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廣林 王盼盼
(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現代醫(yī)院,江蘇鹽城 224400)
胃潰瘍屬于消化內科比較常見的疾病,餐后中上腹疼痛、飽脹噯氣、泛酸等是主要臨床表現,病情嚴重時可出現嘔血和黑便癥狀,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嚴重危害性[1]。由于生活方式改變、飲食結構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胃潰瘍伴出血發(fā)病率逐年上升。藥物保守治療干預效果不理想,再出血的發(fā)病率較高。最近幾年,消化內鏡在胃潰瘍伴活動性出血疾病治療中廣泛應用,止血效果相對較好,患者認可度高[2],但治療后再出血發(fā)生率依然較高,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選擇合理有效治療方案干預時,必須對再出血原因進行分析,以對癥治療,提高預后效果。以下就四聯療法+消化內鏡治療胃潰瘍伴活動性出血療效進行分析,同時對治療后再出血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現代醫(yī)院接受治療的68 例胃潰瘍伴活動性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常規(guī)組和試驗組,各34例。常規(guī)組中男性20 例,女性14 例;年齡30 ~74 歲,平均年齡(49.78±6.25)歲;胃潰瘍病程2 ~10 年,平均病程(4.01±0.56)年。試驗組中男性21 例,女性13 例;年齡30 ~74 歲,平均年齡(49.96±5.36)歲;胃潰瘍病程2 ~10 年,平均病程(4.24±0.37)年。兩組患者性別、病程、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鹽城市阜寧現代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①經系列檢查,符合胃潰瘍診斷標準,且伴有活動性出血[3];②均伴有上腹疼痛、飽脹噯氣等典型癥狀;③無消化內鏡治療禁忌證;④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臨床診斷不明確者;②由其他原因導致的胃部活動性出血者;③合并心肝腎功能障礙者;④凝血機制異常者;⑤因精神認知障礙,無法配合治療者;⑥對本次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系統(tǒng)檢查,對具體病情做出明確診斷,在此基礎上,為兩組患者展開不同干預方案治療。常規(guī)組:四聯療法治療。口服蘭索拉唑(南光化學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X20040119,規(guī)格:30 mg),15 mg/次,2 次/d;口服阿莫西林(聯邦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X20150204,規(guī)格:1g),1g/ 次,2 次/d;口服左氧氟沙星[第一三共制藥(北京)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 2 0 0 4 0 0 9 1,規(guī)格:0.5 g],200 m g/ 次,2 次/d;口服枸櫞酸鉍鉀(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10900084,規(guī)格:0.3 g),220 mg/次,2 次/d。胃潰瘍伴活動性出血患者,禁食時間為24 h,若無活動性出血,則可進食流食,48 h 后如果無活動性出血,則可攝入半流質飲食。隨著病情逐漸好轉,可以逐漸向正常飲食過渡。試驗組在常規(guī)組治療基礎上,聯合消化內鏡治療。治療方法:應用消化內鏡對病變部位進行系統(tǒng)的檢查,對具體出血部位予以明確。應用預冷的生理鹽水沖洗出血部位,將出血點進行充分暴露,應用鈦夾進行止血操作。同時可應用1 ∶10 000 的腎上腺素注射液2 mL 注射于潰瘍周圍,以提高止血效果。飲食干預同常規(guī)組。
①治療有效率:根據癥狀判斷療效。治療3 d 后,無出血則為顯效;治療5 d 后,出血現象有很大程度的好轉為有效;出血未得到有效控制,且病情較之前有加重趨勢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 顯效率+有效率[4]。②再出血判定標準:治療兩周內,出血再次發(fā)生,且2 d 內出血量在1 000 mL 以上。③出血停止判定:經治療,糞常規(guī)隱血實驗檢測結果為陰性,出血、黑便癥狀消失。
應用SPSS 22.0 統(tǒng)計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再出血因素分析: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治療后再出血的發(fā)生因素。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例(%)]
