并且大幅度降低農(nóng)作物的經(jīng)濟產(chǎn)量,而這其中大部分是真菌型的土傳病害[3,10]。因此,了解土壤真菌群落結構對于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許多研究證明,土壤類型是影響細菌的最主要因素[10-11],而農(nóng)田管理是影響真菌的最主要因素[12-13]。
目前,有關不同施氮量對微生物群落的影響多側重于細菌,而對真菌群落結構的影響研究較少。過量施氮和長期連作都是不健康的農(nóng)田管理,這將會導致植株生長發(fā)育受阻,塊莖產(chǎn)量和品質(zhì)下降,特別是土傳病害猖獗等一系列的問題,嚴重影響企業(yè)和農(nóng)民的種植效益。本課題組前期對馬鈴薯連作與土壤的真菌群落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做了大量研究,孟品品等[5]研究了馬鈴薯連作對根際土壤真菌種群結構的影響及其生物效應,結果表明,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馬鈴薯根際土壤土傳病害病原菌尖孢鐮刀菌和茄病鐮刀菌的數(shù)量明顯增加。牛秀群等[14]研究了馬鈴薯連作根際土壤鐮刀菌分布與馬鈴薯連作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連作1~3 a的優(yōu)勢種均為茄病鐮孢。李瑞琴等[15]通過熒光定量PCR快速檢測及在根際的動態(tài)變化的研究,結果顯示連作1~5 a的馬鈴薯根際土壤茄病鐮孢菌和接骨木鐮孢菌隨連作年限的遞增呈現(xiàn)上升趨勢,其中連作5 a的累積量達到最大。
作物增產(chǎn)的農(nóng)業(yè)措施之一是施用氮肥,而目前在我國糧食生產(chǎn)中存在氮肥用量不足和過量的問題,這兩方面都將會嚴重阻礙農(nóng)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進程[3]。因此,了解氮肥施用量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對于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針對當?shù)匾蜷L期過量施氮而導致的諸如立枯病、干腐病和黃萎病等真菌類土傳病害嚴重的現(xiàn)象,將真菌群落結構作為我們研究的重點。因此,本研究利用Illumina PE250基因測序,比較連續(xù)不同施氮條件下的馬鈴薯根際真菌群落結構差異,旨在探明和揭示過量氮素施用對半干旱地區(qū)馬鈴薯根際真菌群落結構的影響,為該地區(qū)馬鈴薯生產(chǎn)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科學依據(jù)。
田間定位試驗始于2013年4月,試驗地位于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香泉鎮(zhèn),當?shù)氐乩砦恢?5°27′7″N,104°30′34″E,海拔2 053~2 556 m。試驗地所在區(qū)域年均溫度6.9℃,≥10℃的積溫為2 075.1℃,年降雨量400 mm左右,多集中在7—9月,無霜期140 d,蒸發(fā)量1 400 mm以上,屬中溫帶半干旱氣候,土壤類型為黃綿土。
本研究共設置6個不同的氮用量:N0(對照,不施氮肥)、N75(施氮量為75 kg·hm-2)、N150(150 kg·hm-2)、N225(225 kg·hm-2)、N300(300 kg·hm-2)、N375(375 kg·hm-2)。本研究是以當?shù)爻R?guī)施氮量225 kg·hm-2為依據(jù),不施氮肥為對照處理,每一處理4次重復,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面積為9 m×7.2 m =64.8 m2。每個處理配施等量的磷鉀肥,施磷量為P2O5225 kg·hm-2,施鉀量為K2O 292.5 kg·hm-2。N肥為尿素(N,46%),配施磷肥為過磷酸鈣(P2O5, 16%),鉀肥為硫酸鉀鎂(K2O, 24%)。肥料按小區(qū)稱重撒施后旋耕,旋耕后起壟。壟寬60 cm,壟距60 cm,壟高20 cm,起壟后覆膜。人工點播的方法播種,寬壟雙行,深10 cm,株距25 cm,種植密度為4 450株·667m-2。馬鈴薯品種是“青薯九號”原種。于2017年5月12日播種,10月20日收獲。
根際樣品在馬鈴薯成熟期進行采集,采集時間為2017年10月18日。根際土的采集方法:將馬鈴薯的根完整挖出,先用抖土法抖落掉多余的土后(將附著在根表面不能被抖下來的土視為根際土),裝于滅菌后的自封袋內(nèi),并于當天帶回實驗室用滅菌蒸餾水沖洗(三角瓶內(nèi)加40~50 ml蒸餾水,在搖床上以200 r·min-1的轉速震蕩5~10 min),過濾后用真空泵抽取多余的水分,隨后在真空冷凍干燥機上凍干,并裝于5 ml的無菌管中,放置于-80℃冰箱,用于土壤微生物DNA的提取。
