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浩(上海大學 上海美術學院,上海 200072 )
芬蘭,是世界上最冷、最暗的國家之一,但這里卻有著最多彩的服裝面料及家居品牌,Marimekko正是帶著豐富的情感描繪著一個絢爛的色彩世界。我們初識Marimekko時,大多數的人首先會被其抽象的圖案和艷麗的色彩所吸引,所有靈感來自大自然的圖案都是以極具個性的色彩呈現出來,甚至比大自然更鮮艷。正如Marimekko全球總裁Mika Ihamuotila所說:“當我們手里拿著調色盤,身處在冰冷且昏暗的環(huán)境里,不會畫出黑色或者灰色,而會選擇明亮的顏色。因為你想得到歡樂的情感,也想獲取在昏暗的環(huán)境中無法得到的能量?!?/p>
如果說圖形設計是Marimekko的主題,那色彩就是靈魂,Marimekko天馬行空的顏色搭配為印花圖案注入無限的生機。Marimekko的用色更多地注重色彩的純粹性和主觀性,用色方式簡潔明了,單純的色彩語言審美使得Marimekko的印花圖案整體結構更加統(tǒng)一。不是被動地重復客觀事物的色彩關系,而是盡可能地簡化繁復的顏色搭配,并用更為輕松、單純的色彩表現,也在風格上與簡潔的圖形設計相得益彰,這就是Marimekko通過色彩表達情緒和感受的方式。
Marimekko的設計師為每一款圖案的配色都極其慎重。工作室中存放著幾百種布條,并按照顏色進行分類,僅是黃色就有近八十種(圖1)。這些布條和顏色樣式囊括了Marimekko所有的調色盤,每一種顏色都有各自的染料配方,用以調出最準確的色彩。Marimekko每一款印花圖樣都有幾種不同的配色,讓人們根據喜好來選擇。
圖1
Marimekko的圖案是富有情感的個性化圖形,大膽的用色使得印花圖形更加生動、迷人。在用色方法上,Marimekko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方式,前衛(wèi)的創(chuàng)意甚至超越了社會文化,革新了整個印花布料的傳統(tǒng)。
主題色彩的表現影響到整個畫面的審美表達。Marimekko的作品中單色圖案是常用的色彩表現形式,這是色彩最直觀和清晰表達情緒的方式。例如“Paaryna”圖案(圖2),圖形的塑造省略了細節(jié)描述,將事物的主要特征表現出來,用一種鮮亮的黃綠色進行配色,既保留了梨的實物顏色的特征,單色的表達也讓圖形的視覺形態(tài)更加生動和單純。
Marimekko圖案中多種的色彩會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來配色,所謂“一色為主,他色附之”,色彩的搭配更多是在對比中尋求統(tǒng)一,使整個圖案展現得更加和諧。即當一個圖案中的色彩較多時,通過調節(jié)畫面中顏色的色調、純度、明度以及改變色塊的面積、形狀等因素,突出主題色彩。例如“Rotti”圖案(圖3)是由抽象的手繪線條構成,線與線之間形成間距不一的色塊,利用綠色作為主題色,輔之藍色和淺綠色的條塊,使整個圖案色調協(xié)調也富有層次感。另一種方式是選擇一種與描述的實物顏色相符的色調為圖案的基本色彩,附之以同類色進行點綴,使得圖案既統(tǒng)一又富有變化。例如“Sonja”圖案(圖4)以具象的花朵圖形為主題,選用與實物相近的紅色配色,搭配不同粉紅色的花瓣圖形,畫面既飽滿又和諧。
圖2
圖3
圖4
每幅圖案中的色彩都有或多或少的關聯,不是孤立的存在。當選擇一種色彩進行表現時,需要在對應位置使用相似或能夠體現畫面整體風格的其他顏色來呼應。Marimekko在對圖形進行配色的時候,為了不讓色彩之間的對比度過大,設計師會在圖案中不同的色塊之間進行調和,以期獲得更為協(xié)調的圖案色彩。在使用不同的配色時,保持色調之間的合理性,既有舒適的圖案效果又有一定的視覺沖擊力,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就像Marimekko時裝設計師Vuokko Eskolin-Nurmesniemi在50年代設計的“Hennika”圖案(圖5),橙色、紅色、淡黃色、粉色幾種色調相近的色條按照規(guī)律簡單排列,暖調的氣氛使得圖案充滿生機,大小色塊的錯落布局讓圖案富有節(jié)奏感。