經過不同治療方案干預后,再出血患者為13 例、未出血者55 例,分別設定為出血組和非出血組。通過回歸性分析得知,影響再出血的單因素為:未聯合內鏡治療、潰瘍AI 期、出血量、血小板水平、血紅蛋白含量,見表2。
因變量是治療后再出血情況,自變量是血紅蛋白含量低、潰瘍AI 期、未聯合內鏡治療血小板水平低、出血量多,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潰瘍AI 期、未聯合內鏡治療、血紅蛋白含量低是導致治療后再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再出血因素分析
表3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胃潰瘍出血治療后再出血情況
在胃角、胃竇、賁門和裂孔疝等部位發(fā)生的潰瘍?yōu)槲笣?,屬于消化性潰瘍的范疇,在消化道疾病中是比較常見的。潰瘍可發(fā)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腸,也可發(fā)生于胃-空腸吻合口附近或含有胃黏膜的美克耳(MecKel)憩室內。中老年人、飲食無度者、長期加班者是本病主要發(fā)病人群,大多數胃潰瘍患者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反酸、噯氣等主要癥狀。幽門螺桿菌感染、藥物、飲食、遺傳等因素與本病的發(fā)生均有很大的關系,其中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引發(fā)胃潰瘍的主要原因,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質類固醇等藥物易致此病發(fā)生,此外長期吸煙,長期飲酒和飲用濃茶、咖啡似亦有一定關系?;疾∑陂g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隨著病情進展,會引發(fā)消化道出血和休克等癥狀。因此一旦對病情給予明確診斷,就必須要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以提高預后效果,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最近幾年,四聯療法的應用得到推廣,對根除幽門螺桿菌具有顯著治療效果并能有效緩解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癥狀。四聯療法中包括蘭索拉唑、枸櫞酸鉍鉀、阿莫西林以及左氧氟沙星四種藥物,其中蘭索拉唑的應用,對抑制胃酸分泌可發(fā)揮顯著效果,枸櫞酸鉍鉀可有效發(fā)揮保護胃黏膜的作用。阿莫西林以及左氧氟沙星屬于抗生素的范疇,可有效抑制炎癥反應[5-6]。四種藥物聯合應用,對促進胃潰瘍愈合具有積極作用。但也有研究發(fā)現,對于消化道出血患者,四聯療法干預效果不理想,治療后再出血發(fā)病率較高,整體治療效果得不到保障[7]。因此有必要為胃潰瘍合并活動性出血患者,尋求更有效的治療方案。隨著醫(yī)學技術的提升,內鏡治療技術不斷提高,在胃潰瘍合并活動性出血治療中應用比較廣泛,治療效果比較顯著。消化內鏡可以直達出血部位,可對出血點位置進行有效探查,可通過內鏡將止血藥物送達出血點,進而提升止血治療效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單純應用四聯療法對胃潰瘍合并活動性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相比,聯合消化內鏡干預,可提高整體治療總有效率,本次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4.12%,與常規(guī)組76.47% 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可證明,四聯療法+消化內鏡干預方式,可有效改善胃潰瘍患者出血癥狀,加速出血點愈合。
雖然在治療胃潰瘍伴活動性出血疾病中,消化內鏡可獲得更加清晰的治療視野、止血效率也比較高,但治療后仍然會出現暫時出血現象,因此必須要對治療后再出血的危險因素進行綜合的分析[8]。本次研究發(fā)現,納入研究的68 例患者經不同治療方案干預后,再出血患者為13 例、未出血者55 例,治療后再出血的概率為19.12%(13/68)。經過Logistic單因素和多因素回顧分析后得知,潰瘍AI 期、血紅蛋白含量低、未聯合內鏡治療是導致誘發(fā)胃潰瘍患者再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潰瘍AI 期病情相對較嚴重,出血量較大,出血時間較長[9]。血紅蛋白含量低不利于止血效果的提升,未聯合內鏡治療,整體止血效果會大打折扣。因此醫(yī)護人員要對諸多獨立危險因素進行關注,采取針對性治療方案,提高患者預后效果和生活質量。
綜上,消化內鏡聯合四聯療法干預可提高胃潰瘍伴活動性出血治療療效,再出血相關危險因素為未聯合內鏡治療、血紅蛋白含量低及潰瘍AI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