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測定參照《土壤農(nóng)化分析》[16]的方法進行測定。速效磷的測定采用鉬銻抗比色法;有機質(zhì)的測定采用重鉻酸鉀氧化外加熱法測定;土壤硝態(tài)氮和銨態(tài)氮的測定:以0.01 mol·L-1的CaCl2溶液浸提,震蕩1 h,后用連續(xù)流動分析儀測定;土壤pH值測定采用電極法測定。
DNA提?。翰捎肊.Z.N.A. Soil DNAKit(OMEGA)試劑盒進行土壤總DNA的提取,每個樣品進行3次平行PCR擴增。在測序前參照電泳初步定量結果,將PCR產(chǎn)物用QuantiFluorTM-ST藍色熒光定量系統(tǒng)(Promega公司)進行檢測定量,之后按照每個樣本的測序量要求,進行相應比例的混合。用Qubit2.0 DNA檢測試劑盒對基因組進行DNA精確定量,以確定PCR反應應加入的DNA量。PCR所用引物序列為ITS1-F:5′-CTTGGTCATTTAGAGGAAGTAA-3′和ITS2:5′-GCTGCGTTCTTCATCGATGC-3′ ,PCR所用引物為Miseq測序平臺的通用引物。熱啟動PCR反應體系如下: 5 × FastPfu Buffer 4 μl,2.5 mM dNTPs 2 μl,F(xiàn)orward Primer(5 μM) 0.8 μl,F(xiàn)astPfu Polymerase 0.4 μl,Template DNA 10 ng,加去離子水至20 μl。反應條件如下:95℃ 5 min預變性,95℃ 30 s,55℃ 30 s,72℃ 10 min進行30個循環(huán),最后72°延伸7 min。PCR結束后,全部樣本按照正式實驗條件進行,每個樣本3個重復,將同一樣本的PCR產(chǎn)物混合后用2%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使用AxyPrepDNA凝膠回收試劑盒(AXYGEN公司)切膠回收PCR產(chǎn)物,Tris-HCl洗脫;2%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
PCR 采用TransGen AP221-02:TransStart Fastpfu DNA Polymerase。PCR儀:ABI GeneAmp? 9700型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質(zhì)數(shù)據(jù)處理及圖表繪制采用Excel 2013和Origin 2017軟件,SPSS 23.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同時運用R 3.3.1等相關軟件計算土壤真菌群落Alpha多樣性指數(shù)如Chao 1指數(shù)、Shannon指數(shù)、Simpson指數(shù)等,同時進行根際真菌群落的Beta多樣性分析。
Illumina PE250測序結果優(yōu)化后共獲得297623條有效序列,通過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聚類分析得到3459個OTU;同時檢測出根際真菌主要分布在7個門,22個綱,64個目,158個科,333個屬,676個種中。在97%相似水平條件下得到土壤真菌多樣性指數(shù)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各處理樣本文庫覆蓋率均大于99.7%,說明本試驗樣品取樣合理,置信度高、結果可靠,測定結果能夠真實地反映各處理根際樣本的真菌群落組成。通過對根際樣品中真菌群落的相對豐度指數(shù)(Chao 1)分析發(fā)現(xiàn),N150處理Chao 1指數(shù)為758.25,顯著高于其它施氮處理,過量施氮降低真菌豐富度,N150處理相比N0、N75、N225、N300和N375高36.56%、19.83%、16.79%、1.34%、16.25%。同時通過對根際樣品中真菌群落的多樣性(Shannon和Simpson)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對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樣性影響無顯著差異。
為進一步分析不同施氮量對根際真菌群落結構的影響,首先從門水平對真菌群落進行分析。根際樣品共檢測出3個優(yōu)勢門類真菌(相對豐度>1.0%),主要由子囊菌門(Ascomycota)、Mucoromycota和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組成,如圖1所示。
表1 連續(xù)施用不同氮量對根際真菌群落相對豐度與多樣性的影響
注:不同字母表示處理間差異顯著(P<0.05),下同
Note: Different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reatments (P<0.05). The same below.