Marimekko的設計師對圖形的配色是十分謹慎的,但也要展現圖案的個性和更多可能性。他們會在反復出現的顏色中改變或加入不同色調、明度的色彩形成對比關系,這種顏色上的變奏,使得圖案在保證畫面和諧的前提下更加有趣。例如經典圖案“Rasymatto”(圖6)是以不同的手繪圓點為基本元素進行單純的組合,黑色、灰色、藍灰色的小色塊由于亮黃色因素的加入,使得原本暗調的圖案瞬間活躍起來,加之形狀不一的圓點排列形成的負空間,整個圖案在和諧中富有變化。當把圖案放大并截取片段便能很清晰地看到這一特征(圖7)。
圖6
圖7
圖5
Marimekko大多數的印花圖形都會有多種不同的配色,使得每一款圖案都可以充分展示個性。相對于數碼印花這種快餐文化的設計方法,Marimekko堅持使用傳統(tǒng)的套色制版印刷的方式,這也保證了色彩運用和搭配的準確性。
Marimekko對套色的搭配同樣十分出色,多種配色方案會根據設計師的主觀創(chuàng)意或者當下流行趨勢進行調整。當主題色彩改變時,與之相關的顏色會根據新色調的需要而改變,不拘泥于客觀事物的固有顏色,有時會是一種“出人意料”的色彩搭配,人們可以在Marimekko充滿豐富想象力的用色方式中得到啟發(fā)。
例如“Seireeni”圖案這種極簡的大圖形紋樣是Marimekko的傳統(tǒng)風格(圖8),一條不規(guī)則的波浪線將圖案清晰地分為三個板塊。圖案的色彩特征是波浪線始終是以深色調為主,兩邊選用清新的色彩搭配互相協(xié)調,每一款配色都會根據產品屬性進行設計。
對于圖形與色彩獨特的表現力,是Marimekko的圖案作品始終保持鮮活生命力的關鍵。人們認為圖形形狀是受理性思維的控制與理解,而色彩往往具有感性地表達情感的屬性。就像馬蒂斯所說:“如果線條是訴諸心靈的,色彩就是訴諸感覺的?!?Marimekko正是抓住圖形元素與色彩之間彼此區(qū)別又相互依存的特質,在兩者中尋求最能展現創(chuàng)意的部分,并置之于圖案設計中。無論是圖案中的色彩更豐富,還是圖形的表達更充分,都是為了保持圖案的整體與和諧。這種協(xié)調之間也存在著區(qū)別,因為選擇的不同,使圖案要表達的主題不同,給人們的視覺感受也不盡相同。
圖8
Marimekko的圖形設計具有極強的形式美感,設計師善于對圖形的特征進行概括性地表達,對于細節(jié)的描繪也控制得當。Marimekko的圖形造型所散發(fā)出的感染力與親和力,更容易讓人們愉快地接受并產生圖案的聯想,同時也是色彩表現特質的依托。作為傳播信息和展現創(chuàng)意的媒介,圖形似乎比色彩更加行之有效。
比如“Ruutukaava”圖案(圖9)中圖形的組織關系與變化極其豐富,每一個集團都是由不同粗細的手繪線條簡單排列或交叉,看似繁復的線條組織在不同的疏密對比關系作用下使得圖案個性十足。圖案中僅是圖形的魅力足以打動人心,若是加入較少的色彩搭配,畫面的層次更加豐富(圖10)。
Marimekko的用色方式對于視覺的刺激是非常激烈的,在某種程度上比圖形本身更有感染力。大膽的色彩表達使得人們對于圖案的感受更加深刻,因為色彩語言能夠自發(fā)地產生被動接受的心理情感,而這種更為直接地表達感情的方式,利于強化圖形的視覺表現力,并使觀者對圖案產生無限的想象,達到感官和精神層面的審美愉悅。
例如Marimekko為紀念罌粟花圖案而推出的新的配色圖案(圖11),打破了人們印象中紅花白底的經典款式,等大方格將圖案平分開來,每格中的色彩和相鄰元素之間的顏色都是不同的。仍然是兩朵同樣的罌粟花,但多種色彩關系賦予圖案新的審美和感受。
對于Marimekko來說,協(xié)調圖形與色彩的配置關系比色彩本身更為重要,恰當地為圖案配色,烘托圖案想要表達的視覺情感,將創(chuàng)意理念清晰地傳達給人們。我們在進行有關色彩的思考和想象時,需要某些意象的呈現,而在這些意象呈現的過程中又激發(fā)起更深入的有關色彩的思維。對于色彩相關的圖案或作品,之所以能讓人們感到美,因為色彩設計的表達內容和表達方式達到同形性和同色性的對應結果,也就是真正把色彩的“內在”和“外在”內容聯系起來。色彩所呈現出的諸多如冷暖、明度、艷度、形狀、大小等,和它們所需要表現的喜怒哀樂等情感活動的心理性質相一致時,才真正地實現色彩的完整表現。
圖9
圖10
圖11