圖1 連續(xù)施用不同氮量根際土壤真菌優(yōu)勢門群落組成Fig.1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N content in rhizosphere soil fungi phylum community composition
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施氮量對根際真菌群落物種組成造成了顯著影響。其中子囊菌門的相對豐度最大,占總序列的75.48%~83.95%;N150和N225處理的子囊菌門相對豐度分別為83.95%和83.24%,顯著高于其它處理。同時,子囊菌門相對豐度的變化趨勢可以分為低氮量(N0和N75處理)、中氮量(N150和N225處理)和高氮量(N300和N375處理),中氮量子囊菌門相對豐度分別比低氮和高氮多8.04%和9.54%。這說明適量的氮肥用量可以增加子囊菌門的相對豐度,但過量施氮反而會使其受到抑制。各處理的擔子菌門相對豐度分別為2.10%、6.31%、4.19%、4.23%、5.03%和4.31%,N75處理的擔子菌相對豐度顯著高于其它處理,施氮量超過75 kg·hm-2時擔子菌的相對豐度呈下降趨勢。各處理Mucoromycota相對豐度分別為5.62%、5.62%、6.45%、6.09%、8.09%和7.15%,隨施氮量的增加呈現(xiàn)遞增的趨勢。雖然隨施氮量的增加促進了馬鈴薯根際子囊菌門和擔子菌門的豐度,但過量施氮會抑制子囊菌和擔子菌的生長。
如圖2所示,土壤中真菌綱水平的優(yōu)勢物綱(相對豐度>1.0%)主要有糞殼菌綱(Sordariomycetes)、座囊菌綱(Dothideomycetes)、銀耳菌綱(Tremellomycetes)、錘舌菌綱(Leotiomycetes)、散囊菌綱(Eurotiomycetes)、Accomycota-norank和Mucoromycota-norank共7個優(yōu)勢綱。研究結果顯示糞殼菌綱是子囊菌門的第一大優(yōu)勢類群,其相對豐度為47.36%~64.12%,在真菌綱中處于最優(yōu)勢菌綱,隨施氮量的增加呈現(xiàn)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N150處理相對豐度達到最大。座囊菌綱的變化趨勢與糞殼菌綱一致,相對豐度為7.16%~11.36%,N150處理相對豐度達到最大。銀耳菌綱相對豐度可以占到所有真菌綱的3.18%~10.63%,N300處理相對豐度均達到最大,結果顯示施氮可以增加銀耳菌綱的相對豐度,過量施氮則會受到抑制。錘舌菌綱的相對豐度為0.89%~2.37%,N0處理高于其它處理,與N0相比各施氮處理分別降低了47.79%、62.56%、29.72%、51.46%和61.81%,說明隨著施氮量的增加錘舌菌綱相對豐度呈下降趨勢。
圖2 不同施氮量處理綱水平下土壤真菌優(yōu)勢群落組成Fig.2 Composition of class community of soil fungi under different levels of N application
進一步從根際真菌屬的角度分析不同施氮量對真菌群落結構的影響,結果如表2所示。供試土壤樣品共檢測出13個優(yōu)勢屬(相對豐度>1.0%)。其中Plectosphaerella、鐮刀菌屬(Fusarium)、梭孢殼屬(Thielavia)、短梗蠕孢屬(Trichocladium)、枝孢屬(Cladosporium)、Paramyrothecium、四枝孢菌屬(Tetracladium)、鏈格孢屬(Alternaria)、毛殼菌屬(Chaetomium)、Lectera、枝頂孢屬(Acremonium)屬于子囊菌門;被孢霉屬(Mortierella)屬于Mucoromycota門;Vishniacozyma屬于擔子菌門。
由表2可知,過量施氮顯著增加Fusarium(鐮刀菌屬)的相對豐度,且N375處理達到最大,其相對豐度為13.54%,顯著高于N75處理的相對豐度(8.38%),N0處理的相對豐度為9.63%。且N375和N0處理的鐮刀菌屬豐度相比N75處理多 61.58%及14.91%,結果表明低氮量和高氮量增加了鐮刀菌屬的豐度。Alternaria(鏈格孢屬)各處理的相對豐度分別為1.89%、1.39%、1.17%、0.70%、1.07%和1.80%,N225處理的豐度最低,N0和N375處理的鏈格孢屬相對豐度別是N225處理的2.70、2.57倍。據(jù)報道,鐮刀菌屬和鏈格孢屬是引起植物破懷性病害的主要病原真菌[17-18],以上結果說明過低或過高的施用氮肥會加劇鐮刀屬和鏈格孢屬的相對豐度,病原菌的增加對馬鈴薯生產(chǎn)不利,影響馬鈴薯的產(chǎn)量,造成經(jīng)濟收益下降。隨施氮量的增加能產(chǎn)生脂肪酸等有機化合物的被孢霉屬(Mortierella)也明顯增加,其相對豐度分別為5.59%、4.81%、5.79%、8.55%、9.71%和8.24%,且N75、N150、N225、N300以及N375處理比N0處理增加了-13.95%、3.58%、52.95%、73.70%及47.41%。由于被孢霉屬可以產(chǎn)生有機酸,結果可能導致根際土壤酸化。
連續(xù)施用不同氮量對馬鈴薯土壤理化性質(zhì)產(chǎn)生了顯著影響,在大量的試驗數(shù)據(jù)中,我們選取了硝態(tài)氮、銨態(tài)氮、pH值、有效磷和有機質(zhì)以展開進一步的分析,詳細結果如表3所示。分析結果顯示,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土壤中NO-3-N含量呈現(xiàn)增加的趨勢,在N375處理NO-3-N含量達到最大,為21.90 mg·kg-1,并且顯著高于其它處理,N75、N150、N225、N300和N375處理分別是N0處理的1.24、1.70、1.94、2.98倍和3.76倍。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土壤中NH+4-N含量與NO-3-N含量變化趨勢一致。結果說明連續(xù)施用氮肥顯著提高了土壤中的礦質(zhì)氮含量。由表3可知,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土壤pH值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各施氮處理分別比N0降低了0.06、0.07、0.08、0.15和0.17個單位。土壤pH值結果說明,長期大量的連續(xù)使用氮肥,已導致土壤pH值下降。因此,在農(nóng)田管理過程中不宜大量的施用氮肥。
由表3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施氮量對表層速效磷含量的變化有顯著影響。隨施氮量增加速效磷含量呈現(xiàn)降低的趨勢,N0處理速效磷含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與N0相比其它施氮處理分別降低了7.34%、18.31%、26.19%、29.68%和32.10%??赡艿脑蚴请S著施氮量的增加提高了馬鈴薯的生長發(fā)育以及其對磷素的需求,從土壤中吸收磷素也就更多,顯著降低了速效磷含量。連續(xù)5 a施用不同氮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與N0相比,本研究中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土壤的有機質(zhì)的含量稍有提高,然而不同的施氮處理對土壤有機質(zhì)的影響差異不顯著。
表2 連續(xù)施用不同氮量處理屬水平下根際真菌優(yōu)勢群落組成及相對豐度
表3 連續(xù)施用不同氮量對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影響
為進一步了解環(huán)境因素對根際真菌群落結構的影響,將真菌群落的變化與環(huán)境因子如有機質(zhì)(SOM)、pH值、速效磷(AP)、硝態(tài)氮(NO-3-N)和銨態(tài)氮(NH+4-N)之間進行了冗余分析(RDA),結果如圖3所示。真菌群落結構差異在兩個排序軸上的解釋率分別為8.10%、5.22%,NO-3-N和NH+4-N呈正相關,而pH值和AP呈負相關關系,同時從圖中可以看出,NO-3-N指向了N150、N225、N300和N375四個處理的真菌群落。判斷排序的結果可以接受環(huán)境因子對物種分布的解釋量的結果顯示,NO-3-N是影響根際真菌群落變化的主要因子(F=1.571,P=0.043*)。
注:SOM,AP,NO-3-N,NH+4-N分別代表土壤有機質(zhì),速效磷,硝態(tài)氮含量,銨態(tài)氮含量;P值通過999次置換檢驗得出,顯著性標記為*P<0.05;**P<0.01;***P<0.001.Note:SOM, AP, NO3-N, and NH+4-N represent soil organic matter, available phosphorus, nitrate N content, ammonium N content; P value was obtained by 999 replacement tests. * P < 0.05 ; ** P < 0.01; *** P < 0.001.圖3 土壤真菌與環(huán)境因子之間的RDA分析Fig.3 RDA analysis between soil fungi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為進一步確定影響真菌的優(yōu)勢菌群的環(huán)境因子,將部分土壤理化性質(zhì)與根際真菌群落結構的分布進行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4、表5和表6。分析結果顯示真菌群落結構在門水平、綱水平和屬水平上與NO-3-N含量具有顯著相關性,與AP呈顯著正相關的真菌優(yōu)勢菌群為鏈格孢屬(Alternaria),與pH和AP呈顯著負相關同時與NO-3-N含量呈顯著正相關的真菌優(yōu)勢菌群有Mucoromycota_norank和被孢霉屬(Mortierella)。而糞殼菌綱(Sordariomycetes)和鐮刀菌屬(Fusarium)僅與AP含量顯著負相關。
氮素是馬鈴薯產(chǎn)量形成的關鍵限制因子,通過實際測產(chǎn),馬鈴薯塊莖產(chǎn)量結果如圖4所示。分析結果顯示,N75處理馬鈴薯產(chǎn)量最高,為26 410 kg·hm-2,與N75相比,N0、N150、N225、N300、N375的塊莖產(chǎn)量分別降低了7.58%、3.46%、22.81%、26.05%和25.32%。結果說明,隨施氮量的增加馬鈴薯塊莖產(chǎn)量并不會隨之升高,過量的施用氮肥反而會導致馬鈴薯產(chǎn)量下降,造成嚴重的氮肥資源浪費。
通過對馬鈴薯產(chǎn)量與土壤的NO-3-N、NH+4-N、pH、有機質(zhì)和速效磷的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7所示。結果顯示,馬鈴薯產(chǎn)量與NO-3-N呈極顯著負相關關系(P<0.01,r=-0.578),與NH+4-N含量呈顯著負相關關系(P<0.05,r=-0.437),與土壤pH值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P<0.01,r=0.556),與有機質(zhì)和速效磷則沒有顯著的相關性。這說明NO-3-N和NH+4-N含量的增加以及pH值下降導致了馬鈴薯產(chǎn)量降低。
表4 真菌優(yōu)勢菌群與土壤理化性質(zhì)之間的相關性分析(門水平)
注 Note: *P<0.05;**P<0.01.下同 The same below.
表5 真菌優(yōu)勢菌群與土壤理化性質(zhì)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綱水平)
表6 真菌優(yōu)勢菌群與土壤理化性質(zhì)之間的相關性分析(屬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施氮量的增加顯著降低了土壤pH值,這主要是因為尿素施入土壤后,在脲酶作用下先將酰胺態(tài)氮水解生成NH+4,然后在硝化作用下將NH+4轉化成NO-3,而硝化過程中會產(chǎn)生大量的H+,使土壤pH值下降[19]。有研究表明,隨著施氮量的增加,淺層土壤的硝態(tài)氮含量顯著增加,當施氮量高于207 kg·hm-2時,隨著施氮量增加土壤NO-3-N的積累量顯著增加[20],這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其原因是在硝化作用下氨態(tài)氮向硝態(tài)氮轉化,使土壤中硝態(tài)氮含量大量富集。Wang Qi等[21]的研究表明,在有限的灌溉條件下,當施氮量為221 kg·hm-2時表層土壤NO-3-N積累量增加,當施氮量增加至300 kg·hm-2時,0~200 cm土層中土壤NO-3-N積累量顯著增加。
我國在有限的土壤上投入大量的化肥,與迅速增長的化肥施用量相比,作物產(chǎn)量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22]。本研究中,N0處理的馬鈴薯產(chǎn)量為24 408 kg·hm-2,然而,當施氮量為75 kg·hm-2時,產(chǎn)量為26 410 kg·hm-2,僅提高了8.20%。與N75相比,N150、N225、N300和N375產(chǎn)量分別降低了3.46%、22.81%、26.05%和25.32%,隨著施氮量的增加,馬鈴薯的產(chǎn)量并沒有持續(xù)增加。對于馬鈴薯來講,過量施氮和連作均能夠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顯著變化,使得土壤從抑病型向?qū)Р⌒偷姆较蜣D變,土傳病害滋生,作物長勢變差并且大幅度降低農(nóng)作物的經(jīng)濟產(chǎn)量[23]。因此,本研究結果表明,連續(xù)大量施氮不利于馬鈴薯高產(chǎn)。
圖4 連續(xù)施用不同氮量對馬鈴薯塊莖產(chǎn)量的影響Fig.4 Effects of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nitrogen rates on potato tuber yield
表7 Spearman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過量施氮會降低馬鈴薯根際真菌群落多樣性,這與Biotechnology[24]和Vandenkoornhuyse[25]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但也有研究[26]發(fā)現(xiàn),長期施用氮肥會增加真菌群落的多樣性,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在土壤營養(yǎng)物質(zhì)增加時,豐富類群能利用有效碳源快速生長,因此可以在較高氮含量的環(huán)境下較好地生長繁殖,而貧瘠類群在環(huán)境中生長速度較低,吸收營養(yǎng)物質(zhì)的能力較弱,因此在營養(yǎng)物質(zhì)較高時,這些貧瘠類群與豐富類群相比競爭力較弱,不能良好生長繁殖[27],導致其數(shù)量下降。
馬鈴薯根際真菌群落結構主要由子囊菌門、Mucoromycota和擔子菌門構成,這與季凌飛等[28]、陳丹梅等[29]、Hedlund K等[30]在茶園土壤、植煙土壤和南方典型水稻土壤的研究結果相一致。有研究發(fā)現(xiàn),子囊菌門的生長與氮素的含量有關[31]。Wang等[32]研究發(fā)現(xiàn),過高的氮素對子囊菌門的生長有害。長期大量施氮可能會促使根際真菌群落多樣性降低,群落結構主要朝子囊菌,Mucoromycota和擔子菌三個方向演替。本研究發(fā)現(xiàn),適量施氮(N150和N225)條件下子囊菌門的相對豐度為83.95%和83.24%,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說明適量的施用氮肥可以增加子囊菌門的豐度,但當施氮量過低或過高時不利于子囊菌的生長。Paungfoo-Lonhienne等[33]在甘蔗根際和土壤中研究結果顯示,與低氮處理相比,高氮肥條件下真菌群落子囊菌的相對豐度通常較高,而擔子菌較低,增加氮肥會改變真菌群落的組成,并且通過促進病原真菌,可能對植物健康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
本研究中子囊菌門的群落構成與Sun等[26]在不同施肥模式的旱地土壤中的結果相一致,子囊菌門的優(yōu)勢種群是糞殼菌綱(Sordariomycetes)。Sordariomycetes綱是馬鈴薯根際真菌的優(yōu)勢物種,表明連續(xù)施用不同氮量可能會導致根際真菌群落組成的差異。Sordariomycetes綱的相對豐度為47.36%~64.12%,該類群中的肉座菌目(Hypocreales)、Hypocreales和散囊菌目(Eurotiales)和散囊菌綱(Eurotiomycetes)等多數(shù)物種有研究被證實具有產(chǎn)生N2O的能力[34]。眾所周知,N2O是一種潛在的溫室氣體,而且還能夠破壞大氣中的臭氧層[35]。因此增加施氮量將會促進Sordariomycetes真菌微生物的繁殖,進一步促進N2O的產(chǎn)生。N0處理土壤中錘舌菌綱(Leotiomycetes)數(shù)量最高且顯著高于其它施氮處理,與N0相比N75~N375處理分別降低了47.79%、62.56%、29.72%、51.46%和61.81%。不同氮肥處理的錘舌菌綱類群中75.33%~86.08%的類群屬于柔膜菌目(Helotiales),此類群真菌多數(shù)是根際真菌,能夠為宿主植物提供養(yǎng)分,幫助其固定有機物等營養(yǎng)物質(zhì)[36],本研究結果顯示,該類真菌的數(shù)目隨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Dean等[37]也曾報道過類似的結果,它們豐度的降低預示著高氮環(huán)境中真菌與作物的共生關系將會減弱。
在優(yōu)勢屬水平細菌的分析結果中發(fā)現(xiàn),長期連續(xù)施用氮肥過程中低氮量和高氮量顯著增加了Fusarium(鐮刀菌屬)的豐度,N375處理和N0處理的鐮刀菌屬豐度相比N75處理多61.58%及14.91%。這個結果與孟品品等[5]、牛秀群等[14]的研究結論相符。孟品品等[5]研究表明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馬鈴薯收獲期根際土壤土傳病害病原菌尖孢鐮刀菌和茄病鐮孢菌的數(shù)量明顯增加。牛秀群等[14]研究認為在1~3 a連作中,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馬鈴薯根茬中分離的鐮刀菌數(shù)量呈上升趨勢。據(jù)資料顯示,馬鈴薯連作導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顯著改變,病原菌成為優(yōu)勢種群,比如Rhizoctoniasolani和Fusariumsp.等土傳病原真菌的數(shù)量顯著增加,導致病害大面積發(fā)生,塊莖產(chǎn)量降低[38-40]。健康的微生物區(qū)系是高產(chǎn)高效土壤的重要特征,同時具有抑制土傳病害的作用[41]。因此,連續(xù)長期大量施氮可能會抑制土壤中有益真菌微生物群落的生長,對土壤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結果表明,增加施氮量將會改變真菌群落的組成,并且通過促進致病真菌群落的豐度,可能對植物健康產(chǎn)生負面影響。
本研究結果表明,長期大量施氮使馬鈴薯根際硝態(tài)氮大量積累,且氮肥過量施用降低了土壤pH值,進而改變了根際真菌群落結構,過量施氮使真菌群落豐富度及多樣性降低,RDA及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硝態(tài)氮含量是影響真菌群落結構變化的主要理化因子。長期過量施氮增加了根際土壤真菌病原菌的相對豐度,可能會加劇植物病害以及危害土壤健康,同時過量施氮導致了馬鈴薯產(chǎn)量下降。因此,大量施氮不利于馬鈴薯產(chǎn)量的增加和根際土壤